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首先阐述了旅游圈理论与共生理论,进而通过资料搜集与实地调查的方法对辽西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了简要分析,并详细论述了旅游资源的特征,最后以旅游圈理论与共生理论为支撑,根据辽西地区的旅游资源特征与空间分布,构建了辽西地区的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系统,此系统的构建对之后辽西地区的旅游发展研究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大长三角旅游圈的安徽旅游发展战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曾军  崔郁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1):4-8
安徽旅游业作为大长三角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大长三角旅游圈内旅游资源区域特征、旅游经济区域特征、旅游支持系统区域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安徽旅游业在大长三角旅游圈内的优势、劣势,指出安徽省应采取加快交通建设、加强区域合作、实施精品战略、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等战略更好地融入大长三角旅游圈。  相似文献   

3.
李晓丹  吴杨伟 《改革与战略》2009,25(11):122-125
增长极理论的提出由来已久,将增长极理论应用于区域旅游发展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界定环鄱阳湖旅游圈旅游业增长极的内涵,对构建环鄱阳湖旅游圈旅游业增长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实证分析,结合该区域具有的资源禀赋优势、区位优势、市场竞争力优势、政策经济环境优势和后发优势,提出应通过政府的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的方式来建立环鄱阳湖旅游圈增长极,应实施以政府为主导的、以旅游企业为主体的、以行业协会引导的复合协作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杨明秀 《特区经济》2010,(4):196-198
本文在界定长株潭旅游经济圈概念的基础上,依据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相关理论以及对长株潭城市群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等的综合分析构建了长株潭旅游经济圈一级长株潭旅游圈发展模式,并对其旅游形象进行了设计,对客源市场进行了定位。  相似文献   

5.
依托古隆中与襄阳古城的观光旅游,已是襄阳旅游业的名片。伴随旅游业新态势、鄂西旅游圈推进和构建省域副中心、都市襄阳的重大战略机遇期,襄阳旅游业转型发展成为旅游业升级与城市转型的产业支撑。基于襄阳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及其与城市互动发展的机理,提出创新旅游产品、衍生旅游产业价值链、形成科学旅游空间结构、强化全球行销等构建都市襄阳战略的旅游产业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6.
论泛漓江流域旅游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大桂林旅游圈”到“泛漓江流域旅游圈”是对桂林旅游发展战略思考的产物。“泛漓江流域旅游圈”是以桂林为核心,以漓江的自然流向关系和旅游流向关系为基本依托的区域旅游合作系统。这一系统的基本架构呈核心轴圈结构,即一核心、三圈层、四轴线的区域网状格局。“泛漓江流域旅游圈”的构建有利于做大做强“龙头”,有利于发挥桂林战略作用带动广西旅游强省建设,有利于适应旅游市场的新变化,实现广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婷 《改革与战略》2012,28(2):106-109
文章认为,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将面临更广阔而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阐述泛北部湾旅游圈的范围界定及发展框架,分析了该旅游圈旅游合作已取得的成效,提出了构建合作机制、深化政府间合作、突出广西核心地位、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旅游通道、完善资源配置、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培养旅游人才、推进泛北泛珠和国际旅游岛强强联合等九大协同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谭静娟  罗伟  张修龙 《特区经济》2009,(12):195-197
依托区域经济圈建立的机遇和优势,建立区域旅游圈是许多地区旅游发展的共识。武汉城市旅游圈是在武汉"1+8"城市圈基础上提出来的,其范围跟武汉"1+8"城市圈一致。文章结合武汉城市旅游圈的基本特征,分别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提出建立武汉城市旅游圈旅游协作机制,政府要在政策、规划、利益、形象和融资方面发挥主导地位,同时企业也要从资源、产品、市场、信息和人力资源方面加强协作和共享,以期对武汉城市旅游圈的发展提供一些有意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红贤 《特区经济》2008,235(8):49-50
为了将长三角旅游区打造成国际上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业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长三角旅游圈是我国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之一,区内经济发展水平高,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空间分布优势互补,客流关联互动性强,旅游业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本文从旅游经济和旅游地理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长三角旅游圈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了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并对一体化发展的空间模式进行了探讨,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环渤海旅游圈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也是旅游业规划发展的重点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在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及典型性.文章结合环渤海旅游圈各城市的地域、文化、经济等特色对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进行一定的探讨,以期对我国其他地区旅游纪念品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在对环渤海旅游圈旅游纪念品开发现状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旅游纪念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环渤海旅游圈4个城市旅游纪念品开发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按照区位相近原则规划的城市经济圈(带、群),如果缺乏强势的经济集聚中心和优势产业的支撑,这样的城市经济圈(带、群)则较多的具有地理空间的属性,而缺乏经济学意义的属性。构建城市经济圈,要致力于形成和强化投资热点效应,以热点效应集聚优质资源。城市经济圈是国土生产力布局的核心,必须与国土主体功能规划相结合。安徽应该按照一主、多次、立体型布局的战略思路,构建以沿(巢)湖经济圈为核心、沿江和沿淮城市经济带为两翼的"一个核心,两翼支撑"的"三沿"城市经济圈,形成多层次、跨越型、现代化的主体功能区布局,对外主打"三沿"城市经济圈一张牌,强化安徽城市经济圈在区域经济中的整体竞争、规模竞争、创新竞争和体制竞争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走品牌化道路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是旅行社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逐渐规范,旅行社必须改变当前的低价营销手段,走品牌建设之路。我国旅行社在品牌建设方面缺乏长远眼光,忽视了对品牌忠诚度的培养,在员工的培养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3.
