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正> 采用温棚培育幼蟹是提高苗种成活率,提高商品蟹规格,提高养蟹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一般情况下,如对幼蟹进行温棚培育,可使苗种成活率提高20%—30%,商品蟹规格提高1—2级,养蟹效益提高60%以上。温室培育幼蟹的技术要求如下:一、温棚建造。池面积一般为0.5—1亩,池深0.8—1.2米,水深0.3—0.8米,东西向为宜,池底平坦,池坡比1∶1.5左右。塑料大棚采用钢架或竹木框架,两端开门,薄膜上方用  相似文献   

2.
<正> 利用稻田进行蟹种培育是为稻田养蟹提供苗种生产配套的有效措施。为探索在稻田培育优质蟹种,提高蟹种培育成活率技术,我们在高淳县特种水产苗种场,选择9亩稻田进行大眼幼体培育蟹种的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蟹苗培育成活率达到12.5%,平均规格在300—400只/公斤。  相似文献   

3.
<正> 塑料大棚培育幼蟹是河蟹多种模式养殖过程中的技术基础,是提高商品蟹规格,提高苗种成活率的重要一环。其原理是根据幼蟹的生物学特性。提供其生长、蜕壳所需要的良好生态环境(水草、水温、饵料等),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正> 前几年,在我场将中华绒螯蟹的大眼幼体(蟹苗)培育到 V 期幼蟹的成活率很低,一般都在10%以下。为了提高蟹苗培育阶段的成活率,1997年我们进行了温棚培育中华绒螯蟹蟹苗的试验。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问:养蟹为什么要有蟹种培育阶段?答:蟹种培育是指Ⅲ期仔蟹培育到年底或翌年春天。这一阶段又称幼蟹阶段,在生产上称为1龄蟹种培育,相当于鱼种由夏花养成冬花或春花。幼蟹一般的出塘规格为5~20克/只,即50~200只/公斤。  相似文献   

6.
蟹种培育     
<正>生产上把蟹苗养至5分硬币大小的小蟹,为时2-3个月。一般苗种培育又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把蟹苗养成第1-2期幼蟹,个体达3-4mm;然后把第1-2期幼蟹分塘饲养至160-240只/kg的小蟹。由于蟹苗个体小,又喜集群,对外界环境环境的适应力弱,遇到敌害等往往死亡率很高,因此生产上将蟹苗在小水体中精养,人为控制有些环境条件,用10-15天时间长到第一或第二期幼蟹;成活率达80%90%。苗种培育一般采用水泥池、网箱和土池等。以前两者为佳。  相似文献   

7.
<正> 据调查,不少养蟹户年初放养的蟹种,由于幼蟹品种不纯、放养密度过高、防病措施不力、养殖管理不善等原因,年终河蟹成活率低、规格偏小、品质较差、价值很低,结果严重影响河蟹养殖效益,甚至出现亏本现象。为了便于广大养蟹者提高养殖效益,现将培育大规格、优质蟹的高产高效技术措施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所谓快速养蟹就是利用早繁蟹苗,经大棚等增温条件下培育至V期以上幼蟹(俗称“豆蟹”),当年养成商品蟹的新养殖方式。目前各地快速养蟹面积不断扩大,这种养殖方式投资省、见效快、收益高,可避免一龄幼蟹(俗称“扣蟹”)性早熟、成活率低的矛盾。据笔者近几年的实践,欲使决速养蟹获得好的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适时合理放养  相似文献   

9.
所谓早育蟹种,就是利用4月份之前的大眼幼体培育成的幼蟹种。这种蟹种规格一般在200-2000只/千克之间,当年放养大部分蟹当年可长成商品蟹。其技术要点与传统的养蟹技术不完全相同,主要特点就是要采取强化饲养管理技术,并适当地早放、晚捕、晚上市。在具体操作上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正> 养殖早期Ⅴ期幼蟹,当年可达到上市规格,具有投资少、养殖周期短、效益高等优点。1997年我场发展养殖Ⅴ期幼蟹109亩,从年底捕捞结果看,平均幼蟹成活率20%,高的也不超过40%,影响养殖效益。笔者通过调查,认为养殖Ⅴ期幼蟹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选择幼蟹 可选择3月下旬培育的大眼幼体,经温室培育到Ⅴ期幼蟹,此时Ⅴ期幼蟹比常规培育提早1个多月,可提高成蟹上市规格。 二、放养规格要合理 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率和成蟹的上市规格。可根据不同养殖方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大规格幼蟹培育的高产经济效益,研究纳米管增氧在幼蟹培育中,提高饲料利用率,保持水质稳定,提高幼蟹规格和成活率高产量的经济效益,我们于2012年进行了同一条件下“微管增氧”技术和普通养殖技术对大规格幼蟹培育养殖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 近年来,人工养殖河蟹有了长足发展,其市场前景看好,但因幼蟹培育及饲养管理等技术缺乏,性早熟幼蟹(1龄蟹种)较为普遍,这些早熟幼蟹(俗称小绿蟹),体重均在20g左右,生命力和抗病力极弱,导致河蟹商品规格过小,品质低劣。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往往发生大批死亡,严重挫伤养蟹群众的积极性。生产实际表明,引起幼蟹早熟的主要原因不外乎种质因素、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三类。只要  相似文献   

