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计风险的成因及规避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瑾 《北方经济》2005,(4):47-48
关于审计风险的定义有许多,但较具有代表性的一般认为是<国际审计准则>和我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国际审计准则>的定义是"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相似文献   

2.
新国际审计准则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IAASB)围绕如何提高审计人员评估风险、发现舞弊的能力,对现行审计风险准则作了一系列的重大修订,要求从审计2004年12月15日或之后开始的期间财务报表起,执行新风险准则及相应修订发布的其他准则。新国际审计风险准则与以前准则相比有重大实质性变化,在新的准则中审计风险被定义为“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适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是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的综合风险,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而在旧准则中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从理论上看该模型并无不妥,但实务操作难度很大。改变后的审计风险模型让审计人员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重大错报风险。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实施审计程序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依据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水平确定并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以便把检查风险降到一个可以接受的低水平。新国际审计风险准则是如何改进审计风险的评估呢?  相似文献   

3.
刘晓莉 《辽宁经济》2003,(10):41-41
审计风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需时时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理论上,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和审计证据等概念密切相关;实务中,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从制定计划、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到出具审计报告都必须加以考虑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审计风险的基本涵义 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目前国内外审计职业界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  相似文献   

4.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其具体表现形式为评估审计风险、可接受审计风险、终极审计风险。审计人员没有遵循审计准则导致审计结论与事实的偏离或者遵循了审计准则仍不可避免审计结论与事实的偏离,由此产生了审计风险,而最根本的审计风险防范方法仍然是注册会计师及整个行业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李欣  王刚 《辽宁经济》2004,(3):30-30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张雪云 《中国经贸》2011,(18):185-185
新审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境内会计师事务所全面执行,新准则区别与传统审计准则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全面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我们首先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进而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国内小型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客户主要是小型被审计单位,  相似文献   

7.
对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运用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重要性与重要性水平 (一)重要性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本准则所称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的判断或决策."可见重要性是指一种错误的程度,是报表中的错报和漏报是否会影响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8.
陈越 《理论观察》2008,(2):160-161
剩余风险评估是实施审计追踪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评价审计对象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遵循性的基础和前提。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准则中规定:“审计人员应当评估审计项目(或审计事项)的剩余风险,以确定对被审计单位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效果的可接受程度”。准则中所称的剩余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采取纠正措施后,审计机构(或审计组)对特定审计项目(或审计事项)评估的风险”,其实质是重新评估审计对象的控制风险,以确定剩余风险的可接受程度,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稳健的运行。  相似文献   

9.
审计人员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应该考虑到审计风险。所谓审计风险就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使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它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相似文献   

10.
财务舞弊,这个20世纪90年代末始为国人所知的字眼,到底确指何物?美国《审计准则公告第16号》明确划定,舞弊就是故意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中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也指出,舞弊意指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  相似文献   

11.
刘伶俐 《魅力中国》2011,(17):330-330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审计准则),已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继《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修订后我国审计法制建设领域的又一件大事,对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发了新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新审计准则在审计理念上的最大突破是所采用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转变为重大错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也称为改良的风险导向模式).  相似文献   

13.
审计证据、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是审计理论中的三个基本概念。 一、审计证据、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涵义 审计证据是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为了形成审计意见所获取的各项凭据。注册会计师为了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必须要搜集足够的且具有相当证明力的审计证据。 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这一概念也可以表述为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  相似文献   

14.
王翠琳  蔺全录 《发展》2005,(5):62-63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起步较晚,审计责任的定义更多地借鉴了国际审计准则的意见.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对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也就是说,审计责任是注册会计师对执行的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应负的责任.具体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必须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收集必要的审计证据,实施专业判断.  相似文献   

15.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没有公允地揭示而审计人员认为已公允地揭示的风险。也就是说,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张岩 《中国经贸》2009,(8):86-87
审计风险是会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经过审计后发表了不恰当审计意见从而导致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约定书签订、审计抽样和审计取证和审计报告环节。审计方法、审计人员的素质、客观经济活动的复杂性、法律法规的规范程度对审计风险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审计风险控制与防范的措施主要有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严格遵循审计工作准则、建立风险责任制度和各级内部控制制度、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正确处理降低风险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等。  相似文献   

17.
由于对“审计”一词本意不同的理解,造成了对审计失败概念不同的诠释。对于审计失败,目前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对于审计失败一般可以从工作失败、诉讼失败、职业失败三个角度去定义:从工作失败讲,审计失败是指审计师因违反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审计过程中存在失误或者欺诈行为.  相似文献   

18.
顾光 《乡镇经济》1999,(4):35-35,42
独立审计报告是会计师用来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发表最终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目前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都采用标准式,从形式到内容都不是很繁杂,但却蕴含了很多重要的信息。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必须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些信息,才能正确地使用审计报告。一、独立审计总目标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四条规定,“独立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其中,合法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公允性是指被审…  相似文献   

19.
柯川 《中国经贸》2012,(12):280-280
从1995年公布的第一批《独立审计准则》到2006年的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我国审计准则的每一次发展都对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类型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本文分析了五次重大审计准则变动对审计意见类型分布的影响,并对审计准则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新准则的实施也为审计事业带来新的契机和发展,学习实践和运用新的《审计准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审计机关的重要课题。而新准则与审计实践适应性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磨合,矛盾与问题也在不断出现。本人就新审计准则实施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对策及审计风险的防范进行一些粗浅的研究,望与同行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