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全省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总量达900多万人,农民工个人月平均收入(包括工资、奖金和实物)为1205元,高占全国平均收入水平。”日前,江苏省政府举办今年首场新闻发布会,通报2007年全省保障和维护农民权益情况:过去的一年,在江苏打工的农民工得到的实惠真不少,一连串数字真实反映了江苏民工正在加快融入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称谓伴随着农民进城务工而来,其创造性基于“工”或“工人”的符号性质,进而衍生出来一些内涵特征,表征着农民工从农民向工人转变,从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过渡的新变化。这种创造性表现在农民对于流动空间的选择和流动机会的把握,对于“工人”职业与工作的选择与适应(包括职业选择、知识学习、技能掌握、素质提升等),  相似文献   

3.
<正>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许多农民以土为本、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而且目前承包地有各项补贴,所以多数农民不愿意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进城落户。大部分农民工由于工作不稳定,害怕放弃宅基地和承包地后,如果一旦失业,在城市无法生存,想再回农村时又没有退路,生活没有保障。  相似文献   

4.
据上海新闻综合频道《新生代农民工专题报道》,到2011年底上海有600万农民工,其中新生代农民工达360-400万。新生代“新”在年轻;“新”在没有务农经验;“新”在对城市生活有更强的憧憬和向往;“新”在更少家庭负担。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城市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对农民工进行必要的培训将有助于农民工顺利在城市就业、生活。  相似文献   

5.
农民在做是否进城的决策时,遵循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假设,他们在做决策时,会考虑自己的成本和收益。进城的收益自然比较明显,他们可以在城市获得工作岗位,挣钱,享受现代文明生活。但是,现阶段农民的进城成本、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制度不健全,户籍制度的长期不合理存在,政府对农民工的不够关心,城市市民对农民工的歧视,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危机之下,城市农民工的大量失业等问题都构成了农民进城的巨大成本。我国加速城镇化建设,就是要使得更多的农民变为市民,这样就要加大农民进城的利益,完善制度,以便加速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有一个特殊群体产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生活在城市社会。他们数量庞大,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进城创造了财富,但他们却得不到基本的身份认同,没有起码的劳动福利保障,长期以来被排除在社会保障大门之外,游离在城市和农村的边缘。他们就是农民工,在城镇从事非农职业,但户籍身份依然是农民劳动者,是城市中一群特殊群体。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的30年,是农民进城的30年。农民进城改变了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发展理念,固化为城市人口,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加快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城市对农民工的依赖也已不可或缺。农民工成为城市中采矿业、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主力军。如果农民工大量返乡,我国工业化进程将受重创,服务业陷入低迷,城市人口生活水平下降,城市化进程可能中断,人才与劳动力浪费的同时,经济发展将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的出现是中国“农民的终结”过程的集中体现。农民的流动是农民对于城乡分割的身份歧视制度的抗争。二元体制中农民的身份困境,在农民工出现以后被充分展露,有了与城市人权利的比对,这种不合理才凸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工的权利状况就是全体农民权利状况的直接反映。正如美国学者苏黛瑞(Dorothy J.Solinger)所说,“中国农民为公民身份而战”。现代民主国家的社会基础是“公民”。“公民”是无所谓乡下农民或者城市市民的,在制度面前是平等的,他们具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选择权利。  相似文献   

9.
<正>十一、农村集体经济与城镇化城镇化改革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就是要打破二元结构,实现城市和农村、市民和农民、国有和集体所有制的权利平等化。农民向往城镇生活,但大量的农民工没有真正融入城市,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享受不到市民公共福利,另一方面他们在农村集体的权利没有得到保障。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农民不愿意进城,或者进城后又返乡的"逆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10.
●农民进城务工注意事项农民工怎样在城市找工作,如何在城市立足,保护自己的权益?应注意做到三点:——莫打黑工。一些用工单位在“马路市场”非法招募民工,他们不给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和办理各种保险、证件,而对于农民工来说,虽然找到工作,但往往是白出力得不到工资保障。——莫盲目进城。一技在手,吃饭不愁。农民在进城之前,应该到各地劳动就业部门进行技术培训,根据劳动部门提供的准确的用工信息,选择就业项目。——寻求正规职介。正规职介是经过政府部门批准登记的,其职业许可证、营业执照、收费许可证是齐全的,而且三证必须“上墙”,并…  相似文献   

