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我国经济发展不仅存在着东、中、西部等梯度差异,还存在着中心城市与外围城镇乃至乡村腹地的经济落差,呈现出非均衡发展的特点.区域经济发展应选择中心城市辐射与梯度推进相结合,并以中心城市辐射为主的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中心城市带动.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发展历程看,都实施了中心城市带动战略.  相似文献   

2.
中心城市是指城市整体实力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城市,中心城市是在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它具有较强的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中心城市通过和区域的互动作用,实现各种要素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带动城市--区域共同体的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从实践上证明了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辐射带头作用。随着湖北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市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心城市是带动周边城市而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提高中心城市竞争力对湖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中心城…  相似文献   

3.
都市区建设是世界中心城市发展的主要选择,中心城市能级越大,都市区建设步伐越快。无锡区域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相对较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具有强大的内在动因。实施都市区发展思路,有利于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级,将多主体、多层次城市发展主体纳入统一的区域都市体系之中,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速区域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陈金瑞 《发展研究》2014,(10):107-108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和社会资源集聚的主要载体,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起龙头、支撑、集聚、带动和辐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南平中心城市建设经历了大规模旧城改造到拉开城市框架、加快新区建设等变迁过程。从横向对比来看,南平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中心城市的差距越来越明显,集聚功能偏弱,发展空间受限,并成为制约南平加快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刘学  付强 《经济视角》2009,(5):39-41
我国经济发展不仅存在着东、中、西部等梯度差异,还存在着中心城市与外围城镇乃至乡村腹地的经济落差,呈现出非均衡发展的特点。区域经济发展应选择中心城市辐射与梯度推进相结合,并以中心城市辐射为主的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中心城市带动。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发展历程看,都实施了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四平市要实现大发展,也需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就近几年四平市区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市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比例呈下降趋势,在“十五”期间市区经济总量占全市的31%~32%左右,目前仅占27%-28%左右。在这种情况下。  相似文献   

6.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以郑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蕾 《经济经纬》2007,(2):72-74
相对一般型城市,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聚集、辐射功能和指挥、调节和综合服务的作用,在世界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今天,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功能和作用,这可以带动区域实现跨越式增长.郑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规模偏小,辐射能力不强,在提高城市竞争力方面面临严重的挑战.因此,以"郑汴一体化"为切入点建设大郑州都市圈,对于提升郑州中心城市的地位及带动整个中原地区经济发展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周宏  华中煜 《经济师》2014,(5):183-184
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现形式,已经成为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的有效途径。推动商丹一体化发展对于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把商洛建设成关天经济区东南门户的区域中心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商丹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现状与问题,必须从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发展思路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8.
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截至2013年已实施10年,文章对10年来东北地区城镇化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总结出4种发展机制:中心城市的极化与扩散、政策推动和工业化驱动下的城镇化、投资驱动下的中心城区空间扩张、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规划推动下的城乡发展。提出了两种不同路径下促进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建议,即区域中心城市带动下的城镇群发展,依托快速交通网络在后进地区和沿边地区培育发展极。  相似文献   

