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中共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的战略决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涉及双循环重心变化问题,高质量发展的要义之一是生产率增进。本文将双循环重心变化嵌入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从资源重新配置效率视角,演示双循环重心由国际向国内转变对贸易自由化的生产率增进效应的影响,而后利用1998—2013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以国际循环为主体的贸易自由化导致集约型资源错配和扩展型资源错配,从而抑制行业总生产率增长;而以国内循环为主体的贸易自由化则有助于提高行业内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行业总生产率增长。因此,转变过度依赖国际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增进贸易自由化的生产率效应,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高质量利用外资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逻辑看,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和资本循环理论,高质量利用外资能够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平衡与稳定,强化国际循环的通畅与升级,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从实践经验看,高质量外资通过经济助力、产业赋能、技术溢出、制度优化等途径深度参与国内大循环,同时通过外贸促进、金融协同有效促进国际循环。但是,我国仍面临外资区域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大国政治博弈和科技封锁加剧、国际引资竞争日趋激烈等现实挑战。应当在产业政策上引导高质量要素集聚,在区域政策上推进跨区域引资协同,在营商环境上搭建全方位服务体系,在平台载体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行政规制上夯实负面清单与安全审查保障,从而助力我国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高质量利用外资。  相似文献   

3.
现今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经贸摩擦导致对外贸易不确定性风险增加。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要求,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文章以此为视角,通过资本、劳动力、消费、对外贸易和政策因素,分析我国2012—2018年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分析发现,东北地区第一和第三产业仅受到国内循环的促进,第二产业仅受到国际循环的促进,而地区消费则阻碍了第二产业发展;东部地区第一产业仅受到国内循环的影响,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则已完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中;中部地区产业发展未能有效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中,仅第三产业受到资本的促进,消费和对外贸易对其产业发展没有明显的影响;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已基本参与到“双循环”之中,但较弱的消费潜力对产业发展造成了阻碍。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二十大对我国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了明确部署,特别强调要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有利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将更好发挥我国的“大国优势”,塑造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更好地发挥对外开放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贾康 《经济导刊》2023,(1):32-34
<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央的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提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我们要全面准确把握好二者的内在联系,深入分析如何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高水平开放新格局。如何正确理解在新发展格局中形成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6.
未来全球经济循环模式破旧立新,为加快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补齐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中的短板,要求我国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国内市场规模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配套体系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不仅有利于我国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还有助于提升我国战略竞争力,有利于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十个明确"中的重要内容,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①.历史逻辑是我们探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一个视角.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是顺应百年变局的战略抉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  相似文献   

8.
黎峰 《财经研究》2021,47(4):4-18
就供给配套及营销市场的来源差异而言,国内循环是整个生产流程在主权国家内部开展并完成的经济系统,而国际循环是国内生产流程借助了国外原材料、国外生产制造或国外消费市场开展并完成的经济系统.文章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理论分析框架,揭示中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状与特征,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间的互动关系及其机理.研究发现:(1)基于国内配套能力及国内市场空间,中国经济发展已呈现出以国内循环为主的显著特征.(2)依托国内供应体系的一般贸易出口是中国参与国际循环的主要模式,随后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模式及利用国外配套的一般贸易进口模式.(3)外资企业尤其是成本导向型外资企业的进入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国内市场网络的构建.(4)国内循环尤其是国内配套能力的增强显著促进了增值水平更高的一般贸易出口,从而有利于推动中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因此要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在持续增强国内生产配套能力和挖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以"外"促"内"、以"内"提"外",推动"内""外"协调并举.  相似文献   

9.
"十三五"以来,温州市经信系统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建设工业强市为目标,大力推进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深入实施"制造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积极参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10.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所系,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阵地.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高效畅通.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  相似文献   

11.
《经济纵横》2021,(2):1-7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仅与当前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有密切关系,也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经验,正确把握和运用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导中国经济长远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对此,需要明确我国经济发展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正确理解和把握"两个毫不动摇",切实保证公有制为主体;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改善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做好组织工作,通过各种形式扩大农村集体所有制,振兴农村经济。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得到启示,进而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2.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学界对此展开了热烈谈论,大部分学者将中国面临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作为"双循环"战略提出的背景或现实依据加以阐述,但目前较缺乏将"双循环"战略的理论基础与中国特色的具体国情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本文在总结前人理论及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世界经济新格局下中国经济增长驱动因素的变化,构建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消费已成为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的驱动因素,而靠出口拉动经济的效果逐渐减弱,证实了"双循环"战略的现实依据。进而分析"双循环"战略实施的意义,最后从需求侧、供给侧两个角度,产品、要素、资本三个市场,提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瘀点堵点、深度融入国际大循环、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姜冉冉 《经济师》2023,(2):8-9+1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足国内大循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目前我国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新时期发展任务情况下,就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将在长期内指导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文章在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的国内外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其特点入手深入分析新发展格局所蕴含的基本内涵,并提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目前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认识其参与经济循环的内外导向选择,有助于加快建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此,本文构建了省际调出与出口比较偏好指数,利用中国七年30个省级行政区的投入产出表,考察了1987—2017年中国经济循环的内外导向选择,主要发现有:在全国层面,各省份的经济循环导向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以2007年为"拐点",国内经济循环导向总体减弱,国际经济循环导向总体增强;沿海地区的经济循环导向在2017年之前以国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而内陆地区的经济循环导向始终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反映了中国梯度式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各省份参与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导向程度绝对差异不断扩大,反映了各省份在分工体系中的职能存在明显差异;资本密集型部门的经济循环导向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而劳动密集型部门的经济循环导向以国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反映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比较优势存在部门差异;工业各部门参与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导向程度绝对差异逐渐扩大,反映了工业各部门之间的分工程度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5.
<正>门户枢纽城市可以辐射广阔的国内腹地市场,并在海外对接国际前沿,是国内国际流量交互的中枢。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建设重点已由“以外为主”转向“内外兼顾”。新发展格局下,一个城市的国际门户枢纽功能越强,就越能链接全球更多的国家或地区,  相似文献   

16.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贸易利得是一国内外循环态势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多部门投入产出联系的贸易利得量化模型,结合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测算了1987—2017年中国经济双循环的贸易利得,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内循环的贸易利得呈下降趋势,中国外循环的贸易利得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中国内循环的贸易利得依然大于外循环的贸易利得;第二,相对于外循环,中国内循环贸易利得的持续能力、空间关联效应和升级潜力都更大;第三,中国内循环贸易利得和外循环贸易利得之间,不存在正向的空间关联效应。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统筹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打通双循环之间的堵点,有助于实现双循环贸易利得的良性互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7.
孔晓  谢地 《经济研究》2021,56(3):204-208
<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直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以来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十四五"期间乃至未来更长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作出的新的重大谋划,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实现"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9.
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成为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和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采用嵌入式投入产出表匹配中国工企—海关微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对中国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保护主义阻断了国际循环的技术扩散机制,促使中国数字贸易企业走上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道路,通过发挥双循环的规模效应和竞争效应,激发中国数字贸易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数字贸易质量水平提高;进一步研究表明,双循环格局对一般贸易、全球金融危机后、东部地区的数字贸易质量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为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刻举行的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公报》提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从这里可以看到全会三个密切关联的鲜明亮点,即实现全面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目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人研究这些紧密联系的亮点,有助于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