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污染物排放的地区差异及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计算基尼系数、Theil指数和对数离差均值对中国污染物排放强度地区差异进行测算,并基于污染物排放强度的空间收敛模型实证分析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收敛性。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各地区污染物排放强度差异显著,以2005年为转折点,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西部差异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均存在α收敛;各地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均不存在明显的绝对β收敛,而在引入人均GDP、产业结构等六个变量后,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均存在明显的条件β收敛,即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推进以及贸易自由度增加,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各地区污染物排放强度将达到各自的稳态水平,同时各地区污染排放强度的收敛速度呈现中部最快、西部次之、东部最慢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在本质上是人们努力实现比工业文明中更加高级的生态价值追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既相容又冲突。用中国省级数据,分析各区域废水、废气中主要成分的排放强度、治污投资和造林投资等强度指标特征,并建立双水平混合模型,得出人均真实GDP、研发强度有减少排放效果的影响,而工业化率、治污投入强度等对排放效果有不利影响,且地区间存在显著差距。中西部地区排放强度、治污投入强度与造林投资强度均高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3.
观点速览     
《中国中小企业》2011,(12):11-11
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中国将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保,推广低碳技术,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LMDI完全分解方法对1995-2010年期间中国制造业产业CO2排放做分解分析,把影响制造业CO2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为排放因子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产业规模效应。研究发现:产业规模的扩张是导致中国制造业CO2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CO2的排放变化,而能源强度的降低可以对CO2排放的减少做出突出贡献,排放因子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对CO2排放的变化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碳税征收对我国宏观经济及碳减排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构建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DCGE)模型,模拟分析了2007-2020年期间不同碳税水平、不同能源使用效率、不同碳税使用方式对二氧化碳减排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边际变化率、部门产出及其价格、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等变量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随着碳税税率的增加,单位碳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边际变化率呈现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相比较而言,能源使用效率越高,单位碳税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边际变化率越大;在能源消费环节征收碳税,同时降低居民所得税税率,并保持政府财政收入中性,可以实现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同时使得社会福利水平有所增加,从而可以实现碳税的“双重红利”效应。  相似文献   

6.
《数据》2006,(3):61-61
中国科学院近日公布的《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分析指出,从1980年至2003年,中国基干10种主要资源和污染物的节约指数平均每年下降4.9%,说明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资源消耗强度和污染物排放强度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1—2019年中国24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从技术进步与结构转型视角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城市节能减排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节能减排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其在显著增加城市电力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规模的同时也降低了电力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强度。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在推动绿色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增加了城市电力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规模,其原因在于绿色技术创新的能源回弹效应超过了绿色技术效率改善的节能效应。数字经济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的同时增加了城市电力消耗,但显著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其中,制造业结构转型具有减排效应,而农业和服务业由于产业结构低端化,其转型导致节能减排效果并不理想。异质性分析表明,良好的政府绿色数字化治理环境能够强化数字经济的节能减排效应。研究结论可为“双碳”目标下城市经济数字化转型及节能减排行动方略的制定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8.
选取中国各省市2007—2010年面板数据对工业企业异质性特征与地区碳排放强度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工业企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从业人员规模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正向作用,而企业效益与碳排放强度关系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后发现,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通过降低能源排放强度、产生减排效果来降低碳排放强度;单位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减少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排放强度,通过节能与减排双重方式降低碳排放强度;工业企业效益提高了单位资产期望经济产出,没有很好地抑制非期望碳排放产出,无法降低碳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9.
基于GMRIO模型,构建充分考虑各国污染物排放强度和中间投入技术系数差异的环境贸易平衡(ETB)和污染贸易条件(PTT)测算模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结构分解。结果发现,1995~2009年中国CO2和三种污染物的ETB均为赤字且赤字额呈扩大趋势,出口规模效应是导致其增加的最主要因素,但出口排放强度和进口规模效应是抑制其增加的最主要因素;PTT均大于1,“污染天堂假说”成立,不过整体呈下降趋势,出口排放强度效应是导致其下降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碳税对约束二氧化碳排放、促进环境保护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碳税理论的研究,分析了国外碳税制度设置的情况,并从我国实际出发,针对我国"十二五"时期财税体制改革具体要求和当前我国税收体制的现状,结合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对未来我国碳税制度设计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大众标准化》2011,(10):60-60
从2012年1月1日起,火电厂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将受到更严格的限制,并增设汞的排放限值。这是新修订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提出的要求。环境保护部有关领导表示,新标准的实施将提高火电行业环保准入门槛,推动火电行业排放强度降低,并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快转变火电行业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电力工业可持续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政府已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达到15%左右。文章在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0%~45%目标的基础上,解析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主要驱动因素,揭示了经济增长质量、提高能效和优化能源结构与碳强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并对未来碳排放约束下的节能目标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3.
王虹  林玲 《数据》2013,(11):70-73
本文在阐述节能减排潜力概念及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基于能耗强度和排放强度两个指标构建节能减排潜力指数,并应用该指数对北京制造业不同时期的节能减排潜力大小进行了测算,对潜力的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制造业仍具有一定的节能减排潜力,但能耗强度和排放强度的下降空间相对有限;现代制造业的节能潜力大于传统制造业,而传统制造业与现代制造业的减排潜力体现在不同方面,前者为优化能源结构,后者为控制能耗总量。  相似文献   

