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扶贫制度也与时俱进,历经了改革变迁与优化创新,就理论成果和实践效果而言,扶贫制度在我国开展反贫困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不同时期的扶贫制度对减贫的效果不尽相同,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发展进程,我国农村扶贫制度的变迁可以相应地划分为七大阶段,具体内容涉及:贫困区域判定的演变、贫困对象识别的优化、顶层设计规划的完善、扶贫主体类型的变化、资金注入方式的拓展、社会保障政策的补充、扶贫模式思路的创新等方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扶贫"时代,农村扶贫制度需要不断创新、转型、升级,实现贫困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实现全民小康、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产业扶贫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田园综合体的出现,解决了产业扶贫过程中缺乏资金、技术、产业链等问题,为扶贫和乡村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文针对湖南省邵阳市吴家五郎文化田园综合体项目、基于对当地村民的调查数据,从农户视角分析农村田园综合体项目的作用及问题,探讨该项目在当地经济发展、村民生活改善和扶贫工作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试图为我国乡村今后建设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金融扶贫体系的建设是当前世界各国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有效措施,他的服务对象是那些具有生产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农民.我国的农村金融扶贫体系已经实施多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农村的贫困水平,但是整体来看,脱贫率仍然不高,同时也存在一些体系构建方面的问题,使得金融扶贫的工作并没有完整的发挥出来.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扶贫体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小额信贷为主;构建风险防范机制和金融创新、社会保障三项措施来完善我国当前农村金融扶贫体系.  相似文献   

4.
社会保障:持久扶贫阶段的基础制度保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我国反贫困战略与农村社会保障的政策变迁我国一直重视解决贫困问题,长期以来主要是对贫困人口给予一些临时性的救济,真正把反贫困作为一项在全国开展的普遍战略任务,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学者研究认为,我国的扶贫工作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78~1985年为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86~1993年为开发式扶贫阶段;1994~2000年为扶贫攻坚阶段;2001年以后为持久扶贫阶段。通过各个阶段的工作,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功地解决了2亿多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1978年,按国家当时确定的贫困线标准,我国有2·5亿贫困人口,占当时农村总…  相似文献   

5.
精准扶贫政策推行实施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工作的特点使其在精准扶贫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脱贫中发挥了有效的作用.本文梳理了精准扶贫的提出及其内涵,从各项研究和国家顶层设计方面分析了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的可行性,同时分析了社会工作从经济援助、能力建设、文化建设三维介入精准扶贫的路径方式,强调外部保障和脱贫内生动力的重要性,促进社会工作更好的助力精准扶贫,实现真正的脱贫.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9,(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理论,是我国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要部署。山西省是我国重点贫困区域之一,是"十三五"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扶贫脱贫任务非常艰巨。文章总结了近几年来山西省精准扶贫工作在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生态扶贫、政策兜底扶贫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和经验,深刻剖析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负所得税方案”解决我国扶贫效率问题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负所得税理论的提出和应用,是对现有的补贴支付体系的一个补充和完善,为协调扶贫的效率与公平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本文旨在通过负所得税的研究,找到负所得税制度与扶贫制度的结合点,为解决我国的扶贫效率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精准扶贫防返贫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脱贫攻坚新形势下国家扶贫工作机制构建的重点,也是到2020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就全国精准扶贫工作而言,近年来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人数实现了"双降"、基础设施改善、"一村一品"的产业落地发展等,但是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必将直接影响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扶贫工作的长期性发展,进而导致扶贫目标难以实现,因此,精准扶贫问题的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新的契机.位于贵州西北部的5A级生态旅游景区——百里杜鹃景区,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施"管景区"与"管社会"并进的战略,凭借自身优越的旅游资源走上了旅游扶贫的道路,至今,已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是在旅游与扶贫深度融合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景区存在制度建设不完善、观念转变不到位、人才缺乏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以促进百里杜鹃景区旅游扶贫进程的推进.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扶贫对我国贫困面貌的改变做出了重要贡献。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扶贫任务发生了新变化,非政府组织成为扶贫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市场、社会间关系的新定位正加速扶贫制度创新。应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以政府、市场和社会间的新型关系为基础,科学界定各行为主体的职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扶贫体系,创新社会扶贫机制,强化社会扶贫保障措施,推进社会扶贫资源动员规范化、配送精准化、使用专业化和社会扶贫激励手段制度化,提高社会扶贫效益。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实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和最快速度的减贫,创造了全人类反贫困事业的伟大奇迹,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生机和活力。但由于贫困成因的复杂性和脱贫的脆弱性,如何从机制设计上巩固脱贫成果、阻止贫困复归,是今后反贫困长期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后扶贫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工作重点,运用规范研究方法,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有效构建稳固脱贫的长效机制,包括:构建稳固脱贫与精准扶贫政策延续机制;稳固脱贫与乡村产业振兴衔接机制;稳固脱贫与壮大集体经济共促机制;稳固脱贫与“扶志”“扶智”并举的内生动力和能力机制。  相似文献   

