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同城票据交换与资金清算是支付清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正在推广建设中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原有的全国电子联行系统将逐步被取代)共同组成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平台的主干,连接各商业银行行内电子汇兑系统,结合电子交换与卡基交换共同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加优质.高效地处理票据交换业务,票据集中处理系统愈来愈凸显其优越性。但是,较高的票据交换退票率,不仅不利于社会资金周转和商品流通,反而会使票据集中处理系统优越性的发挥受到极大限制。票据交换退票的理由主要包括哪些,应该采取哪些相应对策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4.
5.
6.
《华南金融电脑》2005,13(4):40-40
2005年广州区域银行票据交换工作会议3月15~16日在佛山市南海区召开。会议就人民币、外币、港币(粤港)票据交换业务、创新票据交换业务、支付结算工作以及相关业务培训等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  相似文献   

7.
8.
同城票据交换已成为银行间的一种重要结算方式,这种结算方式简捷方便,资金周转快速及时,既降低了结算费用,又提高了银行和企业的资金效益,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票据贴现业务的经营风险,除假票风险之外,大量的是结算风险,其中退票和拒付占比很大。因此,商业汇票结算时,委托收款银行要在鉴别退票、拒付合理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对方尽快……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农信社系统的清算问题,我行采用了分级清算的结构体系。在实现上,就是多级清算中心:人民银行为一级清算中心,联社为二级中心,大社为三级中心。采取这种模式的结构体系,解决了联社控制信用社清算头寸的问题。同时这种模式也能实现市级的大同城,如市级人行为一级中心,县级人行为二级中心,各专业行及联社为三级中心,使同城系统扩展到整个市辖范围。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民银行开通了全国电子联行业务,国有商业银行系统内也建立了电子汇兑业务,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虽然实现了异地汇款"天上三秒",但资金到账"地上三天"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票据结算量也不断扩大,票据交换风险日益显现,亟待进一步腱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15.
目前,广东省内除广州外,其它地区基本未形成区域性的同城票据交换中心。本文分析了导致这一情况产生的制约因素,并对建设全省大同城票据交换提出了设想和具体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6.
同城票据交换与清算是同一城市或同一经济区域银行机构跨行资金汇划的方式之一,在地方金融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城票据交换所作为办理同城票据交换的重要管理部门,不仅承担着同一城市内或同一经济区域内各银行机构的跨行票据交换及资金清算业务,而且还承担着同一城市内各商业银行支票影像系统分散接人模式下的支票影像信息业务的提交、接收和处理等工作。  相似文献   

17.
同城票据交换工作是金融领域的一项工作内容,但是,因为诸多方面的原因,这项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金融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同时也浪费了很多资源,针对此,本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个人的一些建议措施,希望可以为解决问题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8.
谢端纯 《金融会计》2004,(11):25-26
安全与高效已成为我国支付体系建设的目标,票据交换作为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要遵循安全与高效这一目标。票据交换的最终结算是指票据交换参与者之间实现债权债务的转移,最终结算安排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票据交换的最终性和票据交换效率,甚至影响中央银行的信用。本文通过对我国票据交换的最终结算现状分析,探讨科学的最终结算途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柜面的“善意”退票现象时有发生,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付结算的顺畅。  相似文献   

20.
国库参与支付系统和同城票据交换,是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数据传输,完成异地间资金往来业务处理,实现跨行间异地资金的即时汇划、即时清算、即时解付的需要。它的推行将国库业务与支付结算平台进行有机整合,对于提高国库资金会计核算质量、提升国库资金运转效率、防范国库资金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国库业务参与到支付系统和同城票据交换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许多风险隐患,有可能会引发支付风险。鉴于此,本文将对国库业务与支付系统和同城票据交换所存在的风险点进行探寻,结合基层人行现状作一些分析,在此基础上探寻国库参与支付系统和同城票据交换后的风险防范和发展策略,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