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经济师》2017,(10)
":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内涵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它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这是我们党在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路线在新的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文章分析了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内涵,认为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从关系人民福祉的视角,按照生态文明的理念一步一个脚印地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7,(6)
随着科学技术与工业革命的发展,在为人类社会创造便利与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人类所处的自然界带来不可磨灭的破坏,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文章运用生态视角分析了福克纳的《熊》,发现他将自然界放在了比人类更加高的位置,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升到了道德的高度。这部作品对人类的生态启示是只要人类回归到自然,善待自然,人类就能长久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从三个方面剖析与解读了人类与自然世界相处的最佳模式:自然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关系。我国满族社会中蕴含了对现世生态文明建设颇具理论意义与指导意义的生态文化思想。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三个角度出发:从自然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角度探析满族社会顺应自然的生态文化意蕴;从人类与自然世界发展的相互关系角度探析满族社会和谐平等的生态意蕴;从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角度探析其中蕴含的渗透、平衡的生态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进步的衡量标准是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工业社会中将人的发展同物欲的满足等同,失去了对于人的精神需求的关注,造成人和自然之间的失衡。在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下,经济发展不仅仅关注物质的满足,更是开拓新的精神生产的层面,生态文明的所倡导的的绿色经济符合广义虚拟经济的特性,兼顾物本经济和人本经济发展发展观实际上正是广义虚拟经济所倡导的新时代发展观,广义虚拟经济下的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有着高度的契合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日渐突出、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涨和传统能源供应压力的不断加大,低碳发展理念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低碳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必由之路,作为"能耗大户"的城市公共交通也正在迎来新一轮全球性"绿色与低碳"革命。在低碳经济理论视角下,如何快捷高效的节能减排,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降耗目标,使城市公共交通在节能减排模式下发展,文章做出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而且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使其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难题。因此,深刻反思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探寻当今社会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时代课题。传统生态观下的“牧童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巨大成绩,未来我国交通运输在注重"量"的同时,进入到关注"质"的发展阶段,交通强国是我国未来交通运输发展方向。建设交通强国,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关注生态交通建设,优化交通生态。文章基于新视角对生态交通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定义和阐释,根据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理论,利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权,构建生态交通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该模型对北京市2010—2015年交通生态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市生态交通水平逐年提高,但总体水平不高。交通经济系统在2010—2015年呈逐步下降趋势,交通自然生态系统和交通人文生态系统逐年上升。说明北京市交通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就,各项基础设施需要完善,在注重"量"的同时已经开始朝着"质"的方向努力。未来北京市交通发展应继续往自然、人文生态方面倾斜。  相似文献   

8.
生态安全关系到国家民生问题,是21世纪人类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主题,基于生态安全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是当今经济社会需要。文章首先概述了生态安全,然后探讨了生态安全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问题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层次模型,通过生态安全角度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相关因素分析,以生态安全为中心,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最后提出了基于生态安全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五位一体"模式、"三维一体"模式和"三生共赢"模式,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促进生产发展、生态改善、生活提高,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对西北地区生态脆弱贫困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定量分析。选择我国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陕西省吴起县作为实证分析对象,分析其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间的双重矛盾,确定其衡量指标体系及影响因素,最后对该县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定量研究。通过研究表明,我国西北地区解决生态脆弱贫困区问题,就必须打破"脆弱—贫困"的恶性循环发展模式,贯彻执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扭转生态环境恶化局面,从而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目前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始关注环保、生态问题。从表面上看,生态问题似乎是人类对大自然的任意占有、随意开发等行为所致,而实质上是我们人类文明中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问题。将"生态伦理学"作为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核心旨要,实现对生命意义的追索,把伦理考虑的范围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这成为一个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和社会课题。动画作品以声画诠释主题,其概念设计、镜头设计、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声音设计等的审美特征成为大众文化传播的积极元素。在动画作品中倾注生态伦理观,描绘人—社会—自然三者面对当今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从而让艺术作品体现深切的社会意识和高度的人文关怀。文章以作者创作的动画影片《红色幽灵》和《鱼的忧伤》为例,诠释渗入影片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1.
