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公私合作技术创新网络作为近年来技术创新体制的领先实践广受关注,然而理论界并未对其创新绩效影响因素达成一致结论。为此,运用元分析法对国内外61篇实证文献进行分析,系统总结公私合作技术创新网络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基于研究方法差异探讨现存研究分歧成因。结果发现:企业主体层面R&D投入、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能力,政府主体层面政府投资和政策支持,组织间合作层面合作紧密度和知识转移强度,创新环境层面外部投资强度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均能够显著提升公私合作技术创新网络创新绩效。另外,研究样本类型、数据来源和绩效测度指标不同均会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该结论可为中国公私合作技术创新网络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70家电子类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对企业学习能力和开放创新对象相互作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供应商及科研机构和企业学习能力互动能显著改善创新绩效,而与顾客及竞争者的互动和创新绩效的关系并不显著;从企业规模和人力资源的质量看,中小规模及人力资源质量较低的企业如果拥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则通过和供应商及顾客的互动能显著改善创新绩效,而和科研机构及竞争者的互动则对其创新绩效有负面影响;和科研机构的互动能显著提升人力资源较高企业的创新绩效;大企业的学习能力和开放创新对象互动与其创新绩效关系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构建了质量管理、组织创新和组织绩效的分析框架,以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机制;选取了我国制造业较发达地区的137家制造类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质量管理可以直接影响到组织创新中的技术创新,并通过技术创新间接影响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是质量管理作用于组织绩效的中间变量。在制造类企业中,技术创新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比管理创新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要大。  相似文献   

4.
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为绩效指标,以上海市外资高新技术企业2008-2010年统计数据为样本,借助SPSS11.5软件,运用主成分回归法,分析了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设备仪器原价、减免税总额等与技术创新绩效产出不存在明显相关性;科技活动人员、科研机构数、科研机构经费支出对技术创新绩效产出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企业规模、科技活动支出对创新绩效有负面影响。最后,总结了外资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行为特征,并给出了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5.
从知识流入的视角,构建了网络关系嵌入与管理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以我国珠三角地区的民营科技企业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网络关系嵌入与管理创新绩效的相互影响机制及知识流入的中介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关系嵌入对知识流入和管理创新绩效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流入在网络关系嵌入与管理创新绩效之间发挥着完全中介作用;加入控制变量——企业规模和研发投入比后,在规模较小的企业中,网络关系嵌入并不能促进知识流入,在规模较大的企业中,研发投入比的增加不能显著提升管理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6.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研究校企合作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将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划分为产品创新绩效和流程创新绩效,使用世界银行最新的中国制造业企业调查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探究校企合作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校企合作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其对产品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大于其对流程创新绩效的影响;企业的校企合作行为具有“自选择”特征,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能够有效克服样本选择偏差问题,得出更为可靠的估计结果。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校企合作对不同规模、年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战略柔性的视角出发,选取2016-2018年三年间163家创业板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系统地探讨技术创新、战略柔性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板企业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对企业绩效存在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有一定的滞后影响;无形资产与研发人员比对企业绩效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研发人员比对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的调节作用显著,但无形资产对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不存在调节效应.根据研究结论并结合创业板企业的实际情况,文章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十二五"期间中国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所有制和企业规模下政府补贴对高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前补贴政策对技术创新的总体促进效率仍待提高:所有制性质显著调节政府补贴的绩效,激励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而对民营企业起挤出作用;企业规模对政府补贴与创新投入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所有制性质和企业规模对政府补贴与创新投入的关系起联合调节作用,政府补贴对大规模国企的促进作用最强,而对中小民营企业促进作用最弱。  相似文献   

