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构建以收入、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以及股票市场市值等宏观经济指标为决定变量的货币需求计量模型,检验这些变量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这些变量的共同作用决定了狭义货币M,1余额和广义货币M,2余额的长期均衡水平;M,1余额在短期存在向长期均衡水平调整的自发调节机制,但这一机制对M,2而言则不显著;各经济变量的变动对货币余额的影响遵循不同的动态过程且影响程度存在差别,其中,利率和股市变动分别对M,1和M,2具有重要影响.文章最终针对实证结果阐明了其货币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从我国不同时期货币供给结构、基础货币结构和货币乘数的变化入手,分析货币因素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其次,采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进一步验证不同时期货币供给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危机前,M1、M2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影响,而金融危机之后,两者对其影响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3.
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焦点,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试图通过实证的方法验证从2000年第一季度到2006年第二季度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或者外生性问题。文章分别选取货币供给量的M0、M1和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进行因果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货币供给从2000——2006年具有弱外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2008年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基本呈稳步增长趋势。与此相比,我国股票市场则起伏不定、上下波动。基于货币供应量与股票市场价格波动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本文选取我国2008年1月至2015年5月上证综合指数(SP)和货币供应量(M0、M1、M2)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ADF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分析了货币供应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价格指数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各层次货币供应量能对股票价格波动产生影响。反之,股票价格波动会导致M1发生变动,但对M0和M2的变化不存在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Morlet小波时频相关性分析方法,从时域和频域两个维度检验了近20多年中国货币供给变动与物价变动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自2003年起,中国货币供给变动成为显著驱动物价发生正向变动的重要力量;M0的变动对物价变动的长期影响尤为显著,而M1和M2的变动对物价变动的短期影响尤为显著;中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具有系统性改进;最后,本文认为,保持一个较为合理稳定的货币供给增长率有助于中国物价水平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房价的持续快速上涨引发了人们对房价泡沫的普遍担忧。本文通过我国1998-2009年的统计数据,首先用马歇尔K值(M2/名义GDP)测算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程度,并取其对数值的一阶差分反映M2增速与实际GDP增速的差额,同时,在考虑通货膨胀的条件下,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货币流动性和房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货币流动性与房价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在5%水平下货币流动性是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上涨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7.
利用Eviews对我国货币数量(M2)与名义国民收入(GDP)进行了单位根、协整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并给出误差修正模型,指出GDP与M2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从而论证了货币是非中性的并且具有内生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模型的回归结果判断外汇储备的增加是否对M2、存贷差以及外汇占款/基础货币产生影响,并通过添加新信息冲击(Innovation)分析流动性受自身及其他内生变量冲击的影响程度,之后再利用G ranger检验法分别检验外汇储备与其他三项指标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最后得出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外汇储备的增加,尤其是其增长率的增加可以直接引起M2和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发行压力的增大,而对于存贷差的影响则是通过对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间接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通货膨胀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家不同,经济体制不同,货币的调控和政策也不同,因此分地区来研究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相关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选取中国、美国以及欧盟在2008年经济危机发生前后的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环比月度数据,具体包括M2与CPI共6组月度数据,每组数据有131个月度值。通过VAR、ADF单位根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计量方法分别分析3个地区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的关系,得出在中国、美国和欧盟3个地区货币供应量都不是通货膨胀的原因。最后为我国如何调节通货膨胀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货币发行量和能源价格月度数据为样本,采用VAR模型和基于该模型的脉冲响应、方差分解、误差修正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实证方法分析二者之间的短期及长期均衡关系,结论表明:货币发行量(M2)和能源价格具有显著的长期协整关系;但短期内,与货币发行量对能源价格的影响程度相比,能源价格对货币发行量的影响程度较强,即在短期内货币发行量的变动没有显著地传导到能源价格变动上。  相似文献   

