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动向     
《中国货币市场》2009,(4):80-80
中国央行与白俄罗斯、印尼和阿根廷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中国加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央行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登记托管结算管理办法;《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发布;IMF宣布贷款项目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2.
一是重视金融产品创新。7月21日以前,各行的外汇金融衍生产品主要以美元作为基准货币,8月2日央行允许开办不涉及利率互换人民币与外币间的掉期业务后,银行应尽快推出以人民币为基准货币的金融衍生产品。各行原有的外汇衍生产品一般要通过美元做一个汇率转换,增加企业成本。通过人民币衍生金融产品的创新,一方面满足企业锁定汇率风险的需求,另一方面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同时能充分反映市场上人民币供求关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金融衍生产品的特性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金融衍生产品是在金融基础工具如利率、汇率、股价等基础上派生而来的,主要包括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等品种。近年来,金融衍生产品一直是国际金融界引人注目的焦点。由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所导致的风波不断发生,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日本大和银行的巨额亏损以及一直以经营衍生产品交易著称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1998年出现43亿美元亏损导致的濒临破产。更加引起人们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关注。在我国1995年也发生过万国证券公司炒作国债期货交易损失达10亿元人民币事件,使我国政府当年关闭了国债期货市场,使这一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新生事物出生不久便夭折。一系列交易风波使国际社会对衍生产品交易的风险愈加重视,但衍生产品的交易并没有因此停止,以金融衍生产品为主要操作工具的对冲基金组织日渐活跃。随着我国加入WTO步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旨在他解利率市场化下银行体系利率风险。2006年2月9日,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完成了首笔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标志着人民币利率衍生工具在中国金融市场正式登场;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这也意味着金融衍生工具将成为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的重要手段。[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个人金融衍生产品类型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要是对公、对私提供代客外汇衍生产品交易为主,尚没有提供人民币衍生交易。就衍生产品的交易结构而言,商业银行提供的对公外汇衍生产品与对私衍生产品没有本质区别,二的不同仅在于对公客户的个体交易金额较大,因而可以为对公客户提供更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而对私客户的资金量相对较小,往往需要通过聚合才能达到一定的规模.因而为对私客户提供的衍生产品往往更加标准化,期限通常也比对公客户的交易期限短。  相似文献   

6.
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发展及其对中资银行的借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寿梅生 《新金融》2005,(6):28-30
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下,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得到迅速发展,而国内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要是为对公、对私提供代客外汇衍生产品交易为主,尚没有提供人民币衍生交易。在目前制度框架下,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推动与人民币相关的衍生产品的创新和发展,着力提高国内商业银行结构性衍生产品拆分和衍生产品定价衍生产品风险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7.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央行宣布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小幅升值、将人民币汇率由钉住美元改为参照一篮子货币,随后又相继出台了几项改革举措,其中,最引入注目的是8月9日发布的《关于扩大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各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这项改革举措可以认为是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为央行推出更多人民币金融衍生产品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金融体系的改革也在不断地走向深入。国际资本流动以及相应的结售汇交易也不断增长。但是,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几乎还是空白,在人民币交易业务中,除了有限的人民币远期业务之外,国内其他人民币衍生产品品种很少而且流动性差。另外,境外的人民币交易,如境外离岸市场上人民币衍生产品的交易,却变得日益活跃而且品种也在增加。这种状况迫使我们加强对人民币衍生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中国金融出版社作为经济金融类专业出版社,肩负“出版金融精品著作弘扬先进金融文化”的责任,为此,我们一直关注着学术界对人民币衍生产品方面的研究并期待出版一本相关的金融精品著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国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对传染风险的研究转化为使用PageRank算法测算每家商业银行在每年引发传染风险的可能性,并研究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对其引发传染风险可能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第一,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引发传染风险的可能;第二,金融机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在增加自身传染风险的同时,却实现了整体风险的下降,说明商业银行参与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交易活动有效的实现了风险的转移与对冲,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实现其风险管理功能;第三,从个体银行层面来讲,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等大型银行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存在增加其引发传染风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7月份金融运行健康平稳,主要特点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平稳,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幅有所回落;人民币货款增速适中,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速平稳,中长期贷款增速有所回落;储蓄存款增长较快,当月企业存款同比多下降;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有所回升;7月21日人民币银行宣布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1.
《城市金融论坛》2006,11(10):F0003-F0003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研究》;《金融衍生产品——改变现代金融的利器》;《银行市场结构理论研究》;《人民币衍生产品》。  相似文献   

12.
敬致稿约     
《中国货币市场》2014,(5):28-28
《中国货币市场》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主办的中英文财经月刊。本刊依循立足中国货币,放眼全球金融的办刊宗旨,以理论与实务并重,兼顾政策研究和学术探讨,迅捷提供银行间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及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数据和市场活动的原生性信息,  相似文献   

13.
资讯     
《金融博览》2009,(7):14-15
中国加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人民银行和印度尼西亚银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发布;人民银行公布内地和香港货币支付系统互通安排相关细则;人民银行发布《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  相似文献   

14.
金融衍生产品风险防范与公司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发展比较缓慢,这与我们对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认识有着很大关系。习惯上大家认为,金融衍生产品蕴含着大量风险.因此对开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慎之又慎。其实,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产生的风险通常不是由产品本身所具有的风险导致的.而是由参加交易的机构错误的市场交易行为造成的,其深层的原因是这些机构往往具有不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对衍生产品交易风险有效管理的基础是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度量和评价衍生交易风险。在开展衍生产品交易前,要详细分析相关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特征,选用有效的风险测量方法,以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我国80年代初期就有了金融衍生交易,但大部分只集中于以外汇业务见长的中国银行。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加入到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中,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今后,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衍生产品交易的开展,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7.
敬致稿约     
《中国货币市场》2009,(5):F0002-F0002
《中国货币市场》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主办的财经月刊。本刊依循立足中国货币,放眼环球金融的办刊宗旨,以理论与实务并重,兼顾政策研究和学术探讨,迅捷提供银行间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及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数据和市场活动的原生性信息,  相似文献   

18.
金融衍生工具的高风险性不仅体现在交易过程,而且体现在交易后.对交易后风险监管不足会导致风险的产生、积聚和蔓延,甚至可能引发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风险监管不足的结果.及时修正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进行专门立法,明确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的新型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保护金融衍生工具投资者的利益,降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风险.  相似文献   

19.
金融衍生产品是金融市场参与者管理风险、获取收益的重要金融工具。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化、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实施,市场对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要求日益迫切。从吉林省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状况看,近年来商业银行对衍生产品的销售给予了足够重视,代客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发展较为迅速,  相似文献   

20.
完善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税制对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税收现状,比较了国际金融衍生产品的税收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从三方面完善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税制: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金融衍生产品税收制度;降低签发和交易环节税负;完善所得环节税收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