14.
梁一鸣  雷社平 《价值工程》2019,38(21):11-14
利用STIRPAT面板模型分析中部六省2000-2012年碳排放情况,发现:六省的碳排放量递增,碳排放强度递减,地区差异显著。人均收入水平的二次项系数显著为负,环境库兹涅茨假说成立。城镇化水平、技术水平与碳排放量、排放强度呈负相关;人口规模、能源结构与碳排放量、排放强度呈正相关。运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中部六省2015年、2020年碳排放量分别达到12万吨、18万吨,碳排放强度分别降至6.7吨/万元、4.7吨/万元。最后提出了节能减排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基于最新可利用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城镇住宅使用过程中分品种能源消耗引起的碳排放等指标进行估算,并对城镇住宅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的变化指数模型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城镇住宅能耗结构趋于“清洁化”,住宅直接CO2排放比例趋于下降;住宅能源强度、人均住房面积、家庭总户数、能源碳密度等是影响住宅碳排放和排放强度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和能源驱动因子。文章最后提出住宅用能的几点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引入影子经济构建规制强度、影子经济对污染排放影响的理论模型,从理论上探讨存在影子经济的情况下,环境规制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并运用普通面板和考虑污染溢出的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中国环境规制强度、影子经济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环境规制强度会直接影响企业污染排放,同时规制强度的增加会扩大影子经济的产出规模从而间接增加污染排放。对中国的实证分析也支持这一理论结论,中国环境规制对污染的直接影响为负,环境规制通过影子经济规模对污染的间接影响为正。总体而言,环境规制对中国污染的总体净影响在2001年之后表现为正,说明现行环境规制未能有效遏制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从区域层面来看,环境规制正向净影响的区域呈现空间聚集,其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南部和西北地区等三大区域。  相似文献   

17.
《国土经济》2011,(11):27-27
近日,环境保护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了新修订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新标准将自2012年1月1日起实施。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表示,新标准的实施将提高火电行业环保准入门槛,推动火电行业排放强度降低并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快转变火电行业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电力工业可持续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十二五”落实碳强度指标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未来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17%。"碳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首次被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目前,需要在对该指标属性准确认识基础上,形成具体的政策框架。一、落实碳强度指标面临的形势(一)我国已作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承诺与污染物排放带来地域环境外部性的特点不同,温室气体排放具有全球性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应对气候变化不是任何一国有能力独立完成的,需要全球合作。只有各国共同遵守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公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气体排放问题。2009年,我国政府确定了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这是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郑重承诺,也是我国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兰静  司含华 《价值工程》2023,(34):163-165
本文在2015年和2020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部门能源消费的基础上编制能源排放投入产出表,分析期间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得到能源结构变化、直接能耗强度变化、投入结构变化、需求结构变化和需求规模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以上五种因素均对能源消费和碳减排减少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局部防爆措施仍以排放钻孔为主,由于在排放钻孔周围煤体应该减小,煤层透气性增加,使得煤层瓦斯自然排放,危险性降低。在排放钻孔周围,由于卸压和排放作用,突出危险性消除的煤层范围称为钻孔有效排放半径。确定排放钻孔的有效排放半径对正确设计排放钻孔布孔方式方法、钻孔数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