13.
<正> 幼蟹培育指大眼幼体培育成Ⅲ期至Ⅴ期幼蟹的生产过程。生产中为了提高成蟹上市规格,采用温室培育早苗,以获得大规格幼蟹。早苗培育因时间早(大部分在3月初)、温度低、技术难度大,幼蟹成活率普遍较低,一般只有10%左右。我们通过几年生产实践,幼蟹培育应注意如下要点: 一、培育早苗,时间不宜过早。过早温度不易控制,运输困难。适宜在3月底4月初进苗。 二、尽量缩短运输时间。选择较近的育苗场进苗,以缩短运输时间。长距离运输,蟹苗体嫩,  相似文献   

14.
<正>2021-2022年,湖北省孝感市农业科学院开展了加州鲈的反季节苗种温棚保温培育试验,探索在湖北地区冬季通过水源热泵加热地下深井水、使水温保持在22-26℃,达到鱼苗培育的最佳温度,使加州鲈鱼鱼苗在当年3月份达到10cm(80尾/kg)以上规格,当年10月前达到商品规格。一、反季节温棚苗种培育产生的背景  相似文献   

15.
<正>河蟹养殖的基础和关键是苗种,苗种是决定养殖成败的首要条件。多年来高淳地区一直想方设法建立自己的河蟹养殖苗种供应基地,在蟹种培育上走自育自放的技术路线,实施小池型规模化培育蟹种的创新培育技术,即结合蟹苗到蟹种培育阶段个体小,活动范围小的生物学习性,实施小池培育蟹种技术,提高了育种密度和规格质量,亩产一般都在1.2万~1.5万只,放养成活率高,养殖户认可度高、质量好,大大提高了蟹种培  相似文献   

16.
<正>夏秋季节是高温季节,既是幼蟹生长期,也是诱发幼蟹发病的高峰期,是提高养殖规格幼蟹成活率的关键时期。结合几年来幼蟹培育的养殖经验,提醒水产养殖户夏秋季节幼蟹塘口的管理要点:  相似文献   

17.
正一、河蟹苗种本地培育的重大意义随着河蟹产业的发展,商品蟹的市场价格日趋理性化、整个产业已逐步走入正常轨道,养殖河蟹的利润空间已逐趋合理,河蟹产业是沿海的地理区位优势产业,在内地要想让我们的河蟹更具市场竞争力,必须从河蟹苗种本地培育入手,提高养殖成活率,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养出优质大规格商品蟹,才能使河蟹产业成为我们内地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为广大养殖  相似文献   

18.
正由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与洪湖市六合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河蟹早繁苗当年速成大规格商品蟹养殖技术"研发项目取得突破。有效解决了当年河蟹苗种养成商品蟹早熟化、个体小、效益低的技术难题。河蟹传统养殖周期通常是2年,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河蟹研发团队与洪湖市六合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经多年研究,通过采取温室早繁、温棚仔蟹与常温池塘蟹种分段培育和池塘养殖强化管理  相似文献   

19.
<正> 加强蟹种越冬管理,能提高蟹种成活率,增加河蟹养殖效益。 一、选择越冬池 蟹种越冬池要环境安静,背风向阳,保水性能好,池深1.5-2米;面积2-4亩。使用前每亩用生石灰100公斤清塘消毒。 二、挑选蟹种 越冬蟹种要体质健壮,规格均匀,肢体完整,无病无伤,无附着物。每亩放养蟹种75-100公斤。  相似文献   

20.
<正> 河蟹养殖主要包括蟹种投放、养殖管理、成蟹起捕等几个重要环节。近年来,由于养蟹业的高度发展,许多养殖户重管理、轻投放的现象比较普遍。笔者认为,要想取得养蟹高效益,蟹种投放关千万不能忽视。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养蟹也应从投放蟹种入手,在提高放养成活率和养成规格上做文章,使养成的商品蟹能够适应市场需求,产量和效益都能提高。具体来说,蟹种投放时,应把握以下技术要领,做到万失一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