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的发展出路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宗智 《开放时代》2014,(2):176-194
中共中央于2013年年初提出要发展"家庭农场",之后全国讨论沸沸扬扬,其中的主流意见特别强调推进家庭农场的规模化,提倡土地的大量流转,以为借此可以同时提高劳动和土地生产率。其所用的口号"家庭农场"是来自美国的修辞,背后是对美国农业的想象。本文论证,这是个不符合世界农业经济史所展示的农业现代化经济逻辑的设想,它错误地试图硬套"地多人少"的美国模式于"人多地少"的中国,错误地使用来自机器时代的经济学于农业,亟需改正。它也是对当今早已由企业型大农场主宰的美国农业经济实际的误解。美国农业现代化模式的主导逻辑是节省劳动力,而中国过去三十年来已经走出来的"劳动和资本双密集化""小而精"模式的关键则在节省土地。美国的"大而粗"模式不符合当前中国农业的实际,更不符合具有厚重传统的关于真正的小农经济家庭农场的理论洞见。中国近三十年来已经相当广泛兴起的适度规模的、"小而精"的真正家庭农场才是中国农业正确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家庭经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个没有解决的理论问题小农经济是在狭小的、原始的生产力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以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极端分散为前提的、落后的生产方式。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分析,小农经济有两种前途:一是资本主义把小生产改造为大生产,也就是说,用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大农业来改造小农经济。  相似文献   

3.
资本雇佣劳动方式在工业中快速实现的原因在于,工业容易从时间与空间上进行逻辑化组合。畜牧业具有类似工业的技术特性,因此顺利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种植业则因为农作物生长对季节与土地的高度依赖性,其家庭生产组织模式未被"资本雇佣劳动"方式所替代。马克思的经典论述显然注意到了两个农业部门的差别,指出畜牧业是农业资本主义的先导,种植业生产组织将逐步由家庭农场过渡到资本主义农场。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现行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实质是一种"自给自足型小农经济",它与"营利型家庭农场"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农场排挤小农场是不可逆转的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并没有过时,所谓"小农经济富有生命力"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下一步如何实现小农制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这是国内理论界亟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5.
王金红 《开放时代》2003,(6):133-140
对于目前仍然处在以家庭经营为主的中国农业而言,美国小农经济的发展经验和美国小型家庭农产品的“非主流市场交易模式”具有一些值得参考和借鉴之处,为中国继续发展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优势和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农场在我国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从土地制度变革、家庭承包责任制和农民向城市转移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家庭农场产生的原因。阐述了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优势,主要包括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优势、家庭农场经营优势、诱致性制度变迁优势、适度规模优势和产权优势。提出了工业化发展、社会保障体制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完善是家庭农场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2000年的美国经济: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off  RD 《当代经济研究》2001,(1):7-12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了当前美国的“新经济”,认为美国的“繁荣”是特定和暂时历史条件的特殊产物,资本主义经济并没有寻找到永久增长的动力。美国的“繁荣”是以工人实际工资的降低、家庭和人际关系的破裂、政府的干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衰退为代价的,因而存在潜在的矛盾和危机。要真正克服危机,必须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结构。  相似文献   

8.
文章试图从“农民理性”的角度重新理解小农经济,揭示小农经济的转型动力及其现代适应。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制度变迁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民理性开始扩张,农民经济行为的主导逻辑由生存理性转向多元理性并存。在农民理性扩张与农村人地关系重构的背景下,小农经济出现转型,以老人农业、中农农业和家庭农场为经营形式的现代小农经济建立起来。现代小农经济是农民自我改造和不断适应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其呈现出大范围使用现代生产要素、农业经营规模化和兼业化等重要趋势。在此过程中,小农经济仍然发挥着农业人口生计保障、乡村秩序稳定以及粮食安全保障等功能,从而为中国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小农经济转型体现了农民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说明了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然是小农发展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陈义媛 《开放时代》2013,(4):137-156
以“列宁一恰亚诺夫”之争为理论起点,本文从生产关系的不同维度对资本主义式家庭农场这一新兴的农业经营模式进行了界定,探讨农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对农民家庭经营模式的改造。文章从经验中对这种农场的特征进行分析,对其产生机制进行了刻画,并通过探讨农业发展中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来分析这种农场得以产生的结构性条件。以此为基础,文章也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分化进行了再讨论。本文认为,资本主义式家庭农场既不同于只耕种自家承包地的小农,或免费耕种亲友承包地的中农,也不同于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经营;它能够借助政府或资本所提供的机遇发展起来,也正在从村庄内部内生性地形成。其兴起的结构性条件在于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以及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推广。以此为契机,文章试图打破以往以村庄为基础的农民分化分析,而以县为单位,从农业生产本身分析当前农业经营主体的分化,并试图考察小农、中农、资本主义式家庭农场以及资本主义式大农场在结构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的生产及其组织方式,学界倾向于批判性地将"小农经济(小农场)"等同于落后且效率低下,而又强制性地将现代且高效的农业生产等同于"大农场",从而认为"大农场"代表着农业变革的基本方向。这种理论逻辑是值得商榷的,更经不起经验验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下,作为我国农业主导生产方式的家庭农场,其内涵、外延及其变革必须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张力,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具有这种特征的农业生产方式,本文将其概念化为"中国式家庭农场"。"中国式家庭农场"不仅能够继续发挥体制性小农经济的"制度溢出职能",而且能够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