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务院批准的涉及陕西、甘肃两省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将关天经济区定位为全国家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统筹科技资源的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科技产业基地,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其战略空间在于构筑“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即:建设以“西线一体化”为基础、为经济区位核心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由此实现西安对西部、北部内陆地区发挥引领、辐射的区域带动作用,同时,以宝鸡、铜川、渭南、商洛、杨凌、天水等次核心城市为区域节点,依托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路,以及省际高速路网,重点发展具有区域特点、基础条件好和互补性强,有利于促进区域融合、发展的区域经济,使之关天经济区域成为西部发达的城市群与产业聚集带。在此基础上,关注生态健康,完善生态健康基础建设,改善区域生态系统状况,是全面落实国务院《规划》,推进横跨陕西、甘肃两省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韩毅 《发展》2010,(8):98-99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一体化为陇南等一般城市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如何融入其中,就成为问题的关键;同时,由于"经济区"辐射能力的有限性,客观上要求统筹西北发展,合理布局区域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3.
《发展》2001,(1):49-50
国研专家建议,构建“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区”、“攀西经济带”及“海尔-临夏经济区”,对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化,区域发展也应突破原有的区域板块格局,以城市群为核心构建经济区,形成应对全球竞争的国家竞争力。旨在揭示城市群辐射带动经济区发展的作用机理,提出了城市群带动经济区发展的辐射源、辐射路径和实现过程。城市群是带动经济区发展的辐射源,通过空间结构优化和功能整合提升来提高其发展水平和辐射能力,人口流动、产业转移扩散和交通发展是主要辐射路径。最后,基于我国城市群发展现存的问题,提出城市群辐射带动经济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谁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股”?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黄三角经济区等关于区域发展的话题成为代表委员的关注热点。  相似文献   

6.
陈彦 《开放潮》2006,(1):49-50
随着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领跑,环渤海经济区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全国以区域经济为特色的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形成。面对这种发展态势,福建必须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去审视自己的发展空间、发展路径和发展政策。否则,就有落后于其他省区甚至被“边缘化”的危险。2004年年底,中共福建省委审慎考虑当前福建省情,推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拉开了福建新一轮起跑的序幕。  相似文献   

7.
辛辰 《西部论丛》2006,(1):12-17
由川渝数十位专家历时两年进行的《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课题已经完成,并受到中央高层重视。研究报告认为,成渝经济区具有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区不同的区域特点和不同的经济结构特色,它在全国的区域分工和空间布局中完全可以扮演一个“五个基地、一个屏障”(能源基地、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以IT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带动西部发展的重要角色。从未来发展的趋势看,成渝经济区完全有可能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五极。[编按]  相似文献   

8.
张永 《发展》2002,(10):17-18
黄河上游的青海、甘肃、宁夏3省(区),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由于种种原因,3省(区)经济发展长期滞后,因此,促进“黄河上游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实施国家经济建设重心逐步西移战略的当务之急。以黄河水能资源开发为龙头,把该地区建成我国重要的石化、能源、有色冶金基地和畜产品基地,其具体对策如下:加强区域内外的协作。尽快破除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旧思想、旧观念,携手开拓,共求发展。国家在这方面进行必要的协调,3省(区)领导应加强联系,协调一致。同时,建议设立“黄河上游地区市长(专员)联席会”,定期召开会议,分…  相似文献   