9.
在综合分析全国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格局基础上,初步提出了黄河经济带的空间划分方案。进而,以黄河经济带地级以上中心城市为样本,通过中心城市服务能力的时空格局分析,并与城市间的空间经济联系进行对比,深入解析了黄河经济带中心城市服务能力规模等级、职能定位及其空间体系分布特征。研究认为,黄河经济带中心城市服务能力的空间分布较为不平衡,总体上呈现大区域京津双核吸引,小区域省会中心带动的空间格局。区域中心城市服务能力与空间经济联系之间呈现高度的空间耦合关系,说明中心城市服务能力是其对外经济联系强弱的综合反映。京津两市的全域性中心服务能力尚有很大不足,服务辐射较多局限在邻近的周边区域,对中、西部广大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小。与长江经济带相比较,黄河经济带协同发展的最大问题在于黄河航运功能不足,东西横向经济联系相对较弱,横向陆桥通道建设对黄河经济带长足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城市规划从区域、综合、战略的观点探讨中心城市在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区域地位和作用。如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城市经济区划是中心城市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条件。 一、城市经济区划的意义 城市经济区是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中心城市与区域联系为基础,区内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客观规律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国家发展第一动力,产业集聚是提升区域创新效率的关键途径之一,研究二者关系有利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完善区域创新政策。基于2009—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全产业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等方法揭示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其次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利用多种空间矩阵分析产业专业化、多样化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效率先上升后下降,具有阶段性特征;(2)产业专业化、多样化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从溢出效应来看,多样化集聚对经济水平相近地区的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因此,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应加快发展产业专业化、多样化集聚,提高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多样化集聚对相邻区域创新效率的扩散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才是经济发展和创新的核心动力,各城市对人才求贤若渴,相继发布人才新政以招贤纳士。从城市硬条件和软因素角度,构建包含经济势能、创新投入和不动产结构的人才集聚影响因素体系,利用中国18个都市圈中心城市2008-2016年的数据,运用熵值法和随机效用模型分析影响人才集聚的因素。结果表明,中心城市经济势能、创新投入和不动产结构与人才集聚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影响程度不同,不动产结构对人才集聚度的影响最大,是经济势能影响的2.23倍,是创新投入的1.64倍;其次是创新投入,其影响是经济势能的1.36倍。且在其它条件不变时,中心城市不动产结构、创新投入和经济势能每增加一个单位,人才集聚度将分别上升0.42、0.25和0.19个单位。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4-2018年中国内地285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评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绿色发展的政策效应,并对地区间发展差异进行拓展性分析。研究发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其中,在地区层面,东部地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政策效应保持稳健,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效应尚未凸显;工业发展、教育水平和外资引入是现阶段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发挥绿色效应的关键路径,而经济发展则是重要的潜在渠道。据此提出全方位深入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发挥其引领绿色发展的整体驱动效应和示范效应,同时,兼顾城市综合发展异质性特征,注重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有序推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估与空间格局分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群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重点取决于城市群的发展质量及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构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对2016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及内部所有地级城市进行高质量发展评估,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中下游的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指数高于中上游城市群;②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中存在"中部塌陷",处于中部地区的中原和晋中城市群多个维度上低于东西部城市群;③城市群内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核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外围城市;④行政等级高和区位条件好的城市往往拥有较高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受所处黄河位置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认为,黄河流域城市群应该加强核心城市对城市群整体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城市群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影响带动整个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都市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构建了都市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代表性城市的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初步评估,并比较分析其差异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位于东部地区,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的都市农业发展水平高;中、西部地区的代表性城市的发展水平偏低。提出各地区应充分借鉴发达地区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优势进一步提高都市农业水平。  相似文献   

16.
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中心城市合作开发网络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北丝绸之路区以建设网络化旅游中心城市为依托,是加速西北丝绸之路区城市立体合作开发的重要选择。阐述了西北区旅游中心城市发展现状,提出了重点建设西北丝绸之路区五大都市旅游圈经济区及合作开发的发展目标。通过建设西北区旅游产业带和旅游产业网,完善西北区旅游中心城市合作开发的空间布局体系,打造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中心城市协作开发一体化网络模式,立体开发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中心城市网络,从而带动西北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对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系统耦合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叶青  邓吉祥 《经济地理》2012,(1):126-130,145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城乡系统耦合的定量测度指标体系和模型,探讨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系统耦合的驱动因素及其空间格局。研究表明:①城乡系统耦合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城市非农产业效益、城市就业与投资对乡村具有较强的作用;农村的居民生活水平、农业效益与城市子系统的关联性较强。②吉林省中部地区城乡耦合度总体上呈现东、中、西的空间分异特征。耦合度高的县域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地丘陵区和西部平原区;耦合度较低的县域集中成片分布在研究区中部的哈大沿线和5个地级市辖区。(3)依据城乡系统耦合度与人均GDP的关系,将吉林省中部24个县域划分为协调型、磨合型、拮抗型和低水平协调4种空间类型,其中拮抗型县域数占全部县域总量的54%,是今后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协调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朱翔  徐美 《经济地理》2011,31(11):1761-1767
根据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省际边界城市的特点,构建湖南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选择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和聚类分析法,结合湖南实际,选择岳阳、郴州和怀化作为湖南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培育对象.在此基础上,从综合经济实力、中心性与辐射带动力、产业发展及区位交通条件等方面对其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由此认为湖南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培育提升可从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区域经济协作、发展现代物流和商贸流通业、加快交通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8—2019年中国内地283个地级市平衡面板数据,以2015年分批实施的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广义双重差分法评估大数据发展对城市创新能力的驱动作用,得到如下结论:①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政策对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②从空间溢出效应看,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有利于加速知识与信息技术跨区转移、流动以及扩散,培育创新增长极,对相邻区域、经济联系较紧密区域产生较强的创新示范效应;③从中介效应看,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大众创业创新是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④从异质性看,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中西部城市、高行政等级城市和网络基础设施不足城市的创新驱动效应更强,表明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有利于填补区域间“数字鸿沟”,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东京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及其对中国大城市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洁 《经济地理》2004,24(6):812-815
基于信息熵的基本原理,计算了东京23区以及市部和岛部的信息熵和均衡度,分析了其土地利用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对中国十大城市的信息熵和均衡度进行讨论,通过各城市之间以及与东京的土地利用比较发现,我国城市在工业用地比例上明显偏高,城市的土地利用应当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功能定位密切结合,充分发挥城市的级差地租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