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的许多老问题还没有解决,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新老问题纠合在一起便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以2007年2月13日美国汇丰控股为次级房贷业务增加l 8亿美元坏账准备为标志的全球金融危机,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在对待经济复苏这个问题上,我国政府十分审慎.2009年1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时说,我们现在还面临许多问题,主要是:第一,国际环境还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一些国家的经济虽然开始恢复,但还可能出现反复;第二,虽然我们的经济开始好转,但是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运行,许多还是靠政策的支持,缺乏内在的动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3.
<正> 近年来,中俄两国贸易涉及面逐渐扩大,贸易额迅速而稳固上升,2005年超过290亿美元,双方正在向两国领导人提出的到2010年达到年贸易额600亿至800亿美元的目标努力。从中俄双方的经济合作潜力来讲,要达到这一目标是没有问题的。但从实际运作来看,双方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贸易结构问题。中俄贸易商品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20余年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就与问题,一并结到了新的世纪;而1999年的农村经济大帐总体上显得平淡无奇,这也算是给全国经济的"平稳过渡"作出了贡献。尽管许多农村经济与社会的深层矛盾逐步走向表面化,但总体上还应该是属于"通过经济发展可以解决的前进中的问题"。不过,比这些问题本身更为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认识偏差——总是把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市场解决的问题混为一谈。我们想区别这两类问题,并着重分析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美国没有坠入"财政悬崖",欧元区没有解体,中国没有"硬着陆"……许多我们曾经预测的风险并未成为现实2013年,全球经济终于步入了复苏的轨道。早在今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2013年全球经济复苏的图景:随着抑制全球经济活动的因素逐渐消退,全球经济增长将加快。IMF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平均  相似文献   

6.
观点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中国经济尚未实现软着陆经济学家吴敬琏日前指出,尽管2004年是"小惊无险,富有成效",但还不能够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软着陆,因为经济过热的深层原因,诸如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效率、无效的经济增长方式等问题依然存在。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经济工作的部属上,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对2005年的经济发展前景有了基本的把握,但选择执行偏紧缩的财政政策,正说明了中国经济过热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也没有完全实现软着陆。  相似文献   

7.
破解农地制度改革的几个疑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如果说1978年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改革农村经济会崩溃,改革又面临着诸多风险,那么目前的农村土地制度同样面临着20多年前类似的"两难选择":不改革,农村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改革又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潜藏着诸多风险。当前土地制度要解决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是否给予农民长期(或者永久)的土地使用权;二是是否让农民拥有完整的  相似文献   

8.
鼓励女性参与经济建设,是日本新增长战略的核心支柱之一。没有"女性经济学"就没有"安倍经济学",这已成为安倍政权的政策共识。少子高龄化、女性就业环境、企业雇佣制度和经济结构转型等,是安倍推行"女性经济学"的政策基础和社会基础。女性劳动力"量"的增加和女性人才"质"的提高,是其根本目标。解决儿童入托、扩大社会支援、增加女性管理层比重,是其主要的措施。"女性经济学"对"安倍经济学"相关政策的顺利实施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对于短期日本经济的复兴和增长,效果相对有限;对于长期的日本振兴以及日本发展模式的转型,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这种结果,是由女性在日本社会文化和经济文化中的位置和角色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货币)收得太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的发展造成困难,地方政府的债务也会增加,另外许多在建和续建的项目没有资金继续投入,成为半拉子工程,发挥不了效益。"国际经济形势现在悲观论调比较多,确实,2011年世界经济的表现也已经比预测的差,最初预测增长4.8%,最近调整到4%。从美国来看,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之下,还没有完全缓过来,美国失业率还是高企的,美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和国家债务还比较高。  相似文献   

10.
<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投入则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然而,我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还不相适应,已成为政界、科技界和社会各界人士所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如何从思想上和实践上进一步解决好科技投入这一重大问题,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实施科教兴国战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年来,"绿色"产品的概念日益受到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重视。譬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W·科丁顿以自己的名义成立了一家环保产品经营部,直接参与"绿色"产品的开发,最近又在纽约出版了一本题为《环保销售——保障"绿色"消费的有效方法》的专著,从营销学的角度阐发了"绿色"产品的定位和销售问题。与此相对照,在我国"绿色"产品还没有成为经济理论界的热门话题,更谈不上全面的、有  相似文献   

12.
问:程教授,为什么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推行了十几年,许多国有企业的效率和亏损问题仍没有解决?  相似文献   

13.
周娟 《广西经济》2013,(10):47-48
中国2800多个县级区划中,许多都还没有摆脱农业经济为主的特征,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短期内并不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条件。传统产业构成了许多地域经济的基础,这类产业中单个企业规模并不大,但它们总体解决了我国大部分人口的就业。所以,传统产业转型,对我国可持续增长重要性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下。  相似文献   

14.
陆耀新 《特区经济》2009,(5):297-298
十六大报告指出,现在我国在总体上达到的小康是不平衡的。所谓不平衡是指不同地区、不同群体进入小康的人口分布及小康实现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这个小康是全面共享的小康。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区域、城乡和各阶层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现在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西部经济发展的落后,还尚未完全实现小康,如果没有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没有全民共享的小康。因此,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日本对外经济合作战略构想经历了由自由贸易协定演变为经济伙伴协定的过程。"东亚共同体"和"经济伙伴协定"是日本21世纪初期对外经济合作战略的核心目标与手段,在该战略的实施中,经济伙伴协定与自由贸易协定日趋合流,已经没有日本认为的那种实质性的差别。因此,中国没有必要对日本在东亚经济合作中的经济伙伴协定政策产生恐惧心理,也不要一概否定和反对,而要客观对待,吸纳其有利因素,制约其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任悦 《新财经》2007,(11):34-34
既然是用经济手段去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恐怕不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这样的无妄之灾或许还会发生9月下旬去了趟银川,见到了张贤亮和他的西部影视城。从十年浩劫走出的中国,文化已成荒漠。在这片荒漠中,随着"文革"思想禁锢的解除,迅速出现了许多文化绿洲。许许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发展从沿海起航、在港口登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临港重化工业,对于港口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支撑和导向作用。港口是烟台临港产业的"灵魂",重化工业是烟台临港产业的"躯体"。近年来,烟台发挥港口的枢纽作用,着力培育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现代化工、新型冶金和核电四个潜力产业,使之成为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发展临港重化工业,从而推动城市经济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总量连续数年稳居全国第六位,但是发展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要素资源还远远没有利用起来,区位优势还远远没有彰显开来。如何使河北省实现更好更快更高质量的发展,本文认为根本在于确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正确的导向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本文在综合分析了河北省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新阶段新的发展战略,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部地区自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来,在经济规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合作协调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环境保护压力比较大、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城市化水平低、县域经济也还比较弱小。为此,只有加强中部地区的彼此合作,增强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升级、壮大县域经济、加强环境保护、扩大对外开放,才能促进中部地区更加和谐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赖智慧 《新财经》2013,(2):40-41
新型城镇化不但有利于解决二元经济矛盾,还有助于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同时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对于时下备受关注的新型城镇化,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有人持悲观看法,认为农村已经空心化,城镇化率已经很高,因此城镇化没有多少空间,对经济拉动作用也很小;有人却非常乐观地认为,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很低,空间很大,地方很快将兴起基建热潮,推动经济长期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