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1 毫秒
1.
农作物秸秆经高温热解而汽化成可燃性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甲烷、一氧化碳、乙烯、氢气等。可代替天然气、沼气、柴草、煤等直接作为燃料使用,是一种干净、清洁的绿色能源。现将农作物秸秆汽化技术介绍如下:一、我国秸秆利用状况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副产品,我国每年产...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分布、利用与开发策略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农作物秸秆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农村能源、牲畜饲料、还田肥料和工业原料等4个方面;通过对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应用现状、总量和区域分布的分析,认为我国部分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浪费严重;提出了建立完善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秸秆是一种宝贵的生物资源,是农作物生产的副产品。我国每年约生产6亿吨秸秆,本市郊区每年生产300多万吨秸秆。上海郊区的农作物秸秆过去广泛用于炊燃、养殖、积肥和副业加工等。进入90年代以来,市郊科学种田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及与产量相关的秸秆数量也相应  相似文献   

4.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工业原料供给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业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针对农作物秸秆原料供应过程的所出现的不协调(供需矛盾)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在对传统的农作物秸秆供给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四种适宜我国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企业发展的原料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的产量和利用现状进行估算。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产量巨大,但存在秸秆焚烧现象严重,综合利用效益低等问题,并且成为新的农业面源污染源。本文提出制定农作物秸秆焚烧排污权,秸秆的收购中引入农业保险等政策,以促进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6.
沼肥是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在密封的嫌气条件下发酵制取沼气后而成的一种农家肥。由沼液和沼渣两部分组成。可分开施用。  相似文献   

7.
对于生物质能源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沼气生产是一项绿色环保的技术。相关单位的研究表明,农作物秸秆产沼气量,主要由作物的种类、收割的时间,秸秆的保存和消化工艺前的预处理方法等决定。  相似文献   

8.
一防。搞好病虫害防治。由于作物秸秆所带的病菌(如玉米大、小斑病,黑穗病,小麦赤霉病等)很容易通过土壤传播。所以,在作物生长期间要注意防治病虫害,以确保农作物优质丰产。  相似文献   

9.
秸秆用则利、弃则废,秸秆焚烧不尽浪费资源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社会危害等问题。文章首先简要分析欧美等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秸秆计划焚烧政策和秸秆利用主导方式,结合我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和秸秆利用生态补偿制度创设试点,探索我国秸秆利用生态补偿制度框架的构建与相关政策体系的建立;同时,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秸秆全域全量利用,提出扩大农作物秸秆利用生态补偿制度实施范围、优化农作物秸秆利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农作物秸秆利用生态补偿政策和引入农作物秸秆利用生态补偿评估机制等四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玲  方平 《致富之友》1999,(1):24-24
秸秆微贮饲料,是在农作物秸秆中加入微生物高效活性菌种———秸秆发酵干菌,然后放入密封的容器中贮藏一定时间,即变成有酸香味,并为草食家畜所喜食的一种饲料。一、秸秆微贮的方法1水泥池微贮法将农作物秸秆铡碎,按比例喷洒菌液后装入窖内,分层压实、封口。此法...  相似文献   

11.
董菊兰 《山西农经》2022,(18):113-115
文章结合临洮县农作物秸秆收集、存储、运输现状,分析了农作物秸秆收储运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和技术瓶颈,提出了加强宣传、建立专业化收储运网络体系、组建秸秆经纪人队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部门协作等措施,以期实现农作物秸秆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受多方限制,新疆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仍然不高。通过对新疆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变化、现状成效及综合利用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数据支撑与决策参考。[方法]文章充分考虑种植规模、技术创新、生产成本、需求分析等因素,分析近20年来新疆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变化特性,对新疆现有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与构成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秸秆资源丰度和密度,系统梳理新疆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成效、主要技术模式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建议与展望。[结果](1)棉花秸秆是新疆未来秸秆综合利用的卡点难点和主攻方向。(2)新疆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大、种类多、分布广,具有良好的资源化开发潜力,同时存在诸多问题。(3)新疆在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发展方面具有现实需求,秸秆肥料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材料化利用空白。[结论]新疆应完善配套政策支撑,优化区域收储运服务格局,改进秸秆利用技术模式,推进秸秆利用规模化、产业化,提升棉花秸秆燃料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碱化饲料是以稻草、麦秆、玉米秆、豆秸秆、花生藤、红薯蔓等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利用碱分子中的氢氧基来破坏秸秆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之间的结合,从而除去不易被家畜体内消化系统吸收的木质纤维,使纤维素部分水解和膨胀,再被家畜胃内所分泌的纤维酶分解,产生易被吸收利用的挥发性脂肪酸。下面具体介绍三种碱化处理的方法。一、火碱法将秸秆风干,再用粉碎机破碎,用清水调成浆状,在搅拌下加入30%的氢氧化钠溶液,将浆液中氢氧化钢的浓度控制在4%—5%左右,再加入一定量的尿素,一般情况加入量为秸秆干料重量的1%—2%,搅拌均匀,于…  相似文献   

