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知识产权是一种专有性的民事权利,它同所有权利一样,具有排他性和绝对性的特点。知识产权为权利人所独占,权利人垄断这种专有权利并受到严格保护,没有法律规定或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使用权利人的知识主权产品,侵犯了知识产权,依照我国的相关法律,要承担相应的民事、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2.
《物权法》是规范财产关系的民事基本法律。物权法主要从民事的角度明确物的归属,即确认物属于谁的,明确物的权利人对物的利用享有哪些权利,明确对物如何保护。总之,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都适用《物权法》。  相似文献   

3.
王立智 《中华商标》2011,(10):46-48
商标侵权行为发生后,权利人为保护自己的权益,一般需要进行诉讼。商标侵权诉讼是指商标权利人对侵犯自己商标权的行为人所提起的一种民事诉讼,其提起侵权诉讼的目的是制止侵犯自己知识产权的行为,维护自己的民事权利。  相似文献   

4.
陈惠珍 《中华商标》2022,(10):71-75
<正>商标权是指注册商标权利人对注册商标的支配权,包括专有使用权和禁止权。专有使用权以注册登记的商业标识为准、以核准使用的商品或服务类别为界;禁止权是注册商标权利人禁止他人未经许可使用其注册商标的权利,包括禁止他人非法使用注册商标、非法印制注册商标标识和非法销售侵权商品等。禁止权的范围大于专有使用权的范围,并由法律明确规定。根据我国《商标法》第57条规定,禁止权包括了专有使用权,并扩及类似商品、近似商标、销售行为和反向假冒等。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和人类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而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仅仅在于赋予权利人更多的权利内容,更应知悉大凡权利都有被侵犯的可能,因此关注权利受侵害时如何得到有效救济乃是权利保护中至为关键的问题,对于知识产权这类极易受到侵害的权利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6.
《中华商标》2013,(11):8-10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八起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 案例1:申请人美国礼来公司、礼来(中国)研发有限公司与被申请人黄孟炜行为保全申请案 本案的典型意义: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增加规定了行为保全制度,将其适用范围扩大到全部民事案件领域。行为保全措施是权利人在紧急情况下保护其权利的有效手段。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申请积极合理采取知识产权保全措施,可以充分利用保全制度的时效性,提高知识产权司法救济的及时性、便利性和有效性,对于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具有重要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7.
如何界定商标的合理使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理使用(Fair Use),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法律允许他人自由使用知识产权人的权利标的,而不必征得权利人的许可。合理使用是国际上的通用术语,我国著作权法对此作了明文规定。版权领域内的合理使用广为人知,但是商标权领域内存在的相应概念却很少得到广泛使用。我国商标法领域内尚未使用这个概念,但许多国家已经使用该概念描述商标法中的权利限制现象。  相似文献   

8.
与巴黎公约、TRIPs等国际条约的有关规定相一致,中国商标法为驰名商标提供特殊的保护,赋予驰名商标权利人比普通商标权利人更广泛的权利。对任何权利,都必须清晰地界定其边界,以充分保护权利持有人的合法利益。对驰名商标权利的保护,必须在现行法律的框架内进行。  相似文献   

9.
王志超  符竹 《中华商标》2022,(12):41-46
<正>权利限制是法律为达到各种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而设计的一种制度。法律并行不悖地承担着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职能,体现在制度构成上即形成了“权利人权利”和“权利限制”两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完整体系。本文通过对我国商标权限制法律现状及行政、司法实践进行梳理,比较研究国际条约及欧美国家的立法及司法经验,总结出商标权利限制的表现形式并提出相关立法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商标权限制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0.
洪婧 《中华商标》2022,(3):73-78
<正>基于知识产权的无形性、虚拟化特征,侵权形态较为隐蔽,侵权形式不断翻新,不同行为人侵害同一知识产权、同一行为人侵害知识产权的诸多权项、权利人基于同一知识产权先后提起诉讼等情形不断涌现,对于把握知识产权侵权法律关系的本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司法实践中的纠纷并非机械遵照某类范式发生,不同性质的纠纷往往交织在一起,难以用一类实体或程序法规范处理。当多种法律事实相互联系,根植其上的多种法律关系相互穿插,并在处理结果上互为前提、互为因果,便可能导致行政、民事等不同性质案件的交叉。若侵权人的同一行为同时违反了两种或两种以上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1.
正在平行进口市场流通的商标商品是有形物,而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却没有对该物的占有权。因此,"知识产权权利穷尽说"所穷尽的是:制造商对知识产权产品的占有权。知识产权权利人与知识产权产品制造商及其所相容的商标商品制造商,是两个不同市场的交换主体,他们之间是两个既有联系而又有质的区别的概  相似文献   