9.
鞍山从实际出发,立足自身已有的产业、资源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借助沈阳经济区的战略优势,自觉接受沈阳核心城市的辐射,搞好经济区产业分工协作,实现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让鞍山成为沈阳经济区中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加快鞍海经济带西部产业带、中部生活带、东部生态带建设,优化产业布局,让鞍山成为沈阳经济区中一条重要的产业大道,为沈阳经济区的发展和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南欣 《科技和产业》2023,23(4):192-198
从相对数和绝对数指标出发,测算中国31个省区市影子银行发展水平,运用Kernel核密度估计研究2008—2020年中国影子银行发展水平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分布动态演进。研究表明:中国影子银行整体发展水平逐年稳步上升,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发展尤为明显,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影子银行发展速度最快;全国范围内影子银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区域发展不均衡程度未改善,其中东部沿海、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空间差异最明显,北部沿海、西南、西北综合经济区呈缩小态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珠三角”“长三角”区域金融支付服务体系构建的经验,论述了建设“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支付服务体系的必要性。提出构建关中一天水区域支付服务体系的建议:整合金融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原则,建立起“支付服务一体化”重点项目;将西安、成阳两市作为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发挥其辐射带动...  相似文献   

12.
苏荣 《老区建设》2010,(17):8-10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全国区域发展大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致力科学发展的重要探索,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探索和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辐射力模型及其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辐射力研究对于城镇的发展意义重犬。文章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发展现状,构建了都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城镇2007年城镇辐射力模型,指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中存在缺乏辐射力强的超大型城市、区域北片和东片辐射能力较弱与其区位明显不符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发展战略,即树立生态城镇化发展的理念,营造一个适宜的产业体系,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城镇体系,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原则重点打造生态城镇,制定生态导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选取关中—天水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通过西安、宝鸡、杨凌三地市产业结构与人口分布的观察数据,分析了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演变。研究表明,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差异受产业结构与人口分布影响明显,Moran’sI呈负值,区内呈空间负相关,地域间辐射能力不强。关中—天水经济区内部区域差异明显,且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中区域间联系不频繁,相互辐射力度不够。文章据此提出3点建议:一是合理配置区域产业结构;二是加快区域科技人才的吸收和流动;三是增强区域各城市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5.
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下简称“两区”)。是国家着眼区域经济发展全局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拓展我省未来发展新空间、培育新的增长极的必然要求。滨州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牢牢抓住“两区”开发的重大机遇,加快科学发展、追赶超越步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北部湾经济区与珠三角经济区的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秋平 《改革与战略》2011,27(6):100-103
北部湾与珠三角两个经济区同属南方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相当,比较两个经济区的发展,对于发挥北部湾经济区的后发优势进而促进其实现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认为,推进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应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坚持改革创新;以点带面,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优势,优化沿海港口功能布局;统筹规划,推进北部湾区域经济一体化;转变职能,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聚集人才,创建人事改革试验区。  相似文献   

17.
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功能评价和发展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环北部湾经济区在中国对外开放中的地位显著上升。这一态势直接来自“一轴两翼”的开放新设想。因为这个设想将已有的对外开放与区域经济合作计划方案融为一体,起到了中国南方对内对外开放战略集成的作用。这些局部战略多数是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背景的。从“南贵昆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圈”、“两廊一圈”、“泛北部湾经济圈”、“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大湄公河流域次区域经济合作”,都涵盖在“一轴两翼”的开放新设想中。而环北部湾经济区很明显就处于其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丹 《理论观察》2014,(7):70-72
"中原兴则中华兴",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将是从根本上体现中国整体发展的一个标志,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原经济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着生态意识薄弱、经济粗放增长、科技相对落后、区域法制不健全等问题。为了推动中原经济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树立现代生态价值观、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同时促进生态科技发展、加强生态制度建设,为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确价值导向、良好经济基础、有力科技支撑及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9.
段瑞娟 《特区经济》2011,(10):190-192
宁夏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战略地位的研究对西部大开发宁夏的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项目通过分区采用差异率、EXCEL图表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宁夏各经济区发展现状,归纳了宁夏各经济区发展的差距并对宁夏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宁夏各经济区的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中原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是中原崛起的重要一极。建设中原经济区,不仅关系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中部地区发展甚至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原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被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明确了十大支撑体系,其中“构筑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居于首位,充分说明了产业发展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经济规模明显增大,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2.29万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2293.37亿元,均居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