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银行处理不良贷款背后的心理动因,并以不良贷款拨备与剥离作为银行放弃对不良贷款恶性增资概率的替代指标,实证检验了银行高层的更替与其对不良贷款的处理方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通过对2005年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股份制商业银行高层的更替与其对不良贷款的处理方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对银行董事长、行长的更替带来不良贷款拔备与剥离的增加,并且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银行放弃不良贷款或对贷款质量有更稳健的认识,从而降低不良贷款恶性增资产生的概率.此外,退出董事的资历影响贷款呆账准备的计提,且为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2.
采用行业集中度、地区集中度和客户集中度三个变量来测算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三类银行的贷款集中度,并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比分析这三类银行的贷款集中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与不良贷款率正相关,各类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程度与不良贷款的相关程度不同,其中贷款集中度对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要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降低贷款集中度是遏制不良贷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信息不对称视角下银行不良贷款的解决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力 《甘肃金融》2010,(4):31-33
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成因作为经营资金融通业务的机构,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核心业务。但是,长久以来,贷款不良率成为困扰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主要问题。从1999年开始,中国政府采取措施剥离了4大国有商业银行近万亿元不良资产。自2002年以来,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即4大国有银行和其他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其中  相似文献   

4.
孙铭 《金融博览》2006,(10):16-16
按照银监会今年8月21日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银行业不良贷款全面“双降”,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下降435.1亿元。然而,这样的成绩却是在不良贷款大规模剥离处置的基础上取得的。按照央行公布的贷款数据推算,今年上半年不良贷款剥离了1152亿元。也就是说.今年上半年银行不良贷款实际新增了717亿元,但由于实施了不良贷款剥离,才使上半年的不良贷款余额得以下降。  相似文献   

5.
《金融纵横》2002,(8):27-31
(一)不良贷款治理是一个时间紧、任务重的工程 1999年,我国成立了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4000亿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下降9个百分点。剥离后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2001年末仍高达25.38%,实现贷款五级分类后不良贷款率为30%,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存在巨额的不良贷款,每逢“两节”还要保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支付,还存在开门难。  相似文献   

6.
《金融博览》2004,(11):19-19
近 日 ,根据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决定 ,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剥离过程中责任追究工作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对国有商业银行改制重组剥离不良资产过程中的责任追究问题做出了规定。《通知》要求 ,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责任追究工作 ,建立问责制 ,加强内部审计和稽核 ,对贷款发放、管理、处置、剥离过程中的违规违纪行为 ,按处理事与处理人结合的原则 ,严肃查处 ,特别要注意查办因决策失误、内控机制不健全等形成损失的案件。对不良资产剥离中发现的原贷款…  相似文献   

7.
一个时期以来,控制和化解不良贷款已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中心,加强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应当成为防范和化解其不良贷款的有效途径.造成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的内部因素主要是:  相似文献   

8.
道德风险下隐性不良贷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对不良贷款的研究主要着重于不良贷款的产生原因以及对不良贷款处理方式的研究上,对于银行隐藏的不良贷款即隐性不良贷款问题由于缺乏数据而很少研究。本文着重研究了隐性不良贷款的隐藏方法以及在企业道德风险影响下不良贷款率的变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唐奕 《中国金融》2006,(8):68-69
英国银行业对不良贷款的处理分为两类:企业不良贷款的处理和零售不良贷款的处理。这里的企业贷款主要指大中型企业贷款,这类贷款笔数不多但数额较大,出现问题时谈判及协调工作量较大,大多集中到总行管理;零售业务主要指个人贷款,也包含部分小企业贷款,这类贷款笔数多,金额小,大多集中到清收中心电话催收或由分支行清收。两类不良贷款的处理在银行内部分属两个不同的部门,由于两类不良资产性质不一样,处理方式相差很大。  相似文献   

10.
单玉柱 《云南金融》2011,(3X):93-93
以往对不良贷款的研究主要着重于不良贷款的产生原因以及对不良贷款处理方式的研究上,对于银行隐藏的不良贷款即隐性不良贷款问题由于缺乏数据而很少研究。本文着重研究了隐性不良贷款的隐藏方法以及在企业道德风险影响下不良贷款率的变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银行的贷款发放后,由于客观原因,或者宏观调控,或者诚信不足,使得贷款肯定会出现不良。基于谨慎性原则,银行从经营管理上对贷款质量进行全面、及时和准确的评价,根据贷款按时、足额回收的可能性,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大类,实际上这是银行为分类计提损失准备金提供依据而设置的一项基础工作,后三类被合称为不良贷款,银行对后三类贷款也会额外下功夫加强管理。不良贷款不等于逾期贷款。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是多方面的,进了不良不代表就全部损失了,即使进了损失类有的也能收回大部分贷款。从当前的经济形势看,银行的不良贷款反弹压力还是较大,不良贷款绝对额有增无减,选择合适的处置手段,既可以减少损失,又可以维系银行和客户的关系。本文从实践的角度试图对部分处置手段利弊做一些分析,以便在今后的不良贷款处置中针对项目情况更有效地选择处置手段。  相似文献   

