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佳乐 《商》2014,(10):149-149,127
随着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站在城乡统筹的角度重新认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其新的时代意义和历史背景。本文在了解国内外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对“推一拉”二力模型进行了改进,借用物理上力的分解构造“推力、拉力、能力、阻力”四力模型,同时借鉴新经济地理论一般均衡分析中音寺前向联系机制来说明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多、比重大,转移任务艰巨,而且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大地区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上也呈现出明显差异,东部地区转移空间较大,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小.对此,笔者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扩大中、西部地区城镇转移空间等措施,缩小区域差异以促进区域平衡发展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已不可阻挡,已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经之路。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但仍有剩余的老人、妇女、儿童留守,青海农村的这种现象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青海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解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青海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广大学者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对城镇化进程中青海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展开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对此问题的研究和进展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振  鲁敏  刘增凡 《商业研究》2003,(15):173-175
“三农”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大力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既可向现有城市转移一部分,也可拓展农村内部就业空间,发展农村工业和服务业。推进城镇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向,要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转移,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和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随着青岛市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和转移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合理引导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快青岛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先玲  王彦 《商业时代》2012,(22):12-14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城镇化将是今后发展的重点,但是中国城镇化进程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涉及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针对中国同时存在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和"用工荒"的现象,文章基于各地区农民收入结构数据,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区差异角度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如下:东部地区劳动力专业水平高于其它地区,中部、西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较大的劳动力转移潜力。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促进中部、西部地区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7.
提升我国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赋能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通过动态面板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对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农村三产融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农村三产融合对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具有显著驱动作用,并在空间层面呈现“东部>东北>中部>西部”的异质性分布格局;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农村三产融合驱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为13.47%;相比于专业化集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的中介效应更显著;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中介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按中介效应占比由大到小对四大地区排序的结果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因此,政府部门可通过实施数字化转型、打造平台模式驱动农村三产融合;行业协会可通过创建示范区、构建全国性平台、构筑示范项目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提供支持;东部地区政府和生产性服务业应发挥辐射作用,带动西部、中部及东北地区全面实现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是“三农”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全国范围内,农村经济中曾出现过多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如“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等。这些模式对促进农村工业化、提高农民收入和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有条件的地区仍应继续发展。但是不同于以上模式成功运作的地区,潍坊作为山东省的一个农业大市,在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时,围绕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形成农副产品加工增值的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开辟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本文以潍坊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为实证,对劳动力转移的模式进行了深层次探索。  相似文献   

9.
赵德昭 《财贸经济》2018,(1):118-131
本文系统构建了包含FDI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1996-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FDI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布格局和时空跃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二者在区域分布和空间集聚类型上基本保持一致,已形成以东部地区为集聚中心的“核心一外围”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近邻效应.全国样本的空间计量结果表明,FDI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较为显著,其空间集聚格局具有“马太效应”特征.分地区样本的空间计量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FDI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要小于东部地区,但东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集聚效应明显弱于中西部地区.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实施区域差异性的引资政策,充分发挥其正向空间集聚和空间溢出效应,同时利用FDI产业的梯度转移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集聚的空间非均衡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方芳 《北方经贸》2008,(4):30-32
近几年,随着黑龙江省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成为全省农村中十分普遍的现象。但是,由于黑龙江省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一些不合理的制约及劳动力市场不健全等因素使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尽人意,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要特别重视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改革不合理的制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扩大乡镇企业经济规模。实现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平稳、有序、科学、健康地转移。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镇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城镇化。在此过程中要统筹好经济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发展城镇经济增强吸引力,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大学毕业生向城镇就业,二者良性互动,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2.
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完成其主要任务的同时,将产生产业关联和扩散效应、经济非农化发展效应、城市化关联效应以及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拉效应,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结构调整涉及农业产业结构、农村非农产业结构、制造业结构与第三产业结构等四个方面,由此形成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路径包括: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的新型农业、依托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农村工业、即将起步发展的乡镇第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张的传统制造业和重点扶持发展的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3.
赵春蕾 《中国市场》2008,(52):198-199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导致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随着农业生产劳动率的提高和可耕地资源的减少,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凸显出来。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找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渠道。  相似文献   

14.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河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城镇化水平远低于全国水平,已成为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由一产向二、三产转移,由农村向城镇转移,既是提高我省城镇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5.
劳务经济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实现小康的重要途径。广西田东县鼓励农民下山进城入谷务工创业 ,摸索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路子。一、农民下山进城入谷的基本情况田东县是著名革命老区 ,百色起义的策源地 ,也是全国扶贫工作重点县。目前有6万劳动力剩余 ,农村劳动力过剩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和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下山” ,是指将大石山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经济条件好、就业机会多的平原城镇创业 ;“进城” ,既指离土离乡到其他城镇打工 ,也指离土不离乡在县内务工 ;“入谷” ,是指利用右江河谷腹地良好…  相似文献   

16.
张旭东 《致富时代》2010,(3):171-171
安徽省是个农业大省,同时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省,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安徽城乡协调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在分析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基础上,对转移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统计和实证分析,并对相关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袁静杰 《商》2014,(22):66-66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工业化的发展,在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的双重作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但由于陈旧的思想观念、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乡管理体制、劳务信息闭塞、农民自身水平等各种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民市民化转移的进程。本文就影响农民市民化的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光彩》2000,(5)
现代化的落脚点在西部“西部开发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指出 :中国现代化的起点在东部 ,但最终落脚点在西部。中国现代化的难点不在东部 ,而是在西部 ,不是在城市 ,而是在农村。现在需要突出地提出西部开发的问题 ,突出地提出加快城镇化或农村人口非农化的问题。王梦奎说 ,西部开发为西部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也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提供了发展机遇 ,为海内外到西部地区投资提供了新的机遇。“西部开发是长期的战略任务 ,不是短期的突击性任务 ,必须做长期的艰苦努力。”王梦奎指出 ,“从现在…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较高,边远地区较低;异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盲目性。为防止农业发展因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而受到严重的冲击,应进一步强化支持农业的政策力度,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强化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最终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较高,边远地区较低;异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盲目性。为防止农业发展因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而受到严重的冲击,应进一步强化支持农业的政策力度,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强化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最终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