11.
由于简单加总的货币供应量M2的局限性,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在探讨更贴近宏观经济变动的货币总量测度法,但一直没有定论。本文首先对现金等价货币总量、迪维西亚货币总量、简单加总货币总量这3种不同测度法下货币总量的合理性及其优劣进行理论上的比较分析,然后通过边限协整检验和自回归分布滞后协整估计的实证研究,分析中美两国按照不同测度法所测算的货币总量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实证检验的结果发现,两国现金等价货币总量的需求函数都比各自的迪维西亚货币总量、简单加总货币总量的需求函数稳定,而且在每种测度法下,中国货币总量的需求函数都比美国货币总量的需求函数稳定。本研究结论说明,现金等价货币总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强于迪维西亚货币总量、简单加总货币总量,且这一结论具有一定的国际普适性。但就中美两国而言,货币总量更适合作为中国的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12.
货币与产出的关系(1995~2003):不同模型的分析结果及其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1995~2003年的季度数据,在对时间序列去势的基础之上,从各种不同模型之间存在互补性出发,递归地利用样本数据对货币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逐步深入的研究,并对各种模型所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模型所得结论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一致之处。各种角度的分析均表明,货币M2对产出变化具有实质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具有持久性;如果不考虑M0在广义货币供应中所占的比重,其对产出的影响得到了经验分析的支持,不过,这种影响并不具有持久性。与上述两种情况不同,在各种角度下,M1均被证明不对产出具有实质性影响。关于M2与产出关系的特殊性原因,分析结果认为是由于M2中包含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变化不仅可以影响总需求,而且还可通过投资影响总供给。  相似文献   

13.
1992年以来,上证综指和年度新增货币供给量M1之间长期存在同涨同跌现象。论文从货币流动性供给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和股票市场对货币流动性需求的影响两个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并且认为不能将其解释为货币供给量M1引起了股票市场波动,而应当得出相反的结论。此外,基于1996年1月至2011年11月货币供给量M1的月末余额和上证综指月度收盘价数据,建立VAR模型,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验证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选取我国1999~2014年的货币供给(M2、M1、M0)、准货币(M2-M1)、活期存款(M1-M0)及价格指数(CPI)的月度数据为样本,建立VAR模型,采用脉冲响应及差分分析,研究货币供应与物价波动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M2由于含有大量非流动存款,对物价波动的影响不显著;M0因始终以现金形式存在,波动性小,加之非现金支付方式普及,对物价波动影响微弱;M1-M0具有较大的货币乘数,产生大量派生存款,对市场产生较强冲击力,对物价波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择房地产股板块指数为被解释变量,选择上证综指、GDP增长率、货币供应量M2、房地产价格指数以及房地产股票的上期价格五个因素指标为解释变量进行多元回归统计建模。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房地产上市公司股价波动除具有一般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系统性、集聚性等特点外,还具有与股市大盘、GDP增长率、货币供应量M2正相关的特点。最后根据实证回归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货币供给量变动对我国物价上涨和经济增长的贡献近年来成为货币经济学和政策界中的充满争议的问题。本文以2001年到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给量(M0、M1、M2)和消费物价指数的月度数据对货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M1和M2都与产出和物价长期协整,但只有M1与产出互为格兰杰因果。因此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更应侧重于对M1的监控;并且因为各层次的货币供给量在样本期均不是物价的格兰因因果,其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作用力并不确定,需要适时转换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实现宏观调控目的。  相似文献   

17.
何福林  郑享清 《特区经济》2007,219(4):69-70
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GDP的时间序列变量进行ADF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然后建立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IRF),分析以M2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对产出GDP的效应,最后对以M2作为中介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和分析,并提出加强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对产出更为有效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时间序列研究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不同。货币供应量与股市价格无长期协整关系,M0、M1对股市的影响是短期的,且股市价格与M0和M1同方向变动。M2对股市价格的变动没有解释能力,对股市价格也没有短期的影响力。要干预股市,在短期内可以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实现,但股市的长期稳定主要依靠市场来调节。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52个国家或地区2000~2016年的季度数据,对货币数量论的适应性展开了更进一步的细化研究。平稳性检验中,将传统的ADF检验与内生两突变点的LM单位根检验相结合,防止因果检验样本的可能遗漏。逐个国家或地区全样本因果检验结果显示,货币供应和货币超发对通货膨胀具有显著影响(10%显著水平)的国家数比重分别为27%和36%,反映货币数量论并非绝对存在而应具备一定的适用条件。通过使用滚动窗口方法,文章进一步验证了货币数量论同一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间段的情况,得到了适用性不一致的结论。最后,利用滚动窗口的检验结果,发现货币数量论适用与不适用两类国家或地区,除GDP增速外,通货膨胀水平和货币供应增速均具有显著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都是经济学家与政策制定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在不同的货币统计口径下(M0,M1,M2),研究二者的关系能够更加全面的反映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通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发现,M0,M1,M2分别与GDP之间存在均衡关系。宏观上来说,广义货币供给量比狭义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更加密切,但是也不能忽略狭义货币供给量与GDP之间的关系。它们也能反映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因此制定货币政策时要全面综合考量不同货币层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