12.
单尧  刘文璨 《中国外资》2010,(22):47-48
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规定使得商业银行越来越关心不良贷款问题。我国长期以来积累的不良贷款主要是由于旧有体制造成。除此之外,政府、银行和企业作为利益相关者也对不艮贷款的形成负有一定责任。随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不良贷款呈现出新的特色。本文尝试将不良贷款的形成解释为维护经济有序运行和稳定发展的成本。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持续推进,银行业不良贷款加快暴露。本文以2012年3月-2015年3月的浙江省银行机构为样本,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浙江省不良贷款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经济指标、企业亏损面、贷款担保方式(互保联保类贷款占比)等三个指标对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影响最大,且均呈正相关关系;信贷规模、投向行业集中度、贷款投向企业结构、多元化经营水平等指标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也有显著影响。针对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1999至2010年12年间国内14家商业银行样本数据为基础,立足于随机前沿效率分析原理,利用参数估计SFA分析法,评估分析金融改革以来银行业不良贷款与成本效率分布及演化趋势。研究表明:(1)成本效率估计在引入或不引入不良贷款情况下,存在显著差异。(2)在引入不良贷款的估计模型中,国有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呈改善趋势,否则,呈下降趋势。无论是否引入不良贷款率,股份制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均呈改善趋势;股份制银行成本效率高于国有商业银行。(3)未能发现资产规模、权益与银行成本效率之间的显著性相关关系,但不良贷款对成本效率具有负效应。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占比较高的不良贷款就象一块"坚冰"一直凝结在金融机构内部,使银行"冻"得难以喘息,企业"冷"得怨声载道,政府"急"得一筹莫展.其危害之深,根治之难,已引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为防范和抵御金融风险,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实现银行业与国际金融尽快接轨.国务院和人民银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资产剥离和盘活政策,各国有商业银行也打响了一场"抓降盘活"的攻坚战役,使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有明显改善.随着时间的推移,银行"抓降"工作难度越来越大,"抓降"效果也不尽人意,不良贷款占比仍呈居高不下态势,使银行大量信贷资金板结,无法正常循环运转,进而影响了银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投入."贷款难"与"难贷款"的问题一度成为银企之间的矛盾焦点.如何融化不良贷款这块坚"冰",本文立足九江市实际,就不良贷款成因及降比的难点作一调查论证,旨在提供一些融解的策略及措施,大力化解银行信贷资产风险.  相似文献   

16.
<正>当前,信贷资产质量已成为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随着各国有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的逐步剥离,不良贷款监控重点也将有所调整。从现有存量贷款情况看,各银行优质客户贷款短期内形成不良的机率较低,低信用等级客户贷款则随时可能发生劣变,而这些低信用等级客户的贷款大多为借新还旧贷款。因此,对这些贷款的处置,将对银行不良贷款控制起决定作用。本文对商业银行借新还旧贷款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银行的季度数据,依据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及脉冲响应分析,选取三期具有代表性的量化指标对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贷款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和经济增长速度对不良贷款的推动作用显著;制造业采购经济指数对不良贷款的影响较为显著;工业景气指数和广义货币供给量对于银行业不良贷款增加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为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有必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同时银行要控制贷款规模,优化贷款结构。  相似文献   

18.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很多,目前最主要的成因是企业逃废金融债务,但这一成因对贷款主体而言仍属外因。因此,必须充分认识银行制度创新的内因作用,坚决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这应是将不良贷款降至最低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满延文 《武汉金融》2001,(12):53-54
一、政府要积极支持。补偿部分不良贷款损失。从不良贷款的成因看,一大部分不良贷款是由于体制不顺及政府过度干涉造成的,对这部分不良贷款,政府部门应积极协助银行进行清收。对确实已无法收回形成呆账贷款的,政府应从政府预算或相应基金中补偿全部或部分损失;对一些政策性的贷款如农业贷款、福利贷款、基础设施贷款等造成的不良贷款,符合剥离的,要移交给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理,不能剥离的,政府应通过安排一定的预算资金进行补偿;对因政策性原因如环保等,导致企业关、停、并、转的,政府应从相应政府基金中(如环保基金)对银行贷款予以补偿。同时,作为国有独资的四大商业银行,政府应考虑在中央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充实其自有资金,逐步核销其不良贷款。  相似文献   

20.
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规定使得商业银行越来越关心不良贷款问题.我国长期以来积累的不良贷款主要是由于旧有体制造成.除此之外,政府、银行和企业作为利益相关者也对不良贷款的形成负有一定责任,随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不良贷款呈现出新的特色.本文尝试将不良贷款的形成解释为维护经济有序运行和稳定发展的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