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朝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东平作为当时的佛教重镇,其佛教造像以豪迈的时代气魄和绚丽的艺术风格闻名中外,成为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宝库中的明珠。在今泰安市的东平县境内,佛教造像密布,主要有司里山摩崖造像、白佛山石窟造像和理明窝石窟造像,堪称山东佛教造像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2.
大足石刻     
位于重庆市大足区,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项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它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我国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是我国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王忠林 《理论观察》2013,(12):52-53
药师佛造像在佛教造像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普遍受到欢迎,上至皇家贵族,下至百姓僧侣,都喜欢参与其中.药师佛造像不仅对药师信仰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造像本身的特质与演变也折射出佛教艺术的丰富内涵及中国文化的圆融历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个人对佛教雕塑发展的认识,以及对佛教雕塑创作中平民化的理解,对"人即佛,佛即人"的理解和对佛教造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看法。认为佛教造像艺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美的理想。在艺术形态、创作观念、审美欣赏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5.
刘峻 《黑河学刊》2012,(2):49-50
藏传佛教显宗体系的造像艺术以其独特的造像风格和艺术魅力,在中国美术史及中国民间美术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通过对它的造像艺术成就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它是在保留了古印度、喀什米尔、尼泊尔和汉地造像风格深刻影响的基础上,与藏民族自身文化不断融合,最终形成的鲜明的民族美术样式。  相似文献   

6.
1996年10月,青州市博物馆在龙兴寺遗址发掘一佛教造像窖藏,出土北魏(公元五世纪)至北宋(公元十一世纪)时期造像四百余尊。这批造像数量巨大,雕刻精美,保存状况尚好,是中国佛教艺术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被评为1996年  相似文献   

7.
北山石窟由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韦君靖于唐景福元年(892年)首先开凿,后经地方官绅、士庶、僧尼等相继营建,至南宋绍兴末年(1162年),方具现存规模。北山造像依岩而建,长达里许,形若新月,龛窟密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共编为290号。造像以其雕刻细腻、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北山造像历晚唐、五代、两宋,其中晚唐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具有盛唐遗风;五代造像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衣饰渐趋繁丽,具有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宋代造像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雅、比例匀称,穿戴艳丽,极富装饰之美。北山石窟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其中观音造像众多,极富特色,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陈列馆”。  相似文献   

8.
石门山石窟始刻于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结束。凿刻的造像题材主要为佛教和道教的人物故事。包括有造像记、碑碣、题刻等。石门山石窟是佛教、道教结合的石刻群,尤以道教题材诸窟的造像最具艺术特色。作品造型丰满,神态逼真,把神的威严与人的气质和神态,巧妙地结合起来,在中国石刻艺术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9.
白洁 《魅力中国》2010,(25):171-172
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像艺术的巅峰之作,它开凿正处于佛教在我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佛教思想和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关键时期,本文从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的演变来探讨佛教艺术世俗化本土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庆阳北石窟寺第240窟基本被断代为北周,但观察其中南北两壁造像却发现差异较大,将两壁造像与隋同时期造像进行对比,得出北壁造像是窑内最早修造的,修造之时处于北周晚期,而南壁造像应该是窑内最晚修造的,时代处于隋代初期,所以,同一窑内南北两壁的造像才会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济南石窟寺     
前秦皇始元年公元三百五十一年一个和尚来到济南相中了一处风水遂定居于此并肇始了济南乃至山东地区的佛教事业这个和尚就是郎公在郎公的推动下济南周边地区迅速成为黄河下游的佛教中心梵声佛语当即在孔子的故乡四处荡漾庄严精美的佛教造像艺术也逐步在济南近郊生根结果济南佛教石窟寺和摩崖造像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以千佛山佛慧山玉函山黄石崖和龙洞为最多时代最早的是黄石崖开凿在北魏晚期晚的是佛慧山雕镌于北宋时期数量最多的是隋代的多集中在千佛山和玉函山  相似文献   

12.
一笑 《走向世界》2003,(3):72-72
7年前,藏匿地下近千年的400多件佛教石刻造像在山东青州被发掘出来,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因为它从根本上驳斥  相似文献   

13.
文化篇     
《中国西部》2013,(14):126-127
编者按:重庆身居三峡库区腹心地带,面对滔滔的长江水,河床上的卵石,以及江底没有人知的事物,没有理由不对三峡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就是这种心态,远方的游客来此去探寻三峡悠远的文化底蕴,心悟文墨题刻的历史精髓……三峡文化,从巴人风骨到汉魏气魄,这条文化之脉延续着重庆人的根脉与血脉,而大足石刻留下来的唐宋盛世,则给重庆文化描绘出了五彩的精神世界。这里不仅有规模巨大的佛教造像和体系完整的道教造像,还有石窟造像中罕见的纯儒家造像,而且"三教"、"两教"合一  相似文献   

