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直接关系到金融企业未来消化不良资产的能力.农村信用社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由于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加之受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历史欠账较多.为此,农村信用应充分认识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的现实意义,以中央银行票据支持为契机,采取"分类实施、区别对待、期限达标"方法,逐步提高农村信用社整体拨备水平.  相似文献   

2.
财政部于2003年9月发布的《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在“存货跌价准备”科目下增设“合同预计损失准备”明细科目来核算工程施工合同预计总成本超过合同预计总收入的损失。如果合同预计总成本超过合同预计总收入,那么应将预计损失立即确认为当期费用,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科目。工程完工确认合同收入、费用时,应转销合同预计损失准备,借记“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科目。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有值得商榷之处。一、合同预计损失准备与其他各项减值准备的比较《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企业按照要求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其计提的基数都是各资产类科目的期末账面余额;其计提的依据是以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可收回金额、可变现净值、市价等相关指标比较而得出的资产减值额;其结果是使企业会计报表所反映的资产数额更接近真实情况,会计信息更加可靠。而企业的工程施工合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模式与计提方法,以及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时的账务处理,并对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编制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4.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本文以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2005年度和2006年度资产减值计提和转回情况,发现不可转回性资产减值准备在总计提额中所占比重极低,上市公司主要利用可转回性资产进行利润操纵。因此,“禁止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规定并不能有效控制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  相似文献   

5.
《西部金融》2005,(6):5-15
本报告总结了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历史沿革,分析了五家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情况,并对辖区相关机构进行了调研,发现(1)五家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有明确的计提范围,但行际之间计提范围有差异;(2)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比例符合监管当局的原则性要求,但各行提取比例有差异;(3)计提损失准备时各行对抵押物金额扣除不同;(4)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呈逐年上升(除深发展)趋势,抗风险能力趋于增强;(5)部分机构逻辑上存在利用贷款损失准备操纵利润的可能;(6)仅仅从贷款损失准备比例看,大多未体现周期特征,在经济周期高点可能相对少计提;(7)调查中发现五级分类目前还存在问题,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基础不牢靠.在此基础上,结合调研掌握的具体情况,本报告认为(1)银行监管、财政、税务等部门应加强协调,进一步规范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2)进一步完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夯实损失准备计提的基础;(3)结合我国目前信用环境,需要研究五级分类、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这两个环节抵押品、有效担保的处理原则,避免重复考虑、高估价值,使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更加审慎;(4)五级分类、特种准备、一般准备、专项准备以及分红政策等方面要充分考虑经济周期或者行业周期波动的影响,以使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更为前瞻、审慎,确保提足损失准备,及时弥补损失,增强资本基础,提高抗风险能力;(5)区别对待,分类监管;(6)重视贷款损失准备、资本充足率监管在货币政策传导方面的作用及其产生的宏观效应.  相似文献   

6.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制度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会计制度》借鉴国际会计的最新惯例,针对目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仅就“谨慎性原则”而言,一方面考虑企业面临的商业环境、增强企业在会计核算中的专业判断,要求全口径的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另一方面强调不许计提秘密准备。这样,企业就能根据具体情况提供更加客观、可靠的会计信息。笔者现就“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十八点体现作以下表述:1.扩大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在原来计提存货、应收账款、长期投资、短期投资四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上,增加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三项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要求,并具体列示了这三类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参考性条件,从而真正体现出资产必须具有能够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属性,借此提供更加稳健的会计信息。2.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而非当期损益。在对债务人的会计处理上,《企业会计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债务重组产生的差额收益计入资本公积,而不列作当期损益。对于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若发生债务重组损失,则确认为当期损失。在对...  相似文献   

7.
亏损企业和扭亏企业有可能利用计提或转回减值准备对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由于减值准备的存在,部分亏损企业利用计提大额减值准备对企业进行“大清洗”,为以后年度扭亏进行适度的准备;扭亏企业则可能利用减值准备的转回调增利润,实现盈利。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将对企业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但资产减值的会计判断仍可能成为今后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建议进一步明确可转回减值损失规定,加强对2006年年报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8.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为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为了使资产能真实地反映企业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资产减值:住备,以便将历史成本调整为公允价值,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几乎涵盖了除货币资金以外的所有资产,本文拟探讨资产减值准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因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所以  相似文献   

10.
《企业会计制度》关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在具体核算上存在一点问题.解决的方法一是引入帐面净值概念;二是删除"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说明的最后部分.  相似文献   

11.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部分。新资产减值准则对资产减值迹象的确认条件、可收回金额的估计方法、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等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新资产减值准则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如不能杜绝企业操纵利润、资产减值损失的计量存在技术难度和资产组确认随意性较强等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应从企业内外部两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也使许多国家进一步认识到高估资产问题的严重性,制定有关“资产质量会计信息”的会计准则势在必行。1998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 SC)颁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为了使资产的相关会计信息能真实地反映企业获得经济利益的能力,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在每个会计年度末或中期末,对每项资产都要进行重新估价,以便将历史成本调整为公允价值,资产减值准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一、“资产减值准备”的困惑决策有用论认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可以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执行资产减值制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1.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导致会计风险增加。有些企业认为是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关系不大,也有企业惧怕会计工作复杂化,从而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如果发生严重的资产贬值仍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则会导致企业税负加重,会计风险增加,既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也不能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2.象征性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有些企业为了应付检查或追随潮流,就象征性地计提资产减值准...  相似文献   

