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任何一种社会形式的形成和发展,都必然以产业发展为基础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产业经济行为和发展方式的文明。可见,产业生态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产业生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山区生态资源优势及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安徽省大别山区应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培育山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构建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生态工业为重点、生态服务业为支撑的特色生态产业体系,走出一条适合本地的产业成长和经济增长之路。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经济生态理论的视角,探讨了作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性的节能环保产业所具有的战略性意义,并分别从环保产业的企业个体层次、企业生态系统层次、产业生态层次以及区域经济生态系统层次分析了环保产业的走向.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环保产业的对策措施:加大环保科技创新力度、创新制度安排、培育环保服务业以及促进环保产业在产业链位置的上移.  相似文献   

4.
高科技创业的生态竞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进入21世纪,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正逐步取代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成为世界主要经济形态。高科技产业持续发展孕育了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形成与壮大。高科技创业企业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参与市场的竞争。本文试图在高科技创业企业生态系统意识的指引下,建立高科技创业企业生态竞争观,以此来探讨高科技创业企业的生态竞争。  相似文献   

5.
王蕾  何忠伟 《科技和产业》2022,22(11):82-88
核算生态系统价值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价值实现之间的关系。以北京生态沟域涵盖的7个山区和1个浅山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地资源分布情况构建生态系统价值核算体系,对2016—2020年生态沟域生态价值进行核算,从时空变化角度对生态沟域生态价值和生态资源储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北京生态沟域生态价值的实现过程,提出实现生态沟域生态价值的机制路径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生态与循环型小城镇建设及产业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妤 《开发研究》2005,(2):78-80
生态与循环型小城镇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依靠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和采用循环经济方法来建立城镇产业循环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以及生态保障体系,以具有生态高效的产业和景观适宜环境的小城镇。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自治区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高度涵盖了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的任务和行动方向.保护好草原是传承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构建稳定边疆的根本;健康的草原森林等天然生态系统是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的基本组分;发挥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权衡其生产、生态和文化价值、是生态富民,振兴牧区经济的重要途径;加强污染防治、推进绿色产业发展是振兴牧区社会的需要.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脱贫攻坚、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的基础,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是依靠制度和法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途径.  相似文献   

8.
秦岭北麓在秦岭生态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结合本地区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的特点,以西安市域为例,分析秦岭北麓地带生态产业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与休闲农业,建立若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生态工业,建立产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和产品管理评价体系,通过实行清洁生产增加生态经济效率;发展生态旅游业,把秦岭北麓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宗教寺庙、神话传说等与旅游相结合共同开发。  相似文献   

9.
在产业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三方面系统分析了山东半岛休闲体育产业的产业生态系统,从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和主客观因素三方面指出季节性周期对山东半岛休闲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基于此,提出山东半岛休闲体育产业优化产业生态、克服季节性周期障碍的季间优化策略:加强政府季间产业的宏观调控,优化产业生命周期;促进休闲资源整合,遏制同质化,实现跨区域合作;提升文化附加值,促进休闲体育产业生态发展;体育竞赛表演、民俗文化活动的反季节开展;建设休闲体育绿色交通通道,优化交通网络线路。  相似文献   

10.
正一、生态文明与鄱阳湖城市群生态文明关注人与人关系,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生态城市群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环境优美、服务功能较强的城镇体系。生态城市群成为鄱阳湖经济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它有利于鄱阳湖经济区生态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打造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增长极;有利于促进国家生态安全及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问题,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公有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使其在资源配置上"失效"。因此,政府作为生态环境的主体,明确其生态责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生态观之浅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学渊  李忠健 《特区经济》2007,216(1):125-126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市场经济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结成了不可分割的生态链。这一生态链向外延伸,还把经济、自然、社会三大系统融为一体。因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网络。正确认识市场经济这一属性,并按生态学基本规律的要求,实施调控与管理,是形成稳定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实现市场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国务院对天津城市新的定位,如何加快天津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为天津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能否发挥天津滨海新区示范先行作用,破解这一难题,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本文试图以中新生态城建设为契机,分析如何通过充分发挥中新生态城的先行导向作用,来推动天津生态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包含丰富的观点,提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条件,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此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中还初步具体地提出了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雏形概念.在今天我国大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将为我们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城市化与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聂碧芳 《特区经济》2005,(5):124-125
一、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而产生的一种现象,是指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的人口逐步由农业人口占多数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由居住在农村占多数转变为居住在城镇占多数;该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城市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是一个国家经济形态的重大变化,也是一个国家社会结构的根本变革。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  相似文献   

16.
生态移民,就是为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的移民,也指因自然环境恶劣,不具备就地扶贫的条件而将当地人民整体迁出的移民. 联合国1982大会宣言指出:"因人类活动而退化的地区应予恢复,用于能配合其自然潜力并符合受损害居民福利的用途".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里约热内卢宣言也指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使所有人都享有较高的生活素质,各国应减少和消除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并推行适当的人口政策". 中国从2000年起实施生态移民,仅西部地区约有700万农民已完成了移民,近年来,生态移民的规模和速度在持续加大、加快.  相似文献   

17.
通过收集近几年国内农户生态行为的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行为的影响因素方面。行为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农户收入、农户特征、政府的政策与制度三个因素。如何加强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今后学术界研究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宏观环境中,以高校聚集区为主体,形成了三个“创新生态圈”,政府机关(包括国家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成为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外圈,前者通过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和政府行为对以高校为主体的创新生态链产出形成了Push的推动力,而创新企业因市场竞争激烈,  相似文献   

19.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冰 《特区经济》2005,(8):114-115
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工业园区中经营主体所采取的环境保护行为,都会产生较好的外部经济性,提高生态社会效益,但同时也会产生个别经济利益的某些损害,出现环境市场失灵或失效的矛盾,再加上社会观念、技术、法规等方面的缺失,结果常常使经营主体难以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  相似文献   

20.
构建我国生态税收体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晞 《亚太经济》2004,(4):77-78
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已是形势所趋。我们应顺应国际社会税收生态学变化的趋势,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构建我国的生态税收体系.及时采取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