14.
在山东省临朐县博物馆内沉睡18年之久的1200余块1400年前的残碎佛教造像,最近在考古工作人员手中恢复原貌,千年佛教雕塑艺术重放异彩。 1984年秋,位于沂蒙山区沂山脚下  相似文献   

15.
王鑫 《中国西部》2015,(12):40-49
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从新疆到敦煌,从云冈到龙门,一路留下诸多精美绝伦的石窟造像。晚唐以降,北方大规模开窟造像活动渐渐衰落。唐宋以后,独巴蜀地区石窟开凿与摩崖造像日益繁盛,绵延不止,且独具蜀地特色,书写了我国石窟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四川周绕崇山峻岭,不知将多少美好阻隔在群山之外,但无法阻挡住佛陀南下的脚步。四川是中国石窟造像延续时间最长、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当北方石窟造像渐渐停歇,四川石窟却遍地开花。在诸多巴蜀佛窟里,位于泸县玉蟾山上的明代石窟造像更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泸县玉蟾山凿有佛像400余尊,就数量而言可谓寒酸,不过,这里却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明代佛教石窟群,其重要意义不容低估。安史之乱后,石窟从中原入蜀,又从广元、巴中、安岳到泸县,在这里,佛陀最终停下了南下的脚步,而玉蟾山也就成为巴蜀大地上最后的佛息之境,是绽放在川南佛土上的最后一朵白莲花。  相似文献   

16.
王鑫 《中国西部》2015,(11):40-49
<正>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从新疆到敦煌,从云冈到龙门,一路留下诸多精美绝伦的石窟造像。晚唐以降,北方大规模开窟造像活动渐渐衰落。唐宋以后,独巴蜀地区石窟开凿与摩崖造像日益繁盛,绵延不止,且独具蜀地特色,书写了我国石窟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四川周绕崇山峻岭,不知将多少美好阻隔在群山之外,但无法阻挡住佛陀南下的脚步。四川是中国石窟造像延续时间最长、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当北方石窟造像渐渐停歇,四川石窟却遍地开花。在诸多巴蜀佛窟里,位于泸县玉蟾山上的明代石窟造像更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泸县玉蟾山凿有佛像400余尊,就数量而言可谓寒酸,不过,这里却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明代佛教石窟群,其重要意义不容低估。安史之乱后,石窟从中原入蜀,又从广元、巴中、安岳到泸县,在这里,佛陀最终停下了南下的脚步,而玉蟾山也就成为巴蜀大地上最后的佛息之境,是绽放在川南佛土上的最后一朵白莲花。  相似文献   

17.
1996年11月17日,一个值得80多万青州人永远骄傲的日子——10月中旬发现的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被鉴定为重大考古发现,成为1949年以来三例最大的佛教造像考古发现之一!青州,素以文物众多名闻遐迩,如明代赵秉忠状元卷、仇英《清明上河图》摹本、南北朝驼山摩崖造像群、元代真教寺等文化古迹曾倾倒了无数中外游人,这次龙兴寺的考古发现又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一块瑰宝。佛光临门1996年10月6日清早,青州市博物馆的副馆长王华庆,像往常一样在博物馆南侧的一大片空地边散步。突然,他发现正在空地施工的一台推土机旁,露出几尊残缺的佛教造像。他急忙返回馆里,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夏名采副馆长。六十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夏名采,曾参加过多次考古发现的野外发掘工作,凭着职业敏感,闻讯后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小心翼翼地将覆土层层抛开,约1米厚的土层抛开后,他惊呆了:一排摆放整齐却又残缺不全的造像呈现在眼前。他意识到:这是一批价值极  相似文献   

18.
卫燕 《魅力中国》2010,(3X):207-208
佛教自传入日本,在日本的艺术发展中一直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影响着日本手工艺的设计风格。融合了佛教审美思想的日本手工艺设计,得以发展出本民族的独特风格,称为"和风"。佛教审美已深深渗入日本工艺设计的历史中。其中茶道大师、陶艺家千利休开一派之先风,称为其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传统雕塑技法概述 中国传统佛教雕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佛教自西汉末传人中国以来,逐渐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而佛教造像自然也成为最为兴盛的艺术形式.传统雕塑技法大多都是靠师傅带徒弟的古老形式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而有很多技法业已失传,只能靠残存的作品对当时的制作方法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0.
1996年10月,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400令尊佛教造像、因其数量大、品种全、贴金彩绘保存好,雕刻精而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世纪百项考古重大发现。这件北齐时期的单体石刻佛立像,通高125厘米。内髻低平,饰螺发,面部丰满,表情恬静.颈细。体形显得清瘦潇洒. 面、手、足及身体裸露部分贴金.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衣薄贴体,衣纹圆突呈棱状.流畅自如地从双肩呈放射状分布于全身、大衣表面力红、绿彩绘。造像雕琢精细.是北齐时期古青州佛教造像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