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0 毫秒
1.
金洁  董一帆 《中国市场》2014,(16):85-87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家庭养老和公办养老逐步向社会养老转变,民间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对民间养老机构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我国的民间养老机构总体供不应求,服务质量也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本文通过对"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和谐效应"的研究,力图完善民间养老服务,强化民间养老机构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保证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贸导刊》2012,(10):19-20
2011年底,浙江省政府召开全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大会,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省发改委、省民政厅发布《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把社会养老服务提到了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确立了"优先发展"的战略。计划  相似文献   

3.
严晓萍 《中国市场》2013,(23):81-84
社会政策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风险。中国社会养老政策是为了弥补家庭养老不足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社会养老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经济和文化背景。在中国"孝"文化背景下,社会养老政策不能完全"去家庭化",要基于家庭责任构建福利保障体系,通过社会政策激励家庭成员照顾老人,承认家庭成员照顾老人的劳动,避免贫困老年人受嫌弃、受虐待。家庭养老资源不足部分通过社会养老政策支持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品牌》2015,(8)
结合当前我国农村老龄化、空巢化的实际,分析目前农村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及社会养老存在的问题,根据"互助养老"在国内已有的实践,分析其具有整合农村养老资源、缓解子女养老压力、符合农村养老传统等诸多优势,进而从政府、老人和家庭、社会组织三个角度提出推进农村"互助养老"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5.
《品牌》2018,(2)
随着老龄化浪潮的来临,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要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的相关要求。本文首先通过比较现有的养老模式的特点,挖掘"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接着通过分析我国的养老现状,发现"医养结合"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策略和建议,从而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提升养老质量。  相似文献   

6.
"社区养老"不是社会养老,而是将社会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在社区实现老龄人口的配套养老。不仅结合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优点与可创造性,还是当前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中国所面临的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老龄化人口大国,而中国现阶段家庭和工作压力巨大、消费水平增高,老年人养老的成本上涨,使养老在众多社会问题中日渐突显出来。为了解决老龄化人口养老问题,由此出现了一种新形势,既"以房养老"。这种模式对于中国的养老等社会问题以及经济发展和金融业、房地产业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文章从"以房养老"基本概念入手,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科技支撑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养老服务是社会治理的重要领域。对科技支撑养老服务发展有四点基本认识:实现多元养老主体的协同、实现多类养老资源的整合、实现多种养老方式的融合和满足养老的多样化需求。在理论上,科技支撑是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理论的发展创新,是促进养老服务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使养老服务从"碎片化"走向"整体性"治理,有助于促进养老服务体系治理机制的动态均衡。但科技支撑养老服务发展仍面临数据管理能力有待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滞后、人财物短缺、专业化服务水平较低、供需匹配能力不足等问题。探讨了科技助力养老服务整体性治理的实现路径,建议要明确数据搜集标准,完善数据共享机制,提高养老服务科技化水平,破解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从"老龄化社会"向"深度老龄化社会"迈进,因老龄化而引发的老人养老问题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对于养老方式而言,社区居家养老占据重要位置,然而实际运行当中,社区居家养老无论是供求状况还是质量都存在诸多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因此,在社区居家养老领域引入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以政府和市场共赢为基础,实现社区居家养老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在分析了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状况及不足的基础之上,探究PPP模式应用于社区居家养。并为PPP模式更好地应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提出对策建议,让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健康可持续。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问题日益严峻,传统养老模式难以满足需求,进行养老模式创新的探索迫在眉睫。以"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契机,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养老模式的发展背景和耦合关系,在传统养老模式的基础上,将"互联网+"与养老模式相融合,提出养老模式创新的三种模式,以"智慧养老""智能养老"的思路为当下"养老难"等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我国社会面临着"未富先老"的压力。老年人口的社会抚养和照料是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服务模式带来的两大挑战。面对这两大挑战,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模式较难适应。若沿用这些做法,即便加大投入,也很难满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养老压力。"家庭"、"医院"、"社区"——"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新构想,在人口老龄化的大形势下,具有重大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健康 《中国市场》2008,(14):112-115
近代以来,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遇到了社会经济转型、人口转型以及文化转型带来的全方位挑战。完整的"老有所养"离不开家庭养老。传统的家庭安排和"孝"文化具有深层次的含义。家庭养老将会在现代社会中重放异彩。  相似文献   

13.
随着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养老服务需求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城市社区养老的需求,以期对社会机构改进和完善基于"关怀"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能够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丁洁  李娇  管超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4):38-39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居家养老的传统模式已不能适应日益严峻的养老要求,民营养老机构作为一种介于"政府"与"家庭"之间的新型养老形式能够有效缓解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但是,民营养老机构在运转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困境,如普遍资金投入不足、缺乏专业服务人员、管理不够规范等。因此,探讨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模式,推动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提高养老的社会化水平意义颇大。  相似文献   

15.
<正>十多年来,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理念不断完善。从2000年"社会养老"发展到2011年"养老机构",表明政府逐渐有意识、有目的、有规划地以市场化方式扶持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从"十二五""机构为支撑"到"十三五""机构为补充",说明国家更为精准地判断出现阶段机构在养老体系中的作用。一词之变折射出"十三五"乃至更长的未来时期,我国养老政策的新思路。那么,在我国服务经济崛  相似文献   

16.
《商》2016,(3)
中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农村成为养老的"重灾区"。农村孤寡老人由于其养老必要的支持网络有缺失,养老问题更加严重。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村孤寡老人缺失养老支持网络现状的描述,引入社会工作方法,对老人养老过程中缺失的正式和非正式支持网络进行补充和弥补。列举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并逐一提出实践建议,将专业的社会工作理念运用于农村孤寡老人养老方面,选取了社会工作在解决相关问题社会支持网络的新角度。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云南省富宁县围绕"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农村敬老院建设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富宁县通过多个渠道筹集资金1086万元,投入农村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先后建成那能、新华、归朝、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模式与路径选择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当前,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养老问题面临着新的困境。虽然养老模式开始逐渐趋于社会化和多元化,但家庭养老在我国有着很深的根基和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应对老龄化的过程中仍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家庭养老不仅有利于家庭关系的稳定和人力资本的投资,还能节约公共财政和社会资源。家庭养老的困难和危机不仅源于自身,还产生于社会和国家,政府应加大对家庭养老的支持力度,完善家庭养老保障的相关制度,强化家庭养老的社会关系网络,加大"孝"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相似文献   

19.
解决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所在,更要依靠民间创新以及每个人的积极参与。"老帮老"互助养老是对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的重要补充,对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老帮老"志愿互助养老体系的策略是: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老帮老"志愿互助养老的良好氛围;深度开发资源,搭建"老帮老"志愿互助养老服务平台;创新管理理念,建立"老帮老"志愿互助养老运行机制;创新社会管理,建立"老帮老"志愿互助养老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专题调查等方法,对浙江农村老年人养老支持力作了研究.家庭养老是农村老年人养老的最主要模式,农村老年人用自我养老体现自己的价值,社会养老起着"安全阀"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