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世界黄金储备的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推行黄金非货币化的第34年,黄金在当今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已经远不能和金本位制时期相比,甚至在制度层面上只剩下了商品属性。不过从当前国际上储备黄金的情况来看,黄金依旧是重要的储备资产,并对货币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笔者从世界黄金储备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当前黄金的储备地位和黄金与货币的关系,得出黄金储备的重要意义及对我国储备黄金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主要发达国家主权货币替代黄金成为各国国际储备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国际黄金储备变动的比较研究发现:发达国家普遍保留着较多的黄金储备,发展中国家保留着大量的外汇储备;世界黄金储备总量不断下降,国际黄金储备主要集中在欧美,黄金储备在国际储备中的比例也是欧美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亚洲国家大量持有外汇储备而缺乏黄金储备。因此笔者借鉴国际黄金储备变化趋势,考虑到我国民间黄金储备很少,而官方黄金储备又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考虑到我国经济安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等众多因素,在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特别在我国追求和平崛起但面临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冲突的情况下,认为我国应持续增持黄金储备。  相似文献   

3.
我国黄金储备动态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传统的黄金储备管理方法,黄金储备是不流动的,如要动用黄金必须经有关方面许可。这种固定的、封闭的管理方法,使央行承担了黄金储备的机会成本和金价下跌的风险。为了改变这种管理方式,我们必须创建新型的黄金储备管理模式,实施黄金储备流动性管理和保值增值管理,提高黄金储备的收益率。保障黄金储备在外汇储备中的合理规模,增强国家的金融安全。这些建议不仅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可以提供给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4.
各界对黄金战略意义的强调由来已久。在外管局宣布增持黄金储备并提升了黄金在国家储备中的比重之后,这种声音愈加强烈。然而,如果我们对近现代金融史稍作回眸,就会发现黄金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地位已经经历了历史性衰落。对当前的中国而言,增持黄金储备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是优化外汇储备结构,对冲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比重过高的风险;二是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官方宣布已经增加黄金储备至1054吨,中国成为世界第五大黄金储备国。相比之下,与我国同样拥有着巨额外汇储备的日本却已多年没有大幅增加黄金储备。这也引起了关于中国此次是否有必要增加黄金储备的诸多讨论。本文比较了中、日两国储备黄金成本和效用,分析了两国黄金储备政策差异的原因,并得出结论:日本长期不增加黄金储备的政策不值得我国借鉴,中国应该比日本持有更多的黄金储备。我国此次增加黄金储备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官方宣布已经增加黄金储备至1054吨,中国成为世界第五大黄金储备国。相比之下,与我国同样拥有着巨额外汇储备的日本却已多年没有大幅增加黄金储备。这也引起了关于中国此次是否有必要增加黄金储备的诸多讨论。本文比较了中、日两国储备黄金成本和效用,分析了两国黄金储备政策差异的原因,并得出结论:日本长期不增加黄金储备的政策不值得我国借鉴,中国应该比日本持有更多的黄金储备。我国此次增加黄金储备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一、黄金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一)黄金的金融属性决定了黄金成为各国战略储备,由此奠定了其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是最大的黄金生产国,2016年国内累计生产黄金453.486吨,连续10年成为全球最大黄金生产国,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我国的黄金储备却不高,但近几年随着经济崛起,黄金储备大幅增长,对我国国内黄金产业的增长及整合起到了很大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谢太峰 《金融博览》2009,(11):26-27
4月末,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确认了中国最新的黄金储备数据,根据该数据.目前我国黄金储备已达1054吨.与2003年的600吨相比增长了75.6%.在世界各国黄金储备排名中仅次于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而位居第五。消息一出,立即引起舆论界和金融市场的密切关注。综观国内学术界和金融业多数人士的观点.其基本呈现一边倒地为黄金储备大幅度增加叫好。笔者则认为.如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黄金储备增加也必然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客观效应.  相似文献   

9.
4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确认了中国最新的黄金储备数据,根据该数据,目前我国黄金储备已达1054吨,与2003年的600吨相比增长了75.6%,在世界各国黄金储备排名中仅次于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而位居第五.消息一出,立即引起舆论界和金融市场的密切关注.综观国内学术界和金融业多数人士的观点,其基本呈现一边倒地为黄金储备大幅度增加叫好.笔者则认为,如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黄金储备增加也必然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客观效应,因此,辩证,理性地看待黄金储备增加或许更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黄金储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非货币化后黄金储备变化的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金非货币化后,黄金的货币功能呈现出日益弱化的趋势,而其保值、增值等功能则逐渐凸现。世界各国对其持有的黄金储备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本文意在分析各国央行减持或增持黄金储备的原因,并针对我国黄金储备现状,提出我国应从长期的战略视角出发,在适当的时机增持黄金储备,并实行“藏金于民”的政策,以应对美元贬值,缓解过于庞大的外汇储备,防范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外汇储备中黄金配置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激增,中国外汇储备的结构矛盾突现,作为储备资产之一的黄金的合理配置,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根据黄金的货币属性和实物属性,分别基于储备功能和对冲作用分析了黄金配置问题。研究表明,基于储备功能的黄金储备占外汇储备的合理比重为5.87%,基于对冲作用本文提出依据PI指数来配置黄金。  相似文献   

