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我国2002年公开市场操作的重大进展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公开市场运作的条件及其作用于经济的途径.然后对我国的公开市场运作状况进行了分析.针对我国目前的公开市场运作的现实情况,本文提出,可考虑从扩大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范围,建立有效的公开市场运作体系,改进交易方式,增加交易频率等方面提高我国公开市场操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3.
4.
5.
支付系统的发展将加快公开市场操作中人民币资金清算和债券交割的速度,实现券款对付(DVP),有利于防范清算风险。支付系统发展也将使货币乘数变大,导致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或回笼)同样的基础货币对货币供给量变动的影响更明显。研究发现,为达到相同的货币供给量目标,支付系统运行效率越高,公开市场操作投放(或回笼)的基础货币可越少。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对货币供给量变化的影响存在时滞,公开市场操作当期并没有引起同期货币供给量显著变化。而支付系统运行效率不但对同期货币供给量变动有影响,而且对以后几期的货币供给量变动仍有影响。此外,实证证据还显著支持了我国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和外汇公开市场操作呈负相关关系,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主要用于冲销央行外汇占款增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公开市场操作作为一种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具有操作灵活、作用迅速的特点,日益为我国中央银行所频繁采用。然而,公开市场操作要有效发挥作用,离不开适当的操作工具。在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有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与中央银行票据。针对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选择问题,本从我国金融市场状况、金融机构行为及这三种工具特点出发,通过对比分析,认为现阶段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应更多地运用中央银行票据。  相似文献   

7.
2007年10月,房地产投资持续反弹;消费市场继续升温;CPI高位攀升,资产价格持续飙升;货币供应量增速双双升高;人民币新增贷款增速仍处高位;居民存款分流显著;债券发行量及现券交易量环比大幅缩减;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环比萎缩,市场利率波幅较大;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加强。[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方式由直接性工具向间接性工具转变,公开市场业务在我国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国债规模偏小,流动性不足,国债利率不合理导致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严重依赖中央银行票据,从而使得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有效性被抑制.本文对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问题进行浅要分析,并提出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9.
公开市场操作目的旨在实现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根据货币供应量的调控目标,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或外汇买卖,吞吐基础货币。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最理想的工具是短期国债,但长期以来,我国短期国债发行量不足,为了解决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不足的问题,央行从2002年开始发行央行票据,为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支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英国货币市场流动性需求状况。分析了英格兰银行调控这种需求的公开市场操作方式和流程,并例举了英格兰银行交易对手的加入条件。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回顾了近三年来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情况,为进一步加强公开市场业务,作者建议央行应优化一级交易商的成员构成,注重货币、财政政策的协调运作,改进操作方式和信息披露,适时增加抵押及买卖的证券。  相似文献   

13.
14.
2008年以来,CPI指数居高不下,央行回笼资金力度明显加大,连续推出多项调控措施,其中,集中发行央行票据和进行正回购操作尤为引人注目:2月份,央行共发行2750亿元三年期央行票据,发行量居于各期限央行票据发行量之首,占当月央行票据发行量的47.58%;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受到中央银行持有的有价证券余额的严量制约。因此,应在改革和完善中央银行融资易的基础上,赋予中央银行创造货币市场有价证券的权力,并将历史上财政透支与借款形成的债权转化为国债,以有效增加中央银行持有的有价证券余额。  相似文献   

20.
2003年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回顾和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面对复杂的货币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人民银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精心组织,谨慎实施、灵活操作,公开市场业务为实现全年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对2003年公开市场操作经历的四个阶段进行了回顾,并结合理论与实践.对公开市场操作中颇受市场关注的一些问题(如灵活性、透明度、现券操作、数量招标等)进行了阐述。最后对2004年的中国公开市场操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