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学阳 《活力》2007,(4):10-11
肇源县福兴乡复兴村距乡所在地2公里,有6个自然屯,584户,2640口人,耕地总面积10518亩。近两年,在省农业开发办和福兴乡的支持下,这个村大胆探索实践,采取“反租倒包”的方式,推进土地流转,集中发展蔬菜棚事小区,走出了一条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2.
“反租倒包”──深化农村改革的有效措施方康云在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规模经营的进程中,中国农民创造出一种对承包土地进行有偿转让的有效方式──“反租倒包”。这种形式在中国农村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内容和做法...  相似文献   

3.
综观各地农用土地反租倒包的实践,不外乎以下四种情况:一是从农民手中反租土地后直接倒包给有实力的外来农户或企业。二是从农民手中反租土地后,对土地进行规划、投资,然后再承包给各农户。三是村集体成立经济组织自己经营从农民手中反租的土地。四是以反租的土地投资入股,用分红支付农户租金。现分别就每种情况的会计处理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4.
综观各地农用土地"反租倒包"的实践,不外乎以下四种情况:一是从农民手中反租土地后直接倒包给有实力的外来农户或企业。二是从农民手中反租土地后,对土地进行规划、投资,然后再承包给各农户。三是村集体成立经济组织自己经营从农民手中反租的土地。四是以反租的土地投资入股,用分红支付农户租金。现分别就每种情况的会计处理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5.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发展为现在以家庭农场,土地股份合作、联合社、资金互助合作、加工合作社等多种形式,这种经营主体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其发展的体制机制发展还存在很多障碍,如规模小、效益差、土地流转问题和农业企业融资问题等,根据这些障碍,提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体制机制创新原则,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确立和推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统分结合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突破口,开启了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农村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农业发展越过了长期短缺阶段,呈现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新格局;通过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  相似文献   

7.
发展农村经济对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具有突破性的重大带动作用,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通过对目前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体制的现状的实证调研,分析会计委派制度现存的差异,进而探讨完善新农村会计委派制度的措施,以期对加强新农村会计核算创新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何忠 《活力》2010,(8):58-58
一、黑龙江垦区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的重要性 在对传统的农业经营体制的扬弃与创新过程中。在经历了几种经营模式的探索和试验后。黑龙江垦区创建了为实践所证明行之有效的“四到户、两自理”的科学模式.建立了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符合垦区农业生产力水平、深得广大职工拥护的基本经营制度,这是垦区多年改革的重大成果。在现阶段实行家庭农场规模经营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9.
《中外企业》2003,(1):2-20
企业体制是经济体制的核心内容。企业体制包括企业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制度,企业管理制度(企业领导体制、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本项目研究报告论及的苏南乡镇企业体制所指称的,一是改革开放初期乡镇集体企业普遍实行的体制模式。它是由人民公社时期的社队企业体制进行改造的基础之上,顺应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步入高速增长时期之后经济社会环境的全新变化而逐步形成的;二是1997年大规模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形成的乡镇企业体制。发展初期的苏南乡镇企业(社队企业)体制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社队企业生产要素和产品的经营,实行国家计划外的市场调节;在企业产权制度形式上,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在政府与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上,是政府、合作经济组织和企业三位一体的体制。乡镇企业成长时期的体制特点,一是资本的原始积累来自于社区集体农业的资金积累,来自“劳动在厂、回队分配”的社区农民的劳动积累。二是投资主体是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三是企业职工以本地为主,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四是生产要素和商品的市场交易方式是供销“两头在外”。五是管理体制上普遍仿效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实行社区政府与企业的双层经营、双重决策。苏南乡镇企业的体制创新,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相一致,又适当超前于国家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的经营制度变革,“五定一奖”、“一包三改”、“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等的推行,打破了企业分配制度上存在的“大锅饭、铁饭碗”,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第二阶段是“九五”时期以来的乡镇集体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经过产权的拍卖转让,苏南乡镇企业的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民间资本的大量进入,改变了乡镇企业以集体为主的所有制结构;社会资源的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乡镇企业新体制正在形成。随着政府退出企业的微观运行,苏南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努力改变过去那种偏重于政府行政推动的领导方式,更多地为企业提供服务,政府的职能转换取得了明显成效。对企业主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苏南乡镇企业对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和服务的满意度大大提高。WTO规则和世界范围内的新经济浪潮对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加入WTO给苏南乡镇企业带来的最大挑战是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国外大公司大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其次是我国所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蓝须符合WTO规则世界范围内出现的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一体化引发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经济组织和经济规则变化的新趋势,给正处于体制转换时期的苏南乡镇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苏南乡镇企业的新一轮体制创新就是适应上述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提出来的。当前苏南乡镇企业开始了第三阶段的体制创新,即组织与管理制度的变革,其重点是:(1)推动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和产权的优化重组;(2)积极组建混合所有制性质的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3)扩大直接融资,提高乡镇企业的自有资本率;(4)建立和完善乡镇企业的劳动用工和职工就业保障制度;(5)企业经营战略、经营机制和经营目标的创新;(6)社区政府要从经济管理的主体转变为服务企业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土地征收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设计的,不仅内容不科学,而且程序不严谨,导致实践中土地征收权行使泛滥,农村集体和公民个人权益保障受损,严重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征地制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三十年,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实施的农村土地制度和政策的回顾,旨在全面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演进过程,从而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现阶段农村实际的土地制度,其经验主要有:土地制度至关重要,对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尤为如此;土地制度的变迁,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要使制度内的农民受益,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土地制度的一波三折,其核心在于界定土地的产权,而关键是公有还是私有的矛盾。政府在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中,担负重要的角色。新的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应当在充分考虑中国农村国情的基础上,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相似文献   