11.
社会保障与农民工权益维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农民进城就业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但他们的权益没有保障。农村劳动力进城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由于户籍制度的建立,使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过程被人为割裂,城市功能萎缩。城市由于接纳能力有限,没有将流入的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城市市民,因此,农民工做为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在很长的时期内存在并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据《人民日报》报道,近日四川省统计局对成都、绵阳等9个城市进城务工人员调查显示,53.8%的受访者不愿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他们为何不愿"农转非"?主要有两大原因:城市难留——起早贪黑攒不下钱,啥都靠钱买,住房是农民工进城的最大难题;农村难舍——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城里社保不完善,37.8%的农民不愿放弃土地承包权。四川省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在农民工不愿落户城市原因中,43.6%的受  相似文献   

13.
<正>中西部农村,进城农民不再耕种自家承包地,他们将土地流转给仍然留村的中青年夫妇耕种,形成适度规模经营。这些夫妇的收入来自村庄,社会关系在村庄,又保持了完整的家庭生活,就是我们所说"中农"。在社会结构的意义上,"中农"是留守农村的中坚力量,是"中坚农民"。从当前全国农村情况来看,"中农"占全部农户的比重不大,全国不同地区的比例大约在10%-20%左右。从时间上看,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为越来越多进城农民工提供在城市安居机会,就会有越来越多农民全家进城而将承包地使用权流出,从而就  相似文献   

14.
城市的“嫌贫爱富”的态度是因为城市的“官办化”,由于“政府准入”而非“城市准入”造成的。对于农民工来说,进城的障碍或“高门槛”到底在哪里。  相似文献   

15.
日前,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2012年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指出,2011年,中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3亿,其中外出农民工1.59亿,相当于城镇总人13的23.O%。今后20年内,中国将有4亿~5亿农民需要实现市民化,农民市民化尤其是农民工的市民化,将是中国实现向城市型社会转型面临的关键问题。按照人均成本10万元估算,4亿-5亿进城农民完全市民化,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大约有1000多万农民进入城市。当前,全国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累计已近1.4亿。但是,由于受制于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分割体制,使进城务工的农民仅仅完成了"一半的城镇化"。农民工总体呈现出"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力在城市、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城乡之间,每天流动着上亿农民工。在这些农民工的身后,有数千万未成年的子女。从全国宏观来看,我国流动人口已达1.2亿,占全国人口的10%,农民工子女人数将达到4500万左右。他们或留在家乡上学,成为“留守儿童”,或随父母进城上学,成为“借读儿童”,还有的既不在家乡读书,也不在城市读书,变成“失学儿童”。他们是一批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是这些流动农民的心头之痛。  相似文献   

18.
如今.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已经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目前全国处于流动状态的农业人口超过1亿。在城市建筑工地、家政服务、农贸市场、保安服务等岗位上。到处都有农民工的身影。在一些行业中,农民工已经占了相当高的比例,仅建筑行业农民工已占约80%。最近,涉及进城务工农民的安全生产事故也频繁发生。据有关部门统计,建筑施工中的伤亡事故90%发生在农民工身上.其中70%是由于违章操作,让我们不得不为农民工朋友们担心。  相似文献   

19.
<正>推进农民市民化,他们的土地如何处理,是城镇化进程中广为关注的问题。"农民进城定居不愿放弃承包土地和宅基地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如果把这‘双放弃’作为农民进城的先决条件,那他们中的大多数宁可放弃进城。"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西区委主委钱学明特别援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调研结果来佐  相似文献   

20.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及"新生代农民工",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农民工,他们目前占到了农民工总数的60%,大约1亿人。与父辈们相比,他们受教育水平比较高、思想开放、思维活跃;虽然身份上还是农民,但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不再眷念乡土,更不愿像自己的父辈那样,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们喜欢城市,渴望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