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资金管理应如何列入企业新一轮承包,已成为当前金融界和企业界的热门话题。笔者对此也谈点浅见。一、要制定列入承包的资金管理指标(一)归还固定资产贷款指标。还贷指标应与实现利润、上缴利润一样,作为企业承包的基数之一。企业归还固定资产贷款可继续实行税前利润还贷。对少数试行“税利分流、税后承包”的县市,也要从实际出发,实行“老贷老办法,新贷新办法”,即新一轮承包前的固定资产贷款仍实行税前还贷,承包后的固定资产贷款实行税后还贷。  相似文献   

2.
<正> “税前还贷”是指用基本建设或技术改造项目投产后的新增利润,在征收所得税前归还银行贷款本息的一种制度。“税后还贷”是相对于“税前还贷”而言的,即企业在缴纳所得税后,再归还银行基建贷款或技改贷款本息。本文拟对“税前还贷”和“税后还贷”作一比较性的探讨,并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正> 多年来我国在技术进步的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上进行了不断调整,这些改革措施对增强国民经济后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致使国民经济许多产业的发展长期处于落后,没有竞争力的状态。表现的主要问题:一是科技支撑力不够,新产品开发研究滞后,科研与生产脱节;二是企业自我改造能力低,一方面技改资金缺乏,另一方面企业折旧率低,同时税后留利中能用于技改的资金量也不多,影响企业技改的信心;三是企业短期化的经济行为相当严重,大部分承包者不关心技术进步;四是技术进步管理体制落后,表现政府直接管理过多,权限过大,仅企业一个项目的提出到付诸实施,在政府部门中就要“过滤”好几个月;五是企业上缴财政利润基数的不可侵犯性,使许多企业无法进行技改;六是企业技改项目越来越难以用全部新增效益还贷,使得企业不敢搞技改;七是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单一,约束技术改造的进行;八是银行资金到位难,技改贷款利息高,期限短,也影响了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正>最近,工业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包经营,给企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在承包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情况,不能不引起银行的注意.一、财政的“包死基数,确保上缴”,对企业税前还贷造成威胁,也使企业负担过重.企业实行承包经营后,按省政府关于大中型企业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意见的通知中  相似文献   

5.
<正> 目前,各地经过清理整顿帐户,多头开户现象得了控制,银行的监督管理职能有所加强。但金融管理体制尚不健全,银行帐户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涉及债务清偿问题难处理。清理帐户时虽然按贷款金额大小确定了基本帐户的开户行,未开立基本帐户的贷款行允许开设一般帐户,所欠贷款由企业与贷款行签订还贷协议,限期归还,但未开立基本帐户的贷款行无法监督企业资金营运状况,基本帐户开户行当企业回笼资金时优先收回本行的贷款,未能按比例归还他行贷款,甚至阻止企业还贷的资金结算,企业  相似文献   

6.
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后,为体现政策的连续性,中央财政在1994至1995两年内返还地方财政一定数额的技改还贷资金,专项用于解决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改贷款,以减轻企业负担。1996年起,财政部取消了这一政策。鉴于广州市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债务负担较重,...  相似文献   

7.
<正> 税利分流作为改革国家和企业利润分配关系的最佳方案已经初步显示了其优越性。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想就税后还贷问题谈点看法。改税前还贷为税后还贷是实行税利分流的基本内容。在实行过程中造成的问题在于企业还贷能力减弱,还贷年限延长,企业还贷包袱越背越重,老贷款包袱重的企业,税前难还清,税后更难还;由于企业归还贷款的多少取决于企业实施综合经济效益税后承包利润的完成情况,加之取消所得税前还贷提留“两金”的做法,极大削弱了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影响了企业技术进步;税后还贷还增加了亏损和微利企业贷款改造扭亏增盈的难度。根据当前情况,我国企业经济效益下降情况尚未走出低谷,顺利和迅速地实现扭亏增盈是亏损和微利企业提高效益的重要动力,只有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之必要的技术改造才能实现。对亏损和微利企业实行税后还贷,无疑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增加扭亏增盈的难度。  相似文献   

8.
在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实行“两保一挂”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急待解决。企业贷款不能按时归还,则是其中之一。其原因:“两保一挂”承包经营责任制规定了工资总额与完成上交利税挂钩,对于归还银行贷款没有制订出相应的措施加以保证。一是在确定“两保一挂”承包指标时,对企业的实际负债考虑不周,盲目加码,承包基数过高,造成企业在承包期内“积重难返”。有些企业为了保证完成上缴利税,获得企业自  相似文献   

9.
<正> 对于即将进一步推广试行的国营企业“税利分流”的改革,将对技改信贷工作带来什么影响以及需要采取的相应改革措施,进行研究和探索,是很有必要的。“税利分流”是在充分肯定并保留“利改税”的合理内核——征收国营企业所得税的前提下进行的,全面具备了“利改税”的优点。在税利分流的体制下,国家课征企业所得税之后,还视企业实际情况,确定上交承包利润的基数。企业税后利润超基数越多,企业实得也越多,这样就保留了承包制的优点,企业利  相似文献   

