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言 为了加快扶贫攻坚进程,帮助贫困户尽快解决温饱问题,1996年中央提出扶贫攻坚要到村到户以后,陕西省开始在全省50个国定贫困县、19个省定贫困县中全面推广小额信贷扶贫到户模式.各县区结合自身特点,以不同的模式先后开展了发放小额扶贫信贷的工作.为了解陇县通过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扶贫信贷的成功经验,我们赴陇县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此报告,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目前剩余城乡贫困问题大量存在的现状特征,既凸显了城乡反贫困政策中"双轨制"模式的局限性,也说明反贫困已到了全面调整利益关系的关键时期。应对中国目前的反贫困体制进行反思,对反贫困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应在国家政策层面上按照统筹城乡反贫困的政策理念,整合各方面资源,多视角关注贫困问题,推动管理体制、就业、社保政策等方面的综合联动改革,统筹规划和安排城乡反贫困政策,实行农村与城市反贫困并重,并加强城乡反贫困工作的互动。实施"预防性扶贫 救济性扶贫 开发性扶贫"三位一体式反贫困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小额信贷作为一种专门为穷人提供资金支持的信贷方式,是在大量穷人处于信贷服务边缘和政府扶贫贴息政策失效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使信用良好的穷人在缺乏抵御物的困境中有机会获得信贷支持,是金融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本文提出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构建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程度的衡量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提出农村金融机构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条件。  相似文献   

4.
如今,以扶贫作为初衷的小额信贷在小额信贷商业化趋势下如何继续肩负其扶贫使命,并且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本文将分析可持续性发展受阻的原因,探讨小额信贷商业化是否会进一步导致扶贫目标偏离,提出关于小额信贷改革的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Grameen Bank运作模式的成功,向我们揭示了要想有效控制农村小额信贷风险,可以通过特殊的制度设计即信用文化的建设,从非正规制度方面如改变农民的行为偏好和信用观念等来实现信贷机构与农民的共赢.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是农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资金来源,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滞后,小额信贷制度设计不合理,农民信用观念欠缺,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研究表明:通过加强农村信用文化建设、合理设计信贷制度来克服农村小额信贷的内在风险,可以真正发挥出农村小额信贷在支农扶贫方面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农村金融扶贫的重要支点,小额信贷为了解决贫困农户贷款难、增收难的困境,经过了将近30年的发展探索,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在我国农户小额信贷表现出较低的贷款满足率、贷款服务不足等问题。为促进小额信贷精准投放,做实金融扶贫支点,本文从小额信贷出发,以在河北省抽样县实地调研成果为依据,总结提出农户在自身发展中小额贷款难的问题和小额信贷的风险,并依据现实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小额信贷扶贫模式的实施和落实,是发展我国金融扶贫具体措施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对我国金融扶贫事业和新农村的建设和健康发展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外反贫困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及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运用农村金融制度来保护农业支持农村经济,以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各国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这其中,农村政策性金融制度安排如德国的合作金融和法国的农业保险等,以及发展中国家如孟加拉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农村小额信贷对我国农村反贫困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陕西小额信贷是政府主导下的金融机构直贷到户的扶贫模式。目前.陕西小额信贷投放过程中存在着贷款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顺和具有较大风险性等问题。加强市场化运作、建立双向培训制度和存款保障制度、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督作用等,将对小额信贷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董藩  周宇 《辽宁财专学报》2003,5(3):13-15,7
小额直贷作为小额信贷的一种形式,它在组织、方法等方面实现了一系列创新。辽宁民族地区实施小额直贷业务主要采取了由农行或农村信用联社发放的常规小额直贷、与干部帮扶相结合的小额直贷、与巾帼扶贫相结合的小额直贷、农产 龙头企业或基地的小额直贷、与康复扶贫相结合的小额直贷五种方式,它们在提高农民收入、帮助农民恢复粮食生产、培育农民的信用观念、促进扶贫政策的落实等方面发挥看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信货扶贫作为反贫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倍受关注.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对小额信贷的成效、不足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探讨,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