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人”具有经济理性,“道德人”具有道德理性。“道德经济人”实质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和融合,因此,“道德经济人”的行为选择状态是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并存的双重理性。现实中,“道德经济人”能够很好地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在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共同支配下的“道德经济人”占主导的社会必将是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理性只是对自利最大化的追求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理性的“经济人”假设,不仅无法解释由“囚犯困境”所引发的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悖论,也无法解释现实中行为主体在“囚犯困境”情境下对合作行为的选择。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总是将追求自利最大化的行为等同于理性,进而再把实际行为等同于理性行为。其实,不仅人类寻求自利最大化的行为是理性的,而且对利他行为的追求也是理性的。现实生活中,行为主体体现出理性“经济人”与理性“道德人”的双重性。对“囚犯困境”悖论的解决应该引入道德维度,引入理性“道德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该文在理清理性经济人理论的发展演进脉络和分析、归纳、总结现有理性经济人的伦理研究和论争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从理性经济人假设的理论前提、内在规定性、经济责任的角度,以及道德等因素对偏好和偏好驱策下的效用选择影响等方面论证了理性经济人不是非道德主义者。同时指出遵循市场和交易规则的伦理要求是理性经济人的合理边界,超出这一边界理论便成谬误,因而理性经济人是在资源和一般道德双重约束条件下追求利益(效用)“最大化”的道德人,互利双赢是其道德本质规定性。  相似文献   

4.
从伦理学的角度对“经济人”进行反思 ,我们可以看到 ,“经济人”的行为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道德合理性 ,但其伦理缺陷也是明显的。作为现实的人、特别是市场经济中的人 ,需要“经济人”的一些特性 ,但又不能局限于“经济人”。健全人格的行为选择需要超越“经济人”达于“现实道德人”。“现实道德人”是基于现实条件、从现实出发的道德人 ,他追求义与利、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实现“经济人”到“现实道德人”的超越 ,需要从社会层面建构扬善抑恶的利益和精神双重机制 ,也需要主体实现从急功近利到追求长远利益 ,从利益追求到自我实现价值取向的双重转化  相似文献   

5.
人的异质性:"经济人"假设的新内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人”与“有限理性经济人”是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性的经济假设,在这两个假设中,人是“同质”的。然而“同质”的“经济人”假设是不符合现实的,因为现实中的人既是异质的又是同质的。在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异质性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催生了很多新理论。  相似文献   

6.
“经济人”的嵌入性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人性假设的基础之上,自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问世以来,学术界对人性假设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尤其是对“经济人”孤立于社会的个体行为的批判,对此,文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亚当.斯密的“经济人”是基于人的经济行为建立的假设,并不是脱离社会孤立地存在,其利己心、现实的经济理性和利益最大化之间不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且正是“经济人”的社会性造就了“经济人”的利己心、现实的经济理性和利益最大化目标。  相似文献   

7.
行为经济人的三个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保军 《经济学家》2006,76(5):12-18
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越来越成为反主流学派批评的重点,固守经济人假设被认为是主流经济学在许多领域无能为力的原因。行为经济学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经济人进行了全面验证,发现经济活动中的人事实上具有“有限利己”、“有限理性”、“有限意志力”的特征,我们把行为经济学的这一系列发现概括为行为经济人假设,并且认为行为经济人为经济学开拓新视野、研究新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论经济学中的道德内涵——从“斯密难题”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当.斯密提出并系统论证的“经济人”概念并非狭隘范畴,其间蕴涵着“利己”走向“利他”的丰富内涵。在经济学引入道德分析后,“经济人”与“道德人”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使道德成为了经济分析对象。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道德具有利益、合作、契约及公平的经济内涵,“斯密难题”并非是一个悖论。  相似文献   

9.
“经济人”假设与人的有限理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的有限理性使得经济学只可能是关于经济现象的最一般本质因素及其关系的知识体系。“经济人”是经济现象的最一般本质因素之一,故必然要包含在经济分析的逻辑起点之中。人的有限理性还使得经济分析的逻辑起点必须具有抽象单纯性,这使得能得到普遍认可的经济分析的逻辑起点只能由“经济人”构成。所以,人的理性有限性是“经济人”假设,尽管高度抽象简化,但仍能成为经济学家最广泛接受的经济分析的逻辑起点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对经济学基本假设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鹏举 《经济与管理》2003,(7):61-61,63
以往经济学依靠的是“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生来就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且总是理性思考。但现实中既没有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经济人”,也不存在纯理性思维的“理性人”。由于基本假设的偏颇,导致当代经济学的发展与现实距离越来越远。因而,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重新反思,并对其基本假设和研究思路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1.
经济人理性行为假定的时空相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按经济人理性行为假定要求,其本身内含的经济人假定与理性行为假定之间只能保持有条件的一致性;实际上,它主要建立在私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它主要适应于纯粹的个体经济行为分析,而不大适应于群体经济行为分析以及群体中的个体经济行为分析,它是一种个人理性,而不是一种制度理性,从管理和管理学的角度看,各种类型的经济组织中的人,大多是把中他人看作是社会人,复杂人,把人的行为看作是多目标协调导向的社会行为,现代西方经济学对经济人理性行为的假定的批评和修补也从反面说明了这一假定的时空相对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经济分析的逻辑前提,"经济人"假设是对人的正常、普遍属性的描述。然而,罪犯选择实施对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的犯罪行为,根源于其自利性的膨胀以及理性判断的丧失。因此,罪犯在实施犯罪时完全背离了"经济人"属性。对罪犯予以处罚和改造,就是矫正他们与"经济人"的渐行渐远,帮助他们恢复"经济人"的理性。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纳税理性的建构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循经济人假说及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着重分析个人“纳税理性”对纳税行为的选择,以及各种因素对纳税理性的影响。最终试从制度安排的完善角度,探讨如何构建我国的纳税理性。  相似文献   

