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4年前有两位管理学家同时出了书,一本是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扛鼎之作,另一本则被15个出版商拒绝之后才获机会呈现给世人。那个屡屡受挫的作者就是明茨伯格。作为经验流派的代表人物,明茨伯格长久以来隐藏在德鲁克和迈克尔·波特的光环之后。这个特立独行的管理学大师进入21世纪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认同。 相似文献
2.
肖知兴 《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11,(1):110-110
谈起管理,西方有两个圈子,一个是学术圈,一个是大众圈,虽然鸡犬之声相闻,却是老死不相往来。例如,这些年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德鲁克,柯林斯,彼得·圣吉等人其实都属于大众圈,而学术届的大师如赫伯特西蒙,詹姆斯马奇,估计大多数人也都是闻所未闻。而明茨伯格是极少数能够两线作战的人。 相似文献
3.
明茨伯格1960年代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的毕业论文,内容是批判当时管理界广为流传的五功能论:计划、控制、协调、监督等,并通过自己的实地研究,根据企业管理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管理十角色论。正是这篇论文,奠定了他一代管理大师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明茨伯格是管理角色学派的创始人。此学派认为,对于管理者而言,从经理的角色出发,才能够找出管理学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经理的具体实践中去。而明茨伯格之所以能够成为此派的开山鼻祖,则归功于1970年代其对“管理者在做什么”这一经典命题答案的颠覆。 相似文献
5.
一切从现实着眼
明茨伯格1939年出生于蒙特利尔,1968年获得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博士学位,而后成为麦基尔大学教授.明茨伯格以抨击商界和管理界主流观点为能事,故有"管理领域伟大的离经叛道者"之称,在正统学院派眼中,明茨伯格无异于特立独行的"异端". 相似文献
6.
革命了,革命者的旗帜上写着鲜明的口号:“管理者而非MBA”。这回,革命家是加拿大管理学教授明茨伯格,革命的对象是MBA。为此,他想了35年,推演了15 年,写了4年。该书“一分为二”:第一部分批判MBA之非,第二部分论述IMPM之是。破旧之后继以立新,革命和建设两部分占用的篇幅都大体相同。批评指名道姓,非常尖锐,建设环环相扣,甚是诚恳。 相似文献
7.
他说,MBA培养不了管理者,IMPM将成为主导“我此生最大的一个错误是生来就是加拿大人,如果我是美国人,我将更加有名,我就不会写现在的东西了。” 4月26日,亨利·明茨伯格在北京对《中国企业家》记者笑着说。这位67岁的世界知名管理思想家,也曾经假设:“如果我年轻时没搞研究,说不定就当一辈子记者了。”早在麦吉尔大学(和白求恩是校友)读机械工程时,明茨伯格就是校报的体育编辑,后来他获麻 相似文献
8.
同是从实证出发,同是研究管理者行为,前者强调管理的命门,后者强调领导的玄机;前者写书给学者和管理者看,后者只写给管理者——“经理角色理论巨匠”明茨伯格与“领导变革之父”科特“拔刀相见”。 相似文献
9.
10.
11.
李国柱 《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10,(3):95-96
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我相信你应该会很喜欢约翰·科特的关于领导与变革的谆谆教诲,以及对迈克尔.波特的关于战略中如何克敌制胜的话题充满兴趣,但对于亨利·明茨伯格,如果不出所料,你可能更多的会是不闻其名,或者批评不已。 相似文献
12.
明茨伯格将管理描述为一项复杂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他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将大量的技能(经验)、一定的艺术(洞察力)和一些科学(分析)结合在一起。本文回顾了明茨伯格的手艺教学理念,阐述了这一理念的核心———五种心态框架的内涵。本文还收集了三个国内外的手艺教学案例,经比较发现中国情境下的手艺教学是对明茨伯格手艺教学理念的有益补充,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教学实践,可以为中国的商学院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5月22日.在恒源祥大楼举办的第一届实践管理论坛上迎来了二位大师:一个是在管理学界.被称为实践管理异端的加拿大管理大师亨利·明茨伯格.一个是被中国品牌界称为“异端”的“品牌策划第一人”恒源祥董事长刘瑞旗。“异端”遇上“异端”.碰撞出这次论坛的主题:明刘共论管理。双方在危机管理、战略文化、社会责任等方面超越时空.各抒己见.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时时进发出真知卓识的熠熠火花。 相似文献
14.
中国利用外资30年:历程、成效与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外资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利用外资的实践和理论为世界所瞩目.本文概括了30年来中国利用外资的历程及其特点、取得的成效、面临的挑战.中国利用外资正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以科学发展观评述30年的实践和经验,时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30岁正是我事业要转型的时候。那时我在中关村的IT圈里呆了几年,对IT圈的唯利是图和对客户的匀迎奉承买在忍受不。基于我对文化的长期兴趣,顺利地到了一家杂志社,逐步进入文陀艺术领域。20到30岁是积累社会经验和思考人生的时机,30岁到40岁是找到自己定位的时机,很多道理应该明白了。40岁以后可以想着为社会作贡献和实现自己的梦想。30岁接受的挑战,主要是社会经验不足,年轻气盛,老认为自己天下第一,老板全不对。面临事业转型,当毅然决然。这点非常关键,很多机会就是在犹豫过程中失去。因此,应该非常清晰地给自己的未来一个规戈叽规划好了后就别再怕失去现在的工作模式,否则将来内心的冲突会越来越厉吾,再转也不容易了。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