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高基层金融机构监管水平中国人民银行邯郸为分行张延成,赵艾丽金融机构组织体系的日益扩大,融资能力和整体功能的不断增强,对于筹集融通社会资金,发展和活跃金融市场.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金融化构的迅速发展,金融机构发展过多...  相似文献   

2.
刘晨 《新金融》2003,(4):10-11
一、衡量银行业效率的指标 在现代金融经济条件下,金融是指资金融通,金融效率就是资金融通的效率.它是指在金融市场上,在健康的金融监督管理体制下和有效的金融调节机制下,由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中介或者由融资双方或多方在市场服务体系下,以尽可能的成本(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将有限的金融资源(货币和货币资本)进行最优培植以实现其最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3.
张凯 《西南金融》2007,(7):54-56
一、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近年来,自贡市经济进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2006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21.99亿元,增长14.8%,全市经济呈现生产加快发展、需求继续扩大、运行质量提高、居民收入增长的良好态势。在自贡市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贡市银行业获得长足发展。2006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7.5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8.64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帐面结益1.1亿元,不良贷款实现“双降”,经济金融呈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金融中介,从本源上看,是相对于实质经济运行中资金供需双方的融资行为而言的。这是金融中介涵义的基本方面。由于实质经济运行中,资金供需双方融资和其他金融活动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为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实现资金融通和其他金融活动而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实现资金融通和其他金融活动的场所称为金融市场,融资和其他金融活动的过程安排与机制等都应涵盖于金融中介的范畴之内。这是最宽泛的定义或最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孙婷  何宗炎 《金融博览》2012,(12):54-55
金融的逻辑是促进资金的融通,实现资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核心是对未来和风险的定价。在促进资金融通的过程中,金融机构的盈利模式可以统一到一个框架下:净资产×利差×杠杆+中间业务。  相似文献   

6.
合理设置我国房地产金融机构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设置我国房地产金融机构的构想李达山,何富贵一、合理的房地产金融机构的要求房地产金融是随着房地产产业的发展和房改工作的深入而发展起来的,它是指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金融手段,筹集融通资金,用于房地产产业再生产及房改业务的经济活动。房地产金融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云南金融》2009,(11):36-37
金融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可分为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此两种资金融通方式的区别在于是甭有金融机构介入,没有则为直接金融,有则为间接金融。  相似文献   

8.
民间金融是指个人、家庭、企业之间通过绕开官方正式的金融体系而直接进行金融交易活动的行为,它是尚未纳入政府监管的、未取得合法地位的金融形式。民间金融是非正式金融的一部分。非正式金融是指不通过依法设立的金融机构来融通资金的融资活动和用超出现有法律规范的方式来融通资金的融资活动的总和。也就是说,非正规金融包括非法的金融主体进行的各种金融交易和合法的金融主体进行的非法交易。  相似文献   