1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已实行了28年,这种模式曾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但随着农村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这种生产方式也逐渐地显露出农用生产资料闲置、农村劳动力浪费、土地产出效益低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适应形势要求,创新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白潇 《西部财会》2004,(10):52-53
随着改革事业的发展,企业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已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客观上要求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内部控制是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赖以顺利进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农业农村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得十分迫切。2004年以来,中央审时度势,连续发布了十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主要从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业农村发展,推动农村土地制度完善、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加速农村土地流转、扩大了农地生产经营规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重大部署,有力地稳定和完善了我国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国有企业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要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寻找一条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有企业如何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最根本的是要依靠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加快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关键是要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积极突破。体制创新体制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新形势、新任务,给国有…  相似文献   

16.
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金融作为社会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现实。从一定角度理解,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依照现行金融法规,商业银行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以“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为经营原则,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因此,切实完善和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是落实贯彻金融法规的重要内容,也是强化商业银行内部管理,自觉依法经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适应市场经济运作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新的体制还没有真正形成,旧的体制又没有完全摆脱,双重经济体制的摩擦,新旧金融模式的互斥,给金融体制改革带来极大的阻力。这就迫切需要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加以协调和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乡镇企业》2021,(1):70-73
完善产业发展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实施产业扶贫、帮助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有效举措。近年来,重庆市巫溪县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依托,探索建立要素入股、以房联营、服务协作、联合合作、反租倒包、订单生产、流转返聘等七大利益联结模式。  相似文献   

18.
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对绝大多数农民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概念,您能不能给我们解读一下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到底是什么? 关税捷:党的十八大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来要着力构建专业化、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尽管这个提法比较新,但是和每个农民的关系都非常近,因为每个农民既是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的主体,每个农户也是农业经营体制的一个基础,每个农村的家庭又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本单元,无论农业经营体制如何创新,都不会离开基本的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19.
一、农民大规模转移背景下农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开端的农村改革,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集体统一服务相结合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赋予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和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0.
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两个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我国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文章探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相关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的关系问题;二是农业经营制度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