14.
在农作物秸秆中,加入高效活性菌(秸秆发酵活干菌)贮藏,经一定的发酵过程使农作物秸秆变成具有酸、香味的饲料。一般用微生物发酵处理后的秸秆称为微贮秸秆饲料。其原理是秸秆在微贮过程中,在适宜的温度和厌氧条件下,由于秸秆发酵菌的作用,秸秆中的半纤维素糖链和木质素聚合物的酯键被酶解,增加了秸秆的柔软性和膨胀度,使羊瘤胃微生物能直接地与纤维素接触,从而提高了粗纤维的消化率。  相似文献   

15.
创新农作物秸秆利用理念和途径促进农民增收和减排防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高效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是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农作物秸秆利用的理念发生了较大变化,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利用领域和利用效果均取得了较大成效。近些年来,我国在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秸秆利用比较粗放,观念较为落后,技术储备不足,产业发展滞后,秸秆有效利用率仅30%,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致富之友》1996,(1):26-27
介绍几种微生物处理秸秆新技术秸秆"微贮"技术是国家科委科技"星火项目"之一。技术的关键是在农作物秸秆中加入微生物活性菌种,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使秸秆变成酸、香、柔、熟的家畜喜食的优质饲料。这种"微贮"饲料一是成本低,效益高,比用尿素氨化费用低10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提高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完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保障体系,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对我国当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实施热点展开研究并提出完善对策。方法 文章通过选取近3年来我国24省61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实施方案,基于内容分析法和共词分析法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64.0,对我国当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支持热点、支持对象、支持方式和支持水平进行量化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 (1)当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支持热点主要集中在技术培训、项目补助、收储运体系建设等方面;(2)当前政策支持对象主要是农户和提供秸秆综合利用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存在政策支持对象与政策实施对象主体错位问题;(3)当前政策支持方式以环境型政策工具为主,存在环境型政策工具过密、供给型政策工具运用缺乏创新和需求型政策工具运用不足的问题;(4)当前政策支持水平较低,存在政策支持清晰度低、操作性差、同质化强的问题。结论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保障水平,从政策工具上应加快以环境型政策工具为主转向多种政策工具协调运用,从政策实施上应及时调整补贴项目与补贴主体的时序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农作物秸秆焚烧与综合利用已从过去的纯私人问题逐渐演变成公共问题,政府通过一系列行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焚烧秸秆的势头,但秸秆焚烧仍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既非政府执行力不强,也非农民不愿配合,而是存在着资金、机械、市场、技术和时间等制约因素。在政府行为边际效应递减的情况下,将严防死守转变为技术创新和政策扶持,实现秸秆利用方式的现代转变是政府下一步行为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高密市农作物秸秆利用模式以秸秆肥料化利用为主,多数是通过机械粗放还田,其他利用途径少。为拓宽秸秆利用模式,做到精细化还田、保护耕地,提高播种质量,减少环境污染,高密市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分析了高密市农业农村局推广实施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以期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农作物秸秆焚烧越来越普遍,已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的生活、影响交通安全、甚至影响飞机的安全起降。为此,各级政府把整顿农村环境、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作为一项大事来抓。江苏省人大还专门制定了相关的禁止焚烧的意见,市、县人民政府把禁止农作物秸秆焚烧作为对乡村干部的硬性指标进行督查、考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