9.
商业汇票融资是企事业单位以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金融机构融通短期资金的一种金融活动。据调查,2005年,攀枝花市商业汇票融资较2000年增长4.3倍。商业汇票融资的快速增长对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需求有较强的替代效应,缓解了实体经济短期融资的困难,对支持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商业汇票融资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以攀枝花为例,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融资方式演变及商业银行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金融体系的诸多功能中,资金融通是其最基本的功能.融资方式的演变是金融体系演变的主要方面.金融机构(中介)的存在与发展是金融功能发挥的物质基础.就资金融通而言,融资方式与金融机构发展之间并不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商业银行发展具有内在的规律,不能从间接融资方式的变化趋势简单推导出商业银行很快消亡.在我国的金融发展进程中,随着分业制向混业制的演变以及积极主动的商业银行改革,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间接融资仍将是资金融通的主要方式,商业银行仍将是资金配置不可替代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梁琪  詹光远 《时代金融》2009,(1X):19-20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资金借贷作为一种资金融通方式,在国家金融机构不能满足人们资金需求的情况下应运而生,民间资金借贷作为民间金融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指官方的正式金融体制安排之外的资金融通活动,是资金占有的一方让渡其资金使用权而向资金使用方收取一定经济补偿的行为或无偿行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东莞市的金融运行一直保持稳定,健康,安全的良好态势,自1995年起,金融机构保持了每年新增存款100亿元以上,存,贷款分别以每年30.9%和24.8%的速度递增,特别是在周边地区支付风险频频发生的情况下,全市金融机构存款突破千亿元大关,存贷比例仅为51%,金融机构资金充裕,没有一家金融机构发生支付危机,被誉为“金融绿洲”,这些与人行东莞市中心支行的有力监管,切实改进金融服务,积极引导金融机构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信贷资产风险等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住房金融是指为住房生产和消费而进行的资金筹集、融通、借贷和结算等一系列信用活动的总称,是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为发展住房生产和消费而开展的信用活动和提供的金融服务。其主要内容是筹集住房资金、发放住房贷款及资产与负债之间的风险管理。可分为住房生产融资和住房消费融资两类,所谓住房生产融资是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为住房开发机构提供资金和相关的信用服务。住房消费融资则是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为住房消费者提供资金和相关的信用服务,即一般所谓的个人购房抵押贷款。市场经济国家主要偏重于住房消费金融,甚至把个人购房抵押贷款等同于住房金融。  相似文献   

14.
常熟市于1999年9月在南京分行辖区率先参加上海区域票据交换。目前,全市共有7家商业银行(含农信联社,下同),130多个辖内机构参加,覆盖城乡所有对公金融机构。2000年,全市上海区域票据交换凭证6.62万笔,清算资金30.6亿元,月均业务量和清算资金分别比上年增长23%和41%。  相似文献   

15.
中国资本市场要攀上全球认同的高度,需尽快培育参与国际市场的有效平台。包括股票、固定收益产品、大宗商品和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市场。形成从资金融通.配置到交易的整个金融产业链,形成多种金融机构参与竞争的市场环境。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打造完善的国际金融竞争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6.
韩锡峰 《山西金融》2003,(A12):24-25,27
2002年末,原平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2.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1.4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1.8%、8.7%。存贷比例仅为6.5%。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02亿元,同比增长12.5%,实现财政收入1.63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9.4%。市区经济金融逐步迈入双赢双活、协调发展的轨道。但是,由于忽略了对企业及全社会的金融意识和信用观念教育,  相似文献   

17.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成为我国“十一五”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就河南省丽瓦蕊优势而言,发展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企业为主,仍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的战略选择。近年来,以拉大金融宽度和厚度的我国金融改革步伐明显加快,这必将对河南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为应对金融变革,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河南省各级政府一是要注重建立良好的金融支持体系,此举对内生性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二是要通过信息揭示,帮助企业运用多种金融渠道融通资金;三是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吸纳更多的市场金融资源。  相似文献   

18.
《上海金融》2004,(2):1-1
2003年,上海金融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在货币信贷方面,存贷款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年末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7318.38亿元,同比增长23.39%,本外币贷款余额13168.05亿元,同比增长24.8%,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占全国的比重继续上升。在金融运行质量方面,不良资产比例和绝对额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便捷,促使资金更好地融通。互联网给传统的金融业造成一定的冲击,并且存在一些问题,如:相关机构准入低、无规范、少监管,互联网金融机构相对于传统的金融机构的风险更大。因此,应当加强互联网监管,保障互联网金融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金融》2005,(12):31-31
近几年,随着口岸对外开放的不断升级,绥芬河市作为进军俄罗斯的桥头堡,全市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截止2004年12月末,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7亿元,同比增长26.9%。然而全市的贷款较比同期仅增长1亿元,同比增长11%,而且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比同期增加8.3亿元.同比增长24.6%。一方面是十分活跃的经济,而另一方面却是银行资金的大量闲置。经济何以高速增长?根据不完全测算,在绥芬河每年大约有3亿多元的资金活跃在民间,占到当年新投放贷款的30%强,有利地支持了绥芬河经济的发展。民间借贷为绥芬河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