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朱建华 《经济前沿》2001,(11):15-17
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的变化.   1979年我国的改革始发于农村,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和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革.农村改革以市场为取向,一是突破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体制,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和收益分配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二是突破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绝大部分农产品开放价格,供求关系实行市场调节;三是突破了单一的农产品结构,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在我国农村,一种新型的经营机制应运而生,这就是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一、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开始推行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为农村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后来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一是农业的分散经营与市场经济的矛盾;二是农业社会效益高与农民收益低的矛盾;三是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矛盾。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矛盾,在深化农村改革的过程中,各地政府和当地农民进行了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就此应运而生并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3.
陈光焱  谢浩 《现代财经》2001,21(10):17-19
中国加入WTO,需对农业政策作出调整,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应参照外国税制,改革农业税,取消农民的不合理负担;应消除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歧视,增加“绿箱支持”,实行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应改革户制度,创造城乡公平竞争的环境,优化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4.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产品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就业结构调整”四者之间存在“依次推进”的关系。“农产品结构调整”是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就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推动“农产品结构调整”的主体应是“技术—信息型农业大户”和“技术—信息型龙头企业”及所带动的广大农民。政府适时进行的“农业生产区域布局结构的调整”只可起引导作用。政府更应该做好的工作是大力推进农业科研体制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改革 ,迅速孵化出一批“技术—信息型农业大户”和“技术—信息型龙头企业”。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锡文 《生产力研究》2005,(10):115-1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调整阶段:一是农业、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从总体上看,长期存在的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供给数量不足的矛盾得以缓解,但品种、质量的矛盾上升,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农民在生产上面临着一系列需要适应的新情况;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这既为农业、农村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但在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又使农业面临着许多新的压力;三是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明显加快,这既为解决“三农”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又使农业、农村和农民面临着生产要素流失和转移就业困难等新的挑战;四是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既为我国农产品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提供了新的机会,也使我国农业面临着来自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更直接、更沉重的压力。  相似文献   

6.
张真 《经济问题》2005,(2):55-57
围绕“三农”问题理论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在吸收对“三农”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认为“三农”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解决“三农”问题,既要通盘考虑,更要重点突破。具体是:突破农村问题的重点是推进农村市场化改革;突破农业问题的重点是走以农业产业化为实现形式的工业化道路;突破农民问题的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樟树市按照“重市场、抓流通、促调整、增效益”的工作思路把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调优农业结构作为拓展规模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农村经济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1999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4.25万元,增长1.5%;农产品销售总额10.58亿元,增长8%;农产品商品率达72.13%,提高3.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76元,增长2.2%。主要抓了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农业是最先步入市场经济的,但要真正实现市场化农业还必须把更新观念、确立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作为第一要著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商品率大幅度提高,供求矛盾已有所缓解。可以说,农业是最先步入市场经济发展行列的,也是在我国济体制改革中最早收到明显成效的,无论是农村大包干的实行,还是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无论是  相似文献   

9.
农业和农村问题,其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既是农业生产和农业投入的主体,又是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目前,正视农民的困境、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的主要工作任务。农业和农民的困境农业作为弱质产业,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掩盖着,现在我国逐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的比较利益低下的问题日益突出显示出来,农业生产徘徊不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利益低下,城乡收入差距再度拉大,农业和农民困境重重。1.农产品供给不稳定性与需求的均衡性,农民蒙受巨大损失。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多少,是由人口多少和…  相似文献   

10.
武金琢 《经济论坛》1999,(11):41-41
随着农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运作环节紧密连接,正在朝着经营一体化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原来按照计划经济体制设置的与农业相关的政府机构,已不适应市场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管理机构的改革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一、市场农业要求实行农业经营一体化。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等运作环节,是由不同的经济主体来完成。其中,农产品的生产由农民来实现;农产品加工由加工企业来实现,而且多数加工企业设在城市;农产品的流通由国合商贸部门的销售企业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施希安 《经济师》2009,(3):255-255
传统农业的低效益同农业结构不合理有很大关系。因此,在调整结构时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农产品以销定产;走特色农业之路,走品牌、效益农业之路;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市场容量和产品附加值;改变农民消费理念,为创新农产品市场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罗雷 《财经科学》2000,(6):103-10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生产关系的一项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进入八十年代后期农业发展停滞不前,尤其是当今建立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诸多的矛盾和问题,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状况和农民状况始终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即这一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将严重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改革,成功地运用了家庭联产承包制这强有力的政策杠杆,撬动了在“一大二公”体制下沉睡的农民,使长期蕴藏在广大农民中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很快进发出来,从而获得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但是,随着农民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改革的深层推进,单一的联产承包制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作用趋于弱化,从而使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农村经济又一次处于徘徊不前的被动局面。如何走出徘徊,并使农村经济和农业再上新台阶?关键的问题仍然是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本文试用现代经济学中的激励理论和方法,对调动农民积极性问题作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4.
委玉奇  韦吉飞  郝丽霞 《经济论坛》2006,(4):118-120,129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农业在WTO框架下的各项保护政策的逐步放开,农村农业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农业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产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等将成为我国新世纪头几十年面临的头等问题,制约这些问题解决的主要症结在于“政府、科技、市场、企业、农民”五大要素相互脱节。农业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农产品成本高,竞争力弱,原因在于农业科技含量低。农民收入低,城乡差距扩大,农村缺信息,缺乏有效的组织,其根本就是缺乏人才。农村人力资本的匮乏严重阻碍农业科技的推广。  相似文献   

15.
当代我国农业型地区基层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传统农业型地区发展落后的现状,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等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而这客观上要求对基层政府行政体制进行改革。根据传统农业型地区基层行政体制的不足,以农民的切身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提出了在农业型地区基层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中应实行“强市、简县、精乡”的战略构想,以实现提高农业型地区基层组织行政效率和效果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三农”问题即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历来是我党十分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一直强调“三农”问题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并从现实国情出发,科学分析我国农村的现状,深刻阐述农村改革的伟大意义和农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农村改革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并提出了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的思想等。江泽民同志以邓小…  相似文献   

17.
朱健国 《新经济》2002,(2):78-79
坐在舒适的书斋时,我常常佩服一些“大红头文件”和学者,他们关于农民、农村、农业“三农”问题要害的论述真深刻,然而一旦到农村实地考察一番,才知“如果欲支农,功夫在农外”-目前中国三农问题火烧眉毛的要害,并不在什么“资源紧约束,城乡结构二元对立”,也不在以减负实行新的“均田免赋”,有人说,中国农民现在有八苦:“供养大量公权人士,是农民的第三苦;缺乏社会保障,是中国农民的第四苦;观念落后,是中国农民的第五苦;资源缺乏,是中国农民的第六苦,创业难挣钱难是中国农的第七苦;经常受凌辱,是中国农民的第八苦,”但我在农村实际感受后发现。没有表达权,是中国农民最大最根本的苦,也是三农问题的关键要害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农业产业化□吴天锡农业的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充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优势,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进而实现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制。自从我国在80年代初期推行农村改革以来...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十多年来的改革,实际上是市场取向的。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第二步改革,国家取消了统派购制度。这两步改革,一方面使农民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一方面是将农业推向  相似文献   

20.
2000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政府要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两年多来,全国各地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农民确实也尝到了调整的甜头。从实践来看,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不可小视。特别是在现行体制下,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和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积极做好对农民的引导和服务工作,同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做好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的关键所在。一、改革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二十多年的改革,使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