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秋华 《黑河学刊》2011,(2):58+62-58,62
农村民办文化是一种富于发展活力、符合现代文化发展趋势的文化形式。发展农村文化,必须坚持公办文化和民办文化"两条腿"走路。扶持发展民办文化是繁荣农村文化的重要选择,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大力扶持农村民办文化。  相似文献   

2.
在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养老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养老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疆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已形成了尊老爱幼、邻里帮助、社区互助和以孝为核心的传统养老文化。这种养老文化在促进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构建的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吸取其合理成分,坚持社会主义养老文化的主导地位,积极引导传统民族养老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建立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现代养老文化。  相似文献   

3.
李鵾  郑晓如 《黑河学刊》2015,(4):142-144
转型期的乡村文化"公共性"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遭遇着消解的命运,其在农村的社会层面表现为传统民间精神信仰的缺失、农民互助合作意识的淡漠、公共文化生活的衰微和社区共同体的解体;在农民精神层面表现为宗教信仰的增加以及农村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家庭教会的发展。针对农村文化"公共性"消解带来的基督教文化蔓延趋势,我们面临着双重任务:在解构乡村文化"公共性"消解及其带来的基督教蔓延的同时,实现现代乡村文化"公共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4.
王海鹏 《特区经济》2008,(9):257-259
当前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机制。法治作为现代社会控制的有效机制正在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靠传统礼俗和政策为主要调节和运行手段的中国农村社会也最终要步入现代法治的轨道。彻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这是发展农村法治的体制前提;充分发掘传统法律文化和农村民间法资源,则是完善农村法治的重要路径;而积极培育农村市场经济主体,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将是完善农村法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王井 《开发研究》2020,(2):108-115
供给视角的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并未关注到农村社会的内生文化需求,将农村文化与农村有机社会进行了分离,不利于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也不利于乡村振兴的持续性发展。社会整合视角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则强调通过在农村社会器物层、协作分工、价值观层进行文化构建,实现三者有机整合,共同构成农村社会的有机体,进而促进农村外部文化服务提供和内部文化需求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农村社会文化结构性退化的表现改革给农村社会带来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给农村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福建农村社会正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或社会转型,在这个高速转型期,社会结构的最根本的变化就是由整合型社会向分化型社会的快速转变,农村社会呈现出了领域分化、区域分化、阶层分化、组织分化、利益分化和观念分化的大分化态势。在高速分化面前,福建农村社会却又呈现出低整合的特点,社会整合机制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和  相似文献   

7.
许多世纪以来,中国农民一直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社区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农村生活状态开始出现了一系列今人瞩目的变化。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农村社会的现状与问题,如何评估今天中国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对于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改革,发展农村的文化,创造现代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我国农村社会是文化网络社会,农村社会的发展以及农民的生活是依赖于农村社会文化网络体系的,城镇化对农村社会生活提出了挑战,使农村社会文化网络失去了平衡。农村基层组织是社会文化网络中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对农村文化网络能够起到维护和修补作用。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发展困难重重,国家应从制度上保障和支持各类基层组织的发展,为农村社会文化网络的平衡与稳定创造有利条件,从而促进城镇化过程中城乡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受现代社会变迁的影响,海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吸毒、犯罪、农村留守、传统文化及信仰丢失等问题逐渐蔓延,严重影响了民族农村地区的稳定.社会工作回应城市化变迁所引发的问题,从专业角度提供介入方法,以增权、文化敏感和优势视角的理念,为海南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维持与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兰萍 《开发研究》2008,(2):109-112
民间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意义。随着传统向现代的变迁以及农耕文明的过去,农村民间文化的留存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农村民间文化大量流失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政治、社会原因,其结果则是进一步地推动了社区生活的离散性和弱化了农民的文化认同感。为此,我们需要投入切实的工作来保护和发展各地农村丰富的民间文化,以尽可能地留存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维护文化传统的延续性和传递性。  相似文献   

11.
家族历经数千年曲折变化与发展,仍是当代农村的客观存在.较之传统家族,当代农村家族已发生了重要转向.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家族文化展示了自身的适应性与平衡力.当代家族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合理地引导家族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农村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资源,将农村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农村文化产业的优势,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经济价值,对于促进河北农村文化产业科学发展、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经济强省跨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河北农村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河北农村文化产业科学发展、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经济强省跨越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王兴喜  陈朝宗 《开放潮》2005,(11):17-19
农村社会文化结构性退化的表现 改革给农村社会带来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给农村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福建农村社会正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或社会转型,在这个高速转型期,社会结构的最根本的变化就是由整合型社会向分化型社会的快速转变,农村社会呈现出了领域分化、区域分化、阶层分化、组织分化、利益分化和观念分化的大分化态势。在高速分化面前,福建农村社会却又呈现出低整合的特点,社会整合机制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和弱化:农村社会传统的社会整合力量不断弱化:改革开放前国家强有力的政治整合能力在不断下降;现有农村各种整合力量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新的整合机制一时难以形成并安全运作。  相似文献   

14.
现代政府的责任是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当前,我国政府在提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中存在许多问题。应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农村文化的建设与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目标一致,讨论了目前农村文化存在的问题及使其发展缓慢的原因,原因包括为农村文化服务的机构困难比较大、地方政府对文化建设重视度不够、乡镇文化专干不能干文化工作、农村文化活力形式化共四个方面。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分别是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各级政府要纳入议事日程、农村文化建设要以国办民办并举为方针,达到经济发展济社会和谐之目的。  相似文献   

16.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加速了传统农村社会的解体,现代农村社会随之初步形成。然而,从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农村社会的转变过程具有动态性,即不确定性转型过程中的农村社会可能转变为现代型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抑或回溯到传统农村社会的区位。道德,作为一种重构村庄社会的软力量,保障并推进了村庄转型的正向变迁进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内蒙古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农村牧区公共文化供给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在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方面仍存在着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地位不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与群众需求不匹配、不适应等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与"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本文从如何补齐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短板,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提出了笔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张绍美 《魅力中国》2014,(22):55-55
农村文化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的发展是整个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农村不断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农村全面小康的进程中,要高度重视并突出抓好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传承西藏农村文化是农牧民生产生活需要;发展西藏农村文化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内在要求;创新西藏农村文化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因此加强西藏农牧区农村文化建设对实现西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分析西藏农牧区农村文化功能为切入点,认为加快西藏农村文化建设就需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宏观背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方向,以文化体制改革为抓手,以公共投入与社会投入为切入点,以提高农牧民主体素质为手段,以满足农牧民文化需求为目标,创新西藏农牧区农村文化内容与形式,进而实现西藏农牧区农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城乡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他们往返于城乡之间,改变了农村文化单一同质的状态,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现代西方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共同发展局面,丰富了农村文化的内容,开启了农村文化格局"三国演义"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