桂林市旅行社业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主导行业错位,表现为旅行社业的收入比重过低,收益下降。主要原因是:旅行社数量增速过快,形成散、乱、小、差的局面;旅游产品结构和部分旅游服务设施供给结构不合理;竞争形式单一。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是:规范旅游市场,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旅行社结构;调整和优化旅行社产品和旅游设施供给结构;着力创新旅游产品和品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行社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易元红 《改革与战略》2010,26(11):130-133
武汉城市圈集群式中小企业要获得持续、快速成长,必须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资金、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秩序、政府扶持力度等因素与集群式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存在着一定的正向相关性。武汉城市圈要从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改善融资环境,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增强武汉城市圈集群式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5.
产业群内局部过度竞争的理论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群强化了竞争,但是产业群内也出现了局部过度竞争。文章适时地对一般过度竞争概念加以完善,指出过度竞争存在整体与局部之分,并从产业群进入壁垒、产品差异化、社会均衡最优选择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产业群内局部过度竞争的形成机理。文章还运用塞洛普圆周模型,论证了产业群内的激烈竞争将会引起企业数目过多、价格上升等局部过度竞争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文章从政府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武跃丽 《科技和产业》2011,11(12):96-99
由于旅行社劣质服务损害消费者利益事件屡屡发生,旅行社面临被消费者边缘化的危机。本文通过构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组团旅行社、地接旅行社、游客三方博弈过程,研究这种现象成因,分析表明消费者成熟度低,旅行社行业内部不规范竞争行为及相关法规不健全是重要原因。由此文章指出:旅行社应更新经营理念,重视消费者教育,追求与游客共赢的发展战略。政府应完善相关法规,规范旅行社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六大区域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晖  黄沛 《特区经济》2009,240(1):171-172
本文介绍了旅游服务贸易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继而指出研究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六大区域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格局,并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研究我国各区域旅游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得出结论:西南、华北、西北、东北地区具有旅游创汇的比较优势,而华东、华南的旅游服务贸易存在比较劣势,最后对提高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新的旅游服务模式,移动旅游服务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本文阐述了移动旅游服务的内涵、特征,解析了我国移动旅游服务发展的驱动因素、市场特点和发展制约因素,对如何构建移动旅游服务平台进行了论证,并对中国旅游服务移动化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罗孝高  黄生贵 《特区经济》2007,(12):142-144
区域经济圈创新体系处于国家之下与省市区之上而具有自身的特点。完善而又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圈创新体系,可以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合理地配置和使用各种知识和信息,及时全面地供应各种创新服务,从而提高区域经济圈创新力与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交通拥堵的治理是当前交通管理的重要议题,为了分析南京城市居民在强制出行以及弹性出行情况下出行方式选择的差异性,对公交等各类出行方式进行了弹性分析及参数估计,发现强制出行模式下出行方式选择行为与弹性出行模式相比,具有明显不同。强制出行模式下月收入、出行距离、日常出行花费时间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更大,而弹性出行模式下,出行距离、日常出行花费时间以及出行时间段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则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