14.
“经济人”的道德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人的利己行为可以转化为道德行为,但现实经济生活中它并未真正实现,根源在于未能理解经济人的道德问题。分析经济人的道德之源和道德缺失,加强经济人的道德建设,既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也有利于构成功利性的道德系统。  相似文献   

15.
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说下的财务报告列报和使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蕊 《当代财经》2005,(3):109-112
本文在分析西蒙的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说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其经济意义:知识具有时间和主体的相对性;一般人们发现和选择的只能是满意的方案而不是最优方案;有限理性经济人在进行经济活动时,一般遵循的是程序理性穴Procedualrationality雪而非结果理性穴Rationalityofoutcome雪;无论是完全理性经济人假说,还是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说,其本质都是经济人假说,经济人的行为动机一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根据这一意义,提出了在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说理论下,财务报告所列报的是根据财务报告目标要求,依据会计规则所产生的财务信息,这种财务信息必定存在“规则性失真”和信息的不完全性;此外,会计规则内容在不同时期会发生变动,以适应不同时期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利益协调的改变,为此,财务报告的列报内容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一结论的现实意义是:人们使用财务报告时,首先,必须具备必要的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其次,对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应允许有一定范围的“失真”;第三,对信息的不全面性和不完整性以及财务报告内容的变化要有充分的估计和思想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财务报告。  相似文献   

16.
主流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内涵演变及其缺陷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人概念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早期是内含特定社会伦理关系的自利人,后来由抽象原子化的经济人所取代,接着演变为更中性的理性人;理性的原意也仅仅体现为实现特定目的的有效手段选择,后来却蜕变为行为的一致性问题.正因为理性内涵的不断演变及其外延的不断扩大过程,以致经济人概念成了一个同义反复;结果,经济人假设在强化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同时,也使得经济理论与现实之间越来越相脱节.  相似文献   

17.
经济秩序与伦理秩序是人类秩序系统中两大子系统,从根本上来说,造成人类秩序问题的正是这两大子系统关系上的紧张。自从亚当斯密“经济人”本性在理论上获得道德合理性论证以来,“经济冲动”也就在实践上拥有了超强的道德合法性。然而,“经济冲动”带来的却是社会领域的断裂和人的深层意义的消解。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由“经济冲动”所带来的“领域的断裂”与“大分裂”,西方一些学者用一种与“经济决定论”截然对立的文化学的方法重建人的存在道德合理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乏普遍的思想意义。但是,这种“关系式”的思考方式仍然脱离不了工具理性主义的窠臼,其理论的结果只能是人在获得伦理本位的同时并没有得到真实的自由。因此,只有真正把握自由的道德意蕴,把思想的视角从经济转向伦理的同时再从伦理复归向道德,才能实现物质和精神、权利和义务、个体和整体、自然与自由的和谐统一。而可以用来和解经济与伦理之间紧张关系的就是生态伦理哲学思维范式.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来说,我们在获得经济建设长足发展的同时必须重建社会的伦理文化。这也正是和谐社会建设之时代课题的生态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李佳 《经济论坛》2012,(1):106-109
农民具有投资和生产行为的个体分散性特征、社会保障缺失下的风险厌恶特征和以“差序格局”为基准的人际交往特征,这些特征对经济合作有三个方面的影响,即合作中资源整合与农民经济行为分散性之间的冲突,合作中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更小化之间的冲突,规范合作的契约特征与差序格局的血缘性特征之间的冲突.农民是理性的经济人,其合作行为的选择是基于成本收益的比较做出的,农民能否达成合作,是源于理性的逻辑而采取的最优策略.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一定程度上是充满活力的经济,它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可是市场经济中“经济人”趋利的本性与“道德人”向善的动机客观上形成了经济与道德的分离,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传统道德不可能提供有助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激励,从而导致了道德的现代困境,经济与道德从来就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当前的道德体系面临着重新整合的境遇,和谐社会的发展也必然要求经济与道德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20.
基于马克思经济学逻辑的相对理性经济人假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对理性经济人假设是在马克思经济学逻辑基础上提出的,这一假设主要强调了人的行为与外部约束条件的动态交互以及约束条件的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评价相对理性程度的多要素动态评价体系。这一研究不仅试图挖掘、提炼出马克思经济学关于经济人以及理性分析的科学内涵,而且还将对构建一个更为贴近现实、更为客观、对现实社会更具有指导意义的经济学方法论体系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