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后强 《中国西部》2023,(1):101-112
微观、渺观世界的行为与巨观、宏观世界的常识可能相差甚远,遵循的规律和法则也许完全不同,“波粒二象性”“波弦”“量子纠缠”等概念已经超越人们的普通认知。微生物世界比人类世界更丰富多彩,个体之间也有“通信联系”,还有“团结协作”“互助利他”等社会行为,与人类可能是真正的“平行世界”。微生物在纳米微米材料制造中有特殊应用,在发酵食品生产中更有重要价值。微生物发酵系统是复杂系统,各要素之间具有非线性耦合作用,无法精确求解,可能出现分形、混沌、孤波、突变、自组织等现象,由此可以构建“微生物社会行为学”。微生物世界的未来探索,如果借助系统哲学思想则会走得更远更高。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人从奥林匹亚山上为人间偷来了火种,华人的祖先却用火演绎出了陶瓷、铅字,改变了人类的饮食起居和阅读;古埃及人用稻草锤打出草纸,华人的祖先却取出稻草的精粹,造出了世界上的第一张纸……从古至今,华人改变世界的脚步从未停息。 我们要记录的就是这些正在和即将改变世界的华人……[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对马克思主艾辩证法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提供了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一种理解方式。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正确“解释世界”,以追求“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改变世界”的哲学。  相似文献   

4.
媒体速览     
《中国经济快讯》2013,(46):18-18
科学进步的奇异之处,在于它在还是一个“想法(idea)”时往往默默无闯,而在实验室里历经艰难,在从图纸到产品的时候为人所知,在形成规模改变世界时令人惊叹。没有人可以预测未来,但在每10个突破性想法中,总有1个拥有改变世界的潜力。2013年的十大想法,将在未来几年深刻影响人类世界:  相似文献   

5.
核发电纠结     
假如“3.11”发生在2030年以后,不知日本会怎样?也不知世界会怎样?虽然这些不能假设,但自然的力量正在改变人类的“固执”。  相似文献   

6.
网络是21世纪的财富资源,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地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模式,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益处,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7.
世界自工业革命以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20世纪。人类科技发明的总量占到有史以来人类科技发明总量的90%。科技发明推动了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前进,极大地改善了世人的生活质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然而,事情总是有两面的.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众多好处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8.
徐羿 《黑河学刊》2014,(10):1-2
人类全部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通过实践,人类改变了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变化又促使人类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实践观念和实践方式。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实践也会随着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文明状况发生改变,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在今天,传统生产方式的当代迷失,不仅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实践方式所存在的不足,也使得生态的思维范式、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开始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实践的生态性被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在这个背景下,生态实践不再仅是人类诸多实践形式中的一个,而是成为一种崭新的实践形态,正全方位地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9.
王佐 《科学决策》2006,(5):64-64
最近,沙尘暴再次肆虐大半个中国,昭显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的严峻考验。4月22日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地球日“恢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方式及科技创新应用”座谈会的专家认为,人类必须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重新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运用科技自主创新、走建设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新型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邵宁 《魅力中国》2009,(14):14-14
本议题的提出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既社会大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世界一方面似乎变得更加适合人的居住和生活,另一方面又对原有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室内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主义”已不应该是我们关心讨论的话题,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室内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必须变得冷静、成熟起来,去思索如何尽可能地节省自然资源,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如何建造出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室内环境。  相似文献   

11.
庞志明 《魅力中国》2008,(2):190-192
人类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又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而现在正面临着社会发展模式、经济型制的大变革,即工业文明向一种新的文明的转变,这种新文明我们称之为生态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促进了社会大发展、大进步,同时引起人类住区(城乡)结构和本质的深刻改变。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昭示着人类住区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而导向新的人类聚居模式——生态城市。面向未来的生态城市研究因此成为城市科学和城市规划研究的世界前沿与热点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2.
范登伟 《改革与开放》2014,(21):35-38,50
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是人类世界城市文化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化的体现,它的原动力来自人类对生活质量和内容的不断优化,反映了人类生存方式的转变和提升。本文追溯了世界城市化的历史动因,分析了世界城市化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最新趋势和未来大众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GDP不单纯是一个经济数据,它在改变人类社会的同时,也在改变自然世界。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于1934年在给美国国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GDP这个概念。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联合国货币金融大会)决定把GD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总量的主要工具。从此,GDP便风靡全球。尽管GDP的概念出现较晚。但战争的背后似乎都与GDP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GDP已经超越英国而成为全球老大,才产生了统治欧洲卡口世界的野心。  相似文献   

14.
<正>计划缘起20世纪末,正是电脑科技大发展的时代。信息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类沟通的方式,改变了知识的管理和传承,改变了信息的传播和储存,对人类社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面对此冲击,世界各国和地区都在不断转型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文献资料(包括档案、书画、地图、器物等)典藏的数字化,可以有效提升知识的累积、传承与运用,是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环节。世界各国和地区也正在积极推动典藏数字化工作,例如联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的经济发展与人才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的世界将是知识经济的世界,将是人才竞争的世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将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为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知识作为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和无形资产,已在发达国家的经济产值中占据了主要成分。以知识为核心的新型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超过了其他生产要素贡献之和,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智力劳动将成为社会劳动的主流,因此,要依据知识经济条件人才需求的新特点,制定相应的人才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6.
领袖型企业家的时代在今天世界经济潮流中,那些创造经济奇迹与亿万财富,并不断操纵主导各个产业命脉与趋势的领袖型企业家,正成为升起在我们头顶上亮丽耀眼的星群。今天是他们大有作为时代。作为企业界各个领域中的巨人与执牛耳者,各国人民将从未像今天这样,不断追求创新,改善商品、服务、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人类改变生活方式与质量的更瑰丽宏伟的梦想,及解决世界性资源缺乏、环境污染、贫富不均与经济发展不均衡等等问题,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技术与经济的多样性、丰富性、协同性及快变高速的形势,都需要领袖型企业家…  相似文献   

17.
高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类不断地利用着高科技的力量从各个角度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提高着自己的生活水准。随着视听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广大人民的生活更是增色不少。从1993年10月世界上第一台VCD机在中国诞生以来,短短几年便风靡祖国大江南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媒体速览     
2013足以改变未来的十大想法科学进步的奇异之处,在于它在还是一个"想法(idea)"时往往默默无闻,而在实验室里历经艰难,在从图纸到产品的时候为人所知,在形成规模改变世界时令人惊叹。没有人可以预测未来,但在每10个突破性想法中,总有1个拥有改变世界的潜力。2013年的十大想法,将在未来几年深刻影响人类世界:  相似文献   

19.
<正>乔布斯带走了苹果的灵魂,但给人类留下了创意改变时代的种子。有这种子,人类就会充满活力,不断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美好生活,世界也就充满希望和未来。自2007年推出iPhone后,乔布斯领导下的苹果改变了中国IT产业的面貌,造就了一批中国富翁,为上百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20.
电子高新技术产业的标志是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1958年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在美国诞生,它标志着晶体管时代已迈向集成电路时代。一块几厘米见方的集成电路内可包含成千上万个晶体管。集成电路比晶体管电路的优势在于:体积小,功率消耗低,可靠性高。集成电路的出现改变了整个世界,改变了人类生活。美国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开发、制造和市场占有率上一直处于霸主地位。美国电子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为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考察美国电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可对如何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起到借鉴作用。美国高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