9.
针对技术并购和自主研发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知识、资源、人才3个方面的理论建立了相关假设,选择我国2010-2012年五大类制造业高技术上市公司的242个技术并购样本,对技术并购的创新绩效及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技术并购对各相关制造行业创新的影响有所不同。知识基础累积对并购样本的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且在创新演进中有一定淡化效应;资源整合对并购创新绩效有滞后影响,且在行业间差距较大,对医药行业影响尤其明显;技术人才在电信类制造业创新中作用更突出;自主研发投入显著影响仪器仪表及相关行业的创新绩效;行业间的创新演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和滞后性。最后,对企业与主管部门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技术创新投入对绩效的影响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基于2016年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数据,研究发现:(1)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绩效具有促进效应,即技术创新投入效应存在;(2)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效应存在差异,其中,非国有企业表现显著而国有企业表现不显著;(3)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两类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政府支持力度不同。因此,研究建议:第一,鼓励技术创新,引导企业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第二,完善政府补贴机制,创建更加透明的补贴评价机制;第三,在研发创新中注重提升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产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特点检验: 1999~2004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虹 《财经研究》2007,33(4):52-61
根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所公布的37个产业1999年至2004年技术创新权威统计数据,文章研究检验证明:(1)从总体上看,中国产业技术转化能力不强,创新资金投入的专利产出量比较低,政府投入资金相对不足。产业竞争越激烈、进入门槛越低,其创新投入动机也越低。(2)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在技术创新的人力和资本投入上,具有不同的投入产出规模报酬递增效应特点。(3)高新技术产业与非高科技产业虽然在创新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产业创新倾向以及新产品市场份额、专利申请数量等创新产出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但在引进技术的转化能力上仍然具有同质性,都需要在引进的基础上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4)以新产品市场份额衡量,企业资金的创新产出效率最大,政府资金次之,金融机构贷款最小;以专利申请量衡量,企业资金与金融机构贷款均具有显著性,而政府资金则不具有显著性。据此结论,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灵  韩东林 《技术经济》2011,30(8):51-57
利用2009年安徽省制造业各行业的数据,应用突变级数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安徽省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安徽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较高,轻纺工业和原材料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相对较低。提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下,提高制造业各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是安徽省"十二五"期间全面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的关键途径,也是实现安徽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2003—2007年我国28个制造行业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参与度、FDI研发强度以及科技人员比重等因素对内资制造业自主创新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三个因素对全部内资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投入的影响并不显著。将制造业划分为高技术行业和一般行业,外资参与度对内资高技术行业研发强度的抑制程度要小于一般行业。外资研发强度对内资高技术行业研发强度的影响显著为负,对一般行业亦产生消极影响,但不显著。外资科技人员比重明显促进了高技术行业的自主创新投入,对低技术行业的研发支出强度产生负面影响,但统计上也不显著。上述结论意味着外资参与对内资自主创新投入的影响较为间接,需要关注直接影响内资自主创新投入的外资研发强度和外资科技人员比重等因素。内资企业要主动提高自主创新投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缩小和外资的技术差距。  相似文献   

14.
以2009年披露创新投入的我国235家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高管薪酬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管薪酬结构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重要变量。具体表现为:高管薪酬水平和高管薪酬差距与技术创新投入正相关;具有技术背景的高管持股比例与创新投入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uses data from the Portuguese Community Innovation Survey (CIS III) to analyse the inter‐industry heterogeneity in 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and level of 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in Portuguese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ies. The industries are classifi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vel of participation in innovation and the strategies of innovative firms. Methods of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are used to synthesize the data and to group the observations into subsets. Four distinctive innovation patterns are identified, defined along the following dimensions: output‐orientation of innovation, importance of disembodied innovation, role of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innovation and level of 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It is also found that high levels of 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tend to occur in sectors with relatively low dimension, productivity and overall investment.  相似文献   

16.
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是持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为探究制造业技术需求、数字经济赋能对非市场与市场导向下智能制造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基于技术创新需求拉动理论,引入数字经济赋能构建投入-产出两阶段模型。分析发现,当政府研发补贴较高时,劳动替代需求与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投入呈倒U型相关,对智能制造研发投入产生挤出效应;以效率提升为主的技术市场需求通过影响企业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投入,间接推动技术创新产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表明,数字经济赋能正向调节市场导向的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产出,但对非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不具赋能作用。在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发展优势的同时,应依托需求拉动机制开发更多需求侧政策工具,进一步激发智能制造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7.
制造企业作为人工智能创新战略的重要载体,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2015—2019年596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从组织外部竞争和内部生产要素视角,通过构建个体固定效应非平衡面板模型,探讨人工智能创新驱动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创新能够有效推动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创新双元性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而行业竞争能够强化人工智能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地,不同子行业人工智能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人工智能创新能够促进高质量发展,而资本密集型企业人工智能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显著。结论不仅有助于揭示人工智能对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还可为企业制定人工智能创新战略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1—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和门槛效应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的影响以及消费升级和研发投入强度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及其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对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消费升级、研发投入强度分别在数字普惠金融对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的影响中表现出单一门槛效应和双重门槛效应。进一步的地区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仅对中西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起到提升作用,消费升级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分别表现出双重门槛效应与单一门槛效应,研发投入强度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均表现出单一门槛效应。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数字普惠金融应用于高技术制造业相关研究,为高技术制造业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提升创新韧性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9.
王鹏  李军花 《产经评论》2020,11(2):17-33
城市群经济在我国经济版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成为创新扩散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高技术含量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分布与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及城市群形成创新竞争力有重要意义。从产业互动外部性与产业集聚外部性角度切入,将城市群作为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利用2003-2016年我国七大城市群12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考察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集聚及相对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创新力的影响,进而探讨这种影响在城市群之间的差异性。实证结果显示:(1)生产性服务业相对集聚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即某一城市创新力受当地和相邻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相对集聚水平的影响。(2)就全国整体而言,对城市创新力有持续性影响的主要是相对多样化集聚而非相对专业化集聚,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价值链形成动态比较优势来实现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3)考虑区域异质性的回归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相对集聚程度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模式的城市群内城市创新产生显著的差异性影响。  相似文献   

20.
DEA方法在我国工业部分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颖  徐佩川  梅开 《技术经济》2007,26(9):57-59116
技术进步是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而产业的技术创新是推动技术进步主要动力,于是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然而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我们必须考虑技术创新的效率问题,本文通过数据包络(DEA)的方法对我国29个工业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并且从DEA有效性,规模收益情况和投入产出冗余三个方面做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工业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普遍较低,规模收益状况不理想,投入冗余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