12.
农村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缓解农村贫困的两种手段,在遏制农村贫困现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务院扶贫办、民政部《关于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泽库县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但仍存在牧民对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认识的偏差、家庭收入难以核实、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现有低保标准低以及资金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完善两项制度衔接应做好对农村低保、扶贫开发对象的动态管理,继续整合扶贫和民政低保资源,锁定交叉对象分步骤实施扶持项目,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产业扶贫旨在将贫困户的生产活动纳入社会产业大循环,因此其一直是全世界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式和主要目标之一.我国产业精准扶贫出现了两条新路径:一是GTP路径,即向贫困户送猪崽、鸡苗和良种等资本,直接将贫困户的生产纳入当地的产业体系;二是GSP路径,即将扶贫资金折合现金并由贫困户自己决定投资项目和选择产业.文章构建了包括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微观主体行为模型以及基于农村公平和效率的农村福利模型,分别研究了这两条新路径上贫困户福利和农村福利的动态演变过程,然后使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政策模拟,拟探索出我国产业精准扶贫的最优路径及其政策支持空间.结果显示:在第3~4年的时间内,GSP路径要优于GTP,但是超过4年,GTP路径上的贫困户福利和农村福利就会累进性超过GSP.而且,在GTP路径上的时间越长,扶贫效果就越好.在中长期,提高贫困户的技术水平,增加贫困户的初始资本额是进一步提高GTP路径上贫困户福利和农村福利水平的重要环节.文章的结论对于提高我国精准扶贫的理论自信,进一步完善我国产业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71年来,我国农村科技扶贫工具、模式及制度不断创新演进,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贡献了应有的科技力量,至今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村科技扶贫服务体系。基于技术社会学及制度经济学相关原理,对我国71年农村科技扶贫的历史脉络、时代特征和演化进路进行系统阐述分析发现,其变迁先后历经了“开篇探索—制度突破—职能拓展—机制耦合—内涵发展—生态集成”等阶段,遵循“单一供给主体向多元供给主体转变、粗放型推进模式向内涵式推进模式转变、供给性主导向需求性主导模式转变、点线瞄准向生态集成转变”的演化轨迹。在此基础上,针对新时代如何形成供需耦合的农村科技扶贫长效机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扶贫工作重点已进入新阶段,从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对贫困转变,从解决收入贫困向解决多维贫困转变,从重点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向统筹城乡扶贫转变。能源是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能有效反映福利水平。了解我国城镇家庭能源消费的基本特征、准确测度能源贫困水平与分布,有助于为今后扶贫工作提供资料基础和科学管理依据。本文构建消费者能源消费决策分析框架,并运用第一次中国家庭能源消费调查数据,考察居民收入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并对中国城镇家庭能源贫困状况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居民收入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S型非线性关系,能源价格、家庭特征、地域特征等因素在能源消费决策中都发挥重要影响。我国城镇家庭相对能源贫困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能源可支付性问题。能源贫困率在20%左右,其中电力贫困程度更为严重,超过25%。家庭收入增长、户主受教育程度提高、城市电力基础设施的普及、城市环境规制水平的提升会显著降低城镇家庭陷入能源贫困的可能性,而电力价格上涨会显著增加城镇家庭陷入能源贫困的概率。  相似文献   

16.
我国已经如期实现了精准脱贫的目标,成功按期消除了绝对贫困,这同时意味着我国进入了后扶贫时代.如何巩固深度贫困地区和人口的扶贫成果,防止出现规模性退化或返贫,应当是后扶贫时代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课题.经验证明,当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按标准成功摆脱贫困以后,会出现一定的退化现象,从而需要有一个脱贫成果的巩固期.特别是那些...  相似文献   

17.
广西生态农业的思路及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农业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典型模式。广西作为我国后发展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发展生态农业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脱贫致富之路。本文从广西生态农业的现状出发,研究了广西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并提出广西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旅游减贫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现有文献缺乏旅游减贫多维效果及空间效应研究,本文基于多维贫困视角,运用2008—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包含经济、教育、医疗、生活与环境五个维度的贫困减缓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地理距离矩阵和经济距离矩阵共同构成的综合嵌套矩阵的基础上,分别运用空间自相关检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了各维度贫困减缓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旅游发展对各维度贫困减缓的空间效应。主要结论有:(1)十年间,中国乡村旅游业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空间正向相关性,纳入空间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较好地揭示出区域间乡村旅游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2)十年间,各维度的减贫效果亦呈现显著空间正向相关性,表明各维度减贫效果存在着空间集聚特征。(3)十年间,旅游发展对经济、生活、环境等维度的贫困均具有显著减缓作用,更重要的发现是旅游发展在这三个减贫维度上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旅游发展对教育、医疗两个维度上贫困减缓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4)从空间异质性视角分析,旅游发展对经济减贫维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出东部区域→中部区域→西部区域逐步递减规律;旅游发展对生活减贫维度和环境减贫维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均呈现出由东部区域→中部区域→西部区域逐渐增大特征。最后,论文就旅游减贫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我国2001—2015年被中国证监会及其下属证监局处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是否存在“扶贫效应”。研究发现,违规企业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它们受到的处罚程度越轻,即监管机构会相对弱化对落后地区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这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可能存在“扶贫效应”。并且,与行政处罚相比,非行政处罚性监管措施更容易成为监管“扶贫”的手段。在控制了内生性问题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例,初步揭示了监管“扶贫效应”的存在性,丰富了选择性执法领域的研究。同时,本文的分析框架和研究结论对于我国深化多层次证券市场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我国2001—2015年被中国证监会及其下属证监局处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是否存在“扶贫效应”。研究发现,违规企业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它们受到的处罚程度越轻,即监管机构会相对弱化对落后地区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这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可能存在“扶贫效应”。并且,与行政处罚相比,非行政处罚性监管措施更容易成为监管“扶贫”的手段。在控制了内生性问题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例,初步揭示了监管“扶贫效应”的存在性,丰富了选择性执法领域的研究。同时,本文的分析框架和研究结论对于我国深化多层次证券市场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