13.
利润操纵是企业盈余管理的一种极端表现,是滥用盈余管理手段的结果。目前,许多保险公司(简称“公司”,下同)存在着不良的利润操纵行为,其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不恰当的比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1)坏账准备。由于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和计提比例由公司自定,因而具有较强的机动性。此外,新制度规定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款项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但并未明确规定公司内部应收款项是否应计提坏账准备。而内部应收账款是否计提准备对公司损益的影响很大。(2)贷款损失准备。对于贷款损失准备的提取采用五级分类法,即将贷款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大致比例为:正常贷款不提或提取比例低于1%;关注贷款为2%;次级贷款为20%;可疑贷款为50%;损失贷款为100%。而各类贷款的质量又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对贷款质量的分类更多地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从而削弱了各公司贷款质量的可比性。(3)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对于短期投资,在运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时,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的方法计提跌价准备。如果某项短期投资占整个短期投资的比重较大(如10%及10%以上),应按单项投资的方法计提短期投...  相似文献   

14.
一、会计报表编报期的表述不符合习惯今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会计制度”)将月份和半年度报告均称为中期报告。会计报表的编报期分为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笔者认为,月报、中期报告和年报的表述与时期划分一致,才更直观且易于接受。按习惯中期指会计期间的正中间,将一年一分为二即上半年和下半年,上半年结束就是一年的正中间。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应交增值税明细表都是月份报表,将1~11月份的报表统称为中期报告不符合我们长期形成的习惯。二、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通过资产负债表附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单独反映有利有弊新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对可能发生损失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并明确提出企业必须计提八项准备。除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中直接列示外,其余七项减值准备都作为相关项目的抵减因素被扣除后,在资产负债表中直接列示各相关项目的净额,即这七项减值准备及其相应项目的原始成本在资产负债表中均不反映,而集中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一张表中反映。这样便于详细了解企业本年度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数、转回数及年末余额,同时可以减少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的行次。但是这样处理有以下三点不利:1.资产负债表上资产按扣除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反映...  相似文献   

15.
资产减值在新会计准则中是一个亮点,它体现了国际会计准则的精神,在框架结构上与之也基本一样,与原准则的资产减值内容相比则存在较大的不同.本文对资产减值准备进行了理论分析,阐明了新会计准则中减值准备的主要变化,以及资产减值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提出做好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决策有用观强调,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相关信息,认为资产计量应考虑现行价值等计量属性,历史成本计量的相关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环境的变化等而降低,因而在决策有用观下便引入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这一会计处理方法。可以说,决策有用观是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起点。基于这一分析,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有其客观必要性。但笔者认为,我国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仍然有着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本文试作一探讨。一、我国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存在的问题1.确认与计量上的可操作性较差。我国资产减值准备的具体计提标准是资产的流动性。长期资产按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计提,短期资产中的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则分别采用了估计坏账率法、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和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这些方法都要求会计实务工作者较多地运用专业判断,因此主观性较强,在计提时存在以下缺点:(1)应收账款。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经营特点选择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并且计提比例由企业自己决定。会计制度的这种规定使得企业可选择余地增大。不同的企业采用不同的计提方法可能导致不同企业之间的财务信息丧失可比性。如果企业再出于其他目的操纵利润,也就丧失了信息的可靠性。(2)存货。...  相似文献   

17.
对制定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的多个具体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该计提坏账准备等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随意性很大,甚至有些企业利用计提八项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文章分析了我国现行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应该及时制定和发布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并对我国制定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操作性、协调性等方面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00年12月29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本文拟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所得税会计的影响发表一些看法。减值准备是针对企业资产减值而提取的准备金,是谨慎性原则的基本要求。“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对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存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在建工程等各项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由于减值准备是企业财务中的一项费用或损失,必将对企业的利润、成本、费用的计算产生影响。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在收益、费用或损失的确认和计量原则方面的不同,导致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存在差异,具体包括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这两种差异在会计核算中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即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目前,多数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在应付税款法下,不管税前会计利润是多少,均需按税法规定,将本期税前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再计算应交的所得税。所以,在应付税款法下,所得税费用等于应交所得税,对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无需严加鉴定。但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时间性差异和...  相似文献   

19.
一、将资产减值准备记入权益类科目的理由 1.杜绝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冲回调节损益。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是依然有项目在一定条件下是允许转回的。这个“一定条件”就加入了很多主观判断,虽然这些“一定条件”需要会计主体提供有力的证据,但是这些证据真的可靠吗?新会计准则没能杜绝会计主体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关键是将资产减值准备和损益挂钩了,笔者认为如果将这部分损益记人权益类科目,就能很好地避免这种调节利润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西北五省上市公司2008—2010年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政策实施情况的相关数据为依据,对该地区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应用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结果发现,当公司计提较大比例的资产减值准备时,企业价值也会随之提升;资产负债率高的公司倾向于少提资产减值准备;资产报酬率与资产减值的计提比例存在负相关关系;而公司规模与资产减值的计提比例之间却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