10.
<正>一、形成风险贷款的原因 (一)企业自有流动资金严重不足,流动资金需要主要靠银行提供,变为银行信贷资产风险。 (二)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存在明亏潜亏,占用银行贷款。 (三)银行信贷的自主权往往受到行政干预。奉命贷款的效益多不理想,形成呆滞贷款。 (四)党政办企业,办了又撤;农村实行承包生产责任制后,集体农业解体,原有贷款债务没有落实,造成大量资金沉淀。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年来,人民银行就存贷款利率水平作了多次调整,对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起了重要作用。1990年6月21日起,技改贷款,由按期限挡次利率,调整为不分贷款期限挡次,以同一利率按委结息,并实行挂息计复利政策。执行以来,利弊并存,笔者都就此略叙一二。一、技改贷款利率调整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一〉技改贷款投入量增加,应收利息大幅度下降,银行自身效益降低,国家通过利率传导机制,间接宏观调控手段,让利鼓励企业进行技改,通过技改体现国家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全面推广,我区承包经营审计已在全区12个县市全面展开。为了搞好承包经营审计,促进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我们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承包前审计,确定合理的承包基数。实行承包经营,首要问题是如何确定合理的承包基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承包基数的确定,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上年的实绩作为基数,一种是以前三年的平均水  相似文献   

13.
为继续搞好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笔者结合工作的实践,根据完善承包制的要求,认为在完善企业承包工作中应认真解决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 一、合理确定承包基数,理顺利益分配关系。 承包基数是承包制的核心,确定得合理与否关系到国家、企业、职工三方面的经济利益。因此,实行承包必须首先认真解决好承包基  相似文献   

14.
我县从去年九月份开始,试行“存贷挂钩,核定差额,包干使用”的农业贷款管理办法。具体的讲,就是取消原来上级分配给我县的固定农贷指标,改为定存款基数(按过去三年农村集体存款和社员储蓄最低月份的平均数),定贷款基数(按过去三年集体贷款和社员贷款最高数,参照不低于原来核定固定指标可用数),核定这两个基数之间的差额(存款大于贷款的为差出,贷款大于存款的为差入),在保证不突破差出或差入包干指标的前提下,多组织存款,多收回贷款,可以多发放贷款。这个办法我们  相似文献   

15.
<正>一、建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矛盾 1989年,建设银行为了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的资金供应,实行了重点建设贷款专项资金制度,从各级行当年新增存款和回收贷款中按比例集中上交重点建设资金,由总行按照重点建设贷款项目计划供应给有关经办行。这实质上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体制。上级行核定的上交资金计划,是以一般存款新增计划的37%和当年基建贷款与限上技改贷款的回收计划来确定的;而向上级行借用资金计划,则按照总行确定的年度大、中型基建贷款和限上技改贷款计划来确定。由于基建贷款项目和限上技改贷款项目是由国家安排的,分布在少数经办行,而全国大多数基层行每年要上交重点建设资金却没有建贷和限上技改贷款项目,导致存、借差行向两极分化,点面矛盾日益尖锐。至1990年底,建行全国二千多个县级支行,多数为存差上交行,其中许多行存贷比例严重失调,有一半左右的县级行贷款占存款的比重只有三分  相似文献   

16.
现行再贷款机制运行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自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利用再贷款实施宏观调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表现在贷款种类有了增加,由基数贷款和计划内贷款发展到年度性、季节性、日拆性贷款;贷款用途扩大,由解决专业银行临时性资金周转困难扩大到贯彻经济倾斜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管理上不断完善,由期限管理改为限额管理;在贷款权限上逐步延伸,由总行、一级分行逐步下放到二级分行和县(市)支行。这一系列变化,有力地发挥了中央银行调节金融的杠杆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前,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工业企业,对于承包上交国家利润采取的基本做法有上交利润递增包干和上交利润基数包干、超收分成等形式。在这些做法中,一个对履约双方敏感度都很高,事关承包能否顺利开展与成败的核心问题,便是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承包上交基数与递增比例或分成比例”。这个问题直接决定着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并  相似文献   

18.
<正> 今年,国家继续实行控制信贷总量的方针,安排技改信贷增量有限,企业技改资金需求旺盛和资金供不应求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因此,致力于盘活技改信贷存量,是解决技改资金来源的主要途径,本文拟就探索技改贷款贷收挂钩办法,以收定贷,以贷促收,促进投资结构调整谈一些意见。一、盘活技改信贷资金存量存在的问题1.缺乏调动基层行盘活存量的积极性。目前技改信贷资金和规模集中在上级行统一管理,基层行无资金和规模管理权。新上项目所需贷款资金依赖于上级行,而收回的资金规模缴由上级行统一调配。因此,基层行对收回到、逾期技改贷款无积极性,技改资金贷出后难以按期归位,技改资金存量膨胀,逾期贷款猛增。  相似文献   

19.
目前,部分企业拖欠银行贷款长期不还的情况非常严重,那么,银行怎样才能积极主动地和企业联合,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从而达到收回贷款的目的呢,这里,巢湖地区建行交了一份满意答卷。 安徽维尼纶厂水泥分厂是巢湖地区建行投资930万元技改贷款兴建起来的,主要生产525#普通水泥,84年10月正式投料生产,后因该厂转窑设计不合理,于87年又增加技改贷款150万元进行改造完善,建行前后共投入1080万元技改贷款。但该厂自投产以来,经济效益一直很差,造成了技改贷款全部逾期,成为我省技改贷款逾期金额大、时间长、回收难的特困户。其原因主要是:1,投资没有享受到应有的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20.
税前还贷是指国营企业按照国家规定,允许在计纳所得税前用一部分昨润归还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贷款,它是两步“利改税”的产物,这项政策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放,在实践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几年来理论界对此众说纷芸,现已基本形成了统一的认识:必须尽快把税前还贷改为税后还贷。笔者认为应针对我国国营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对税前还贷作客观历史的评价,找出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否则片面地孤立地就事论事,难免顾此失破。为此笔者试图通过税前还贷政策形成的原因衣现状的分析,就税前还贷的功与过,把税前还贷改为税后还贷必须采取的有关配套政策等问题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