李长青 《经济导刊》2007,(10):58-60
企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变,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的必然选择.生态经济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生态经济的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生态经济要求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依托的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统一体,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要遵循生态学理论.  相似文献   

12.
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温艳 《生产力研究》2011,(8):10-11,29
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目前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等基本理论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重视。文章从生态足迹理论、脱钩理论、"过山车"理论(EKC假说)等理论视角,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发展态势。试图从根源上重新审视各种经济社会活动,有利于从机制、制度层面,并结合我国实情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使低碳经济理论和模式成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途径,以利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类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相关研究更加关注了,尤其是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关注的重点,也是世界范围内被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也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模式。但是,我国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也仅限于其意义与价值,缺乏相关的低碳经济理论。因此,如何拓宽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道路是目前最重要的研究任务。文章首先从低碳经济历史开始进行研究,通过对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以及气候学经济和资源环境经济等相关科学进行比较分析,深入研究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最后再通过低碳经济对经济学的影响,包括对于消费方式的影响与改变、国际合作的友好性以及资源环境等困境,文章不仅从根本上对低碳经济进行了研究分析,确认其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基于供需视角的黄河三角洲人地关系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传统之一,黄河三角洲作为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是进行人地关系研究的典型自然—人文复合系统。利用人类需求和自然地理环境供给之间的特殊关系反映复杂的人地关系,以1991—2015年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数据为基础,运用综合指数法评价了供需视角下"人""地"状态演变过程,在时间序列向量自回归模型基础上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检验和方差分解等方法研究了人地关系演变过程。研究表明:黄河三角洲人类需求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自然地理环境供给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演变特征,并且"人"与"地"之间的状态由"供过于求"转变为"供不应求";黄河三角洲人类活动是引起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原因,并且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以产生负面影响为主,但是这种负面影响的程度经历了先增强后减弱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低碳经济"是继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之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上的新变革,是人类关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领域。以哲学的视角,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进行反思,指出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塑造低碳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加快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经济由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转变,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在追求从工业可持续发展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关于发展模式的理念,它是针对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循环经济就是指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循环机制,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去,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7.
随着自然科技的发展,人类不断创造物质财富,而随之环境和人类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自然灾害的频发,使人类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注重理解自然,认为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生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影响下积极探索发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山论”,以构建美好中国,发展创新科技,健全生态文明体制保障,推动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毫无节制、急功近利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势必会导致人类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的生态危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特别是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生态伦理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围绕生态伦理的基本内涵、理论渊源、不同流派、发展困境、破解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总结和归纳其中的主要观点,并且提出研究展望,对于今后深化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昕若  顾铁军 《经济师》2013,(12):43-45
城市己经成为人类最主要的生存空间,城市化体现了人类创造的又一次文明。当代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正在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环境、资源、能源压力。"生态城市"理念的诞生,是治疗城市环境污染、市民幸福指数低落、资源能源紧张问题的良药,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表达,是我国未来城市发展必然选择。文章以"什么是生态城市?如何建设生态城市?"为中心议题,主要沿着三个点三条线一个面展开研究:生态城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作为三个点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平面,在这个平面上讨论如何实现城市社会生态的和谐。文章重点探讨了"生态城市"的概念、浅略性的规划思想以及寻求适合中国国情和生态环境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为我国世界经济地理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引。文章梳理了世界经济地理理论的发展历程,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解决当今复杂的世界经济地理问题的重要作用。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提出了世界经济地理理论创新发展的初步认识:世界经济地理是个一体化的结构概念,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环境变化、全球地缘政治结构变化需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从全球整体、国家之间关系、国家自身发展、非国家关系以及不同尺度主体的相互作用角度来认知;世界经济地理是个历时性的演化过程,世界经济地理研究应有明确的研究单元,世界经济地理研究离不开中国。初步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世界经济地理的理论体系,该体系是以全球一体化理论、地域分异与地域联系理论、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基础理论,从历史视角、地区视角、国家视角和非国家视角出发,来研究不同尺度层级结构的世界经济地理问题。最后,文章以新的理论体系架构为支撑,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世界经济地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