12.
知识产权是智力成果和工商信誉的专有权利。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包装工业的发展。2002年4月26日,是第2个“世界知识产权日”,这是第一个由中国提案并经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批准的“世界日”。我们要学会利用WIPO规则,保护包装企业的知识产权。2001年11月我国加入WTO后更要加强保护我国包装知识产权。1、保护知识产权的历史知识产权保护具有悠久历史。从中国古代先民在自己生产的陶器上刻下自己的“名字”算起,则有1500年历史。按法律的依据从专利法问世算起迄今已有500多…  相似文献   

13.
票据丧失是指票据因灭失、遗失、被盗等原因而使票据权利人脱离其树票据的占有。票据一经丧失,先例票据权利便失去了依据,但对票据权利人来说,并未失去票据的权利,因此票据权利人来说,并未失去根据的权利,因此法律必须保护票据权利人的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根据《根据法》第十五条的规定,票据丧失后,可采取的补救措施有三种:即挂失止付、公示催告、普通诉讼。笔就失票人在采取补救措施时必须履行的程序和应注意的问题,谈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14.
《中华商标》2015,(4):5
知识产权通常是指各国法律所赋予智力劳动成果的创造人对其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传统的知识产权是专利权、商标权和版权的总和。1970年4月26日,《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正式生效。2000年10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第35届成员大会系列会议讨论了中国和阿尔及利亚于1999年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员国大会上共同提出的关于建立"世界知识产权日"的提案,决定从2001年起将每年的4月  相似文献   

15.
李真 《中华商标》2012,(5):33-34
正知识产权是指对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是关系到财产权和人身权的民事权利。1970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建立,标志着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95年TRIPs  相似文献   

16.
商标权与著作权的冲突,是指在同一个客体之上,由不同的民事主体分别享有商标权和著作权而产生的法律纠纷。商标权与著作权之间的冲突,是最典型的知识产权权利冲突之一,也是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发生、在学术界引起热烈讨论的问题之一。我国目前尚缺乏具体、明确的法律规范加以调整,如何认定与处理商标权与著作权的冲突,值得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知识产权犯罪民事损害赔偿途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产权犯罪中,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不仅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危害,扰乱了社会管理秩序,而且给知识产权权利人造成物质损失。为了保障被害人即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被害人可以要求被告人赔偿损失。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被害人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寻求司法帮助获得赔偿,即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和单独的民事诉讼。我国《刑事诉讼法》第77条规定“被  相似文献   

18.
侵权隐蔽性大、调查取证难是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相比较其他民事侵权案件的一个明显特征。为此,我国《民事诉讼法》和知识产权法律及司法解释作了调查取证相关条文之规定。入世后,在知识产权方面,《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协议)是须遵守的文件之一。探讨与寻找调查取证方法,总结知识产权侵权案件证据收集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在东南沿海,“定牌加工”这种商业模式逐渐兴起而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这种发展模式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短期内也不可能改变。然而在实务中,“定牌加工”,尤其是涉外的贸易形式牵涉到了商标、专利、著作权以及商业秘密等诸多知识产权问题,由于操作形式的多样导致了加工企业触及法律红线、侵犯他人专有权利的风险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20.
徐晓建 《中华商标》2005,(10):19-24
商标权,作为一种在法定期限内受到法律保护的民事权利,不象版权一样自动产生权利。商标权的取得,需经商标权人依法向国家行政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交纳必要的费用,由国家行政主管机关依法予以确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