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前公司治理模式主要有两种:“股东至上”模式和“共同治理”模式。两种模式的治理目标不同。从委托代理理论的深层原因、资本雇佣劳动的渊源、企业的企业家一般均衡模型、人力资本升值和委托人的道德风险等方面分析,我们认为,“共同治理”模式是最佳的公司治理模式;“路径依赖”决定了我国完善公司治理的难度,但是加入WTO这一外生变量的引入为摆脱路径依赖提供了大好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对当代国外法人治理结构模式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公司治理目标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治理目标模式是用以处理不同利益集团,即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和社区等之间利益格局关系,实现一定经济目标的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目标模式不仅在于确定公司治理的目标,即公司治理为谁服务,而且还在于它直接决定了公司治理的主体、公司治理的结构、公司治理的机制等。本文分析批判了流行的两种公司治理目标模式,即股东至上模式和利益相关者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一种S-O-E公司治理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企业行为特征的视点来分析两种不同的企业治理观。各种企业理论遵从不同的分析传统,形成了对企业行为特征的不同认识。新古典经济学遵从“完全竞争市场模型”范式,产生了企业的同质性假设,由此形成了股东单边治理逻辑;现代主流的企业契约理论由于坚持新古典的分析传统,得出了与新古典一致的企业治理观;企业能力理论重新关注了企业契约的“生产性”,产生了企业的异质性假设,由此可引出另一种企业治理即合作治理观。  相似文献   

5.
只有小部分中小股东参加股东大会,客观上将公司的经营管理委托给控股股东,中小股东付出了巨大的委托成本,导致他们亏多盈少。通过创新制度:在出席股东大会的中小股东当中,由他们选举若干名"补全代表",由这些"补全代表"行使未出席股东大会股份的表决权,中小股东近乎全部参加股东大会;中小股东以其持股总量按每5%持股量选派一名董事,每一位大股东分别以每5%持股量直接派出一名董事,董事会中既有控股股东的代表又有中小股东的代表,控股股东与其他股东相互约束并制衡,框架出一个全体股东同生共死、同等收益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德国企业治理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强调股东和雇员共同治理;在共同治理中,股东和雇员拥有同等权力;企业治理人员结构由法律规定。受德国企业治理模式启发,我国国有企业应确定为股东、雇员和债权人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7.
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是美国企业的传统。可是在步入新世纪后,安然、世通等一连串大公司会计丑闻的曝光,美国股市的急剧下跌,公众信任度的持续滑坡,都让人们把谴责的对象瞄准了“股东价值最大化”这个公司治理原则。的确,疯狂追求股东价值带来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公司管理者和投资者过于关注当前业绩,而不投资于公司的长远发展,有时甚至为了短期利益而不择手段,比如做假账。  相似文献   

8.
目前,尽管日本正在积极进行法律的修正工作,但并没有确定应该如何重新构建重视利害关系者的日本式公司治理模式.来自资本市场和国际投资者的要求改革的压力正在增强.一方面主张推崇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美国式公司治理模式的观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则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这种模式忽视了股东以外的其它利害关系者的权利.怎样才能在有效的公司治理制度下使股东利益和雇员等股东以外的利害关系者的利益得到统一呢?在此,将日本的经验和同属于重视利害关系者的德国式公司治理模式作一比较可能会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9.
股东价值导向的公司治理不是最优的治理模式。以利益相关者为导向的公司治理符合企业发展要求。在新的导向下,“平坦”的管理者补偿计划,正确导向的经理人市场,非控制权利益相关者契约性保护条件下的股东专一控制权是利益相关者导向公司治理新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0.
全球的公司治理模式简要分为两类:股东模式和相关利益者模式。以最大化股东利益为目标的股东模式在董事会、大股东和公司控制权市场这些内部和外部治理机制上都存在明显的缺陷或失败。相关利益者理论的发展导致了公司治理理论的现代演变。相关利益者理论认为,公司治理从本质上说是各相关利益者之间制衡关系的有机整合,其目标是最大化整个公司的财富创造。相关利益者公司治理成为可替代股东模式的公司治理形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共同代理模型,结合我国国有公司独特的治理背景.在股东中心主义的理论基础上,运用分布参数模型法求解最优的国有公司经理努力水平。讨论了国有股东效用组成、股权结构和激励机制等因素对最优的经理努力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公司股权需要一定的集中度.但并不应该人为规定股权比例,激励与努力不存在单调关系,激励机制的效果取决于多种激励手段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家族化水平、大股东监督与公司绩效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体系进行研究。建立了在不同的家族化管理水平下.大股东监督对公司绩效影响的模型.并以2004年深、沪324家家族控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大股东监督对公司绩效作用的强弱受到家族化管理水平高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以1999-2005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股权、治理机制与企业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过度投资水平呈倒"U"型关系;相对于非国有控股公司,国家作为控股股东的上市公司存在着明显的过度投资倾向.(2)内部治理中的董事会治理与企业过度投资无显著关系.(3)企业外部治理因素,如上市公司所在地区市场化水平越高,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程度越小,金融业市场化水平越高,执法水平越高,企业过度投资水平越低;同时产品竞争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抑制过度投资.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顾客生命周期价值和股东价值的概念,分析了顾客生命周期价值的构成及股东价值的实现途径,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概念性的理论分析框架,揭示了顾客生命周期价值与股东价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社区治理的视角对人口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在讨论人口社区治理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人口社区治理主体和治理结构,提出了构建我国人口社区治理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综述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印 《经济前沿》2012,3(6):62-75
在技术创新的决定因素中,除了政府层面、市场层面和企业层面外,近年来公司治理因素日益引起关注。然而公司治理的主流理论(股东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均没有涉及创新,将关注点放在剩余收益的分配。新兴的组织控制理论认为公司治理应关注剩余收益的产生,即企业创新的条件和过程,提供了一个关于治理与创新关系的理论框架。现有治理与创新关系的研究涉及公司内外部治理的各个方面,获得诸多共识,但在一些重议题上仍存在争议。进一步研究应从实证分析转向理论分析,关注第三方因素及不同公司在治理实践中的结构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治理:动因、结构与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汪国银  刘芳 《经济问题》2007,334(6):24-26
产业集群治理决定了集群的竞争力,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但目前产业集群理论尚不成熟,产业集群治理研究缺乏.首先,由"治理"的概念演绎出"产业集群治理"的概念,并对集群治理的研究动因进行分析;其次,对治理体系包括治理的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内容、治理质量的影响因素、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