12.
国际黄金价格和美元汇率走势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伴随美元汇率的持续走低,使得我国外汇储备面临持续缩水的风险,与之相伴的是国际黄金价格不断突破历史新高,国内外对增加黄金储备的呼声日渐高涨。因此,有必要认真审视国际黄金价格和美元汇率走势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分析来看,当前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制度下,美元面临着保证国际流动性需要和信用货币内在价值稳定的双重难题,研究表明,美元汇率和国际金价之间存在长期反向关系,投资黄金是对抗美元贬值的有效手段。因此,黄金仍是各国央行、IMF重要的储备资产,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使美元面临重大挑战。文章分析了危机中美元仍维持主要储备货币地位的原因,主要包括大量黄金储备的支撑作用、美国金融市场对全球资金的吸引、主要竞争对手未成熟完善、回复(改良的)金本位并不可行等。最后,文章展望了美国货币政策走向和美元汇率行情,以及相关货币与美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肖淑芳  喻梦颖 《会计研究》2012,(8):49-57,97
本文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颁布后的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沪深两市公告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为对象,研究了股权激励与股利政策的关系。结果表明,股权激励公司的送转股水平和现金股利水平从公告计划前一年起显著高于非股权激励公司;上市公司公告股权激励计划对送转股和现金股利水平均有正向的影响,但从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来看,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较为适合自身的特征,但在送转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依然"异常高送转",表明送转股是管理层眼中最大化其股权激励收益的更为理想的掘金工具。  相似文献   

15.
A large literature assigns to the Bank of England a leadership role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classical gold standard. This paper documents the exceptional behavior of the Bank of England's discount rate — in particular, that it tended to lead discount rates abroad. It then develops a game-theoretic analysis of central bank interaction under the classical gold standard. Sterling's reserve currency status is shown to provide a rationale for Stackelberg leadership by the Bank of England. Contrary to popular notions, however, Britain's foreign creditor status does not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Bank of England's leadership strategy.  相似文献   

16.
China has prospered from its strategy of reserve accumulation and related export surplus. But the strategy has drawbacks. Open‐ended reserve accumulation has left the the economy exposed to an eventual devaluation of the dollar, and reliance on exports has left it exposed to a downturn in rich‐world consumption. China thus has an incentive to rethink both halves of its model—to accumulate fewer reserves, on the one hand, and to run a smaller current‐account surplus on the other. Recent steps such as faster renminbi appreciation, the new Five‐Year Plan, and announced shifts in reserve strategy will move China in this direction— and other emerging economies may well follow.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likely consequenc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renminbi for the global monetary system and its possible ascension to reserve currency status. It argues that if the process proves feasible, despite the difficult hurdles along the way, the result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would be constructive, both for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If emerging‐market central banks and other reserve managers (such as sovereign wealth funds) continue overwhelmingly to favor the dollar and a small set of other developed‐market reserve currencies as a store of value, the world risks a third crisis of the global reserve system. This would be a rerun in a somewhat different guise of the well‐known paradox described by economist Robert Triffin, whereby the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liquidity, when loaded onto a small set of national currencies, ends up destabilizing the system as the key reserve suppliers issue more and more assets and hence build up unsustainable debts. (Such forces, Triffin argued, were a main cause of the 1930s crisis of the gold exchange standard; and as he predicted, those forces emerged again in the 1970s to destabilize the dollar‐and goldbased Bretton Woods system.) In today's global monetary system, the emergence of the renminbi (along with other developed‐ and emerging‐market currencies) as a potential reserve currency would expand and diversify the supply of reserve assets, enabling central banks to maintain large buffers against financial shocks while allowing the United States to stop issuing a large and growing bulk of the world's safe and liquid claims, and thus bearing the burden of an everexpanding, and ultimately questionable, debt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研究60年代的国际货币体系与当今盛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之间的差异。60年代,美元是主要的储备货币,倘若政府不希望持有美元,唯一的选择便是从美国财政部购入黄金。今天,他们则可以以美元换手欧元。他们可能继续购入美元以避免其本国货币升值,但随即他们又会在外汇市场上出售美元,换回欧元。于是欧元汇率上升,由于外国对美国政府债务持有需求的降低,美元利率将会迅速上调。为避免上述情形的发生,下列两种创新方法可资借鉴:欧洲中央银行可创设一特别便利设施(a special facility)以满足人们对欧元的这种需求;中央银行把非意愿持有的美元存放于基金组织所管理倡导的便利设施中。建议一赋予了欧元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角色;建议二则将这一角色功能定位在特别提款权身上。它同时将避免日后美元与欧元货币问转换所造成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18.
世界储备货币规模过度增长和欧元逐渐替换美元、英镑赶超日元的结构变化是1999—2007期间世界储备货币变化的两大特征。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和国际经济交易规模的不断上升导致国际储备货币规模的上升,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和汇率水平决定其在世界储备货币中的结构变化。世界储备货币过度增长带来诸多负面后果,短期内控制储备货币发行国经常项目逆差和货币发行规模、非储备货币国家适度持有和合理利用储备货币,长期内构建与经济实力结构相适应的国际货币体系可以有效控制储备货币的过度增长。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外汇储备权属与性质之法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法学的视角,对外汇储备的所有权归属和性质进行专业分析和论述。我国外汇储备所有权归属与储备形成机制紧密相连。我国外汇储备所有权应然意义上属于国有,实然意义上属于央行所有。在经济学视野下,外汇储备是铸币税;在会计学平台上,它是债权债务的复合体;在法学视野下,它兼具国家公产和国家私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东亚区域外汇储备库的建立对于区域内成员国而言机会成本与潜在收益并存。准备金指数法研究表明:同危机前相比,从外汇储备库制度安排中受益的国家数目和受益的幅度都有大幅增加,这表明外汇储备库的制度安排能使各国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风险,稳定金融市场。未来独立经济监控实体加之合理的东亚储备库制度安排就会形成亚洲货币基金(AMF)的雏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