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消费者保护视角看银行理财产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孟佳 《中国金融》2012,(22):28-29
理财产品销售环节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不仅是监管当局需要关注的事宜,也是商业银行应重视的问题理财产品销售是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点领域理财产品销售是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也是银行监管当局日益关注的一项业务。近年来,中国银监会颁布实施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理财业务监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初期运行、保护客户合法权益、促进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健康  相似文献   

2.
张楠 《金融纵横》2013,(3):30-35
近年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的低水平竞争日趋激烈,而投资者对理财知识和经验的欠缺助长了金融市场上理财产品的不当销售。为了治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不当销售现象,银监会从信息披露、风险测评、人员管理等方面对理财产品销售进行了规范,但治理过程中仍遇到诸多"瓶颈"。本文提出通过完善法规、改进绩效考核、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入独立评估等方式,对不当销售行为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3.
纷至沓来的银行系理财产品零收益甚至亏损的事件,除了显示部分投资者投资风险意识匮乏之外,更暴露出部分理财产品在销售上存着的重大信息不对称的缺陷。如果能够避免不当销售,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就能完全清楚产品的结构、认同产品的设计,并且愿意承担投资损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借鉴美国证券期货交易委员会 (SEC) 对花旗、瑞银等公司不当销售ARS的处理措施,中国监管当局在处理理财产品投诉时,首要衡量标准仍然是银行是否尽职,是否要求根据相关监管法规的要求,全面、清晰地披露了理财产品所涉及的风险,是否履行了在后续服务中应履行的义务,这既是市场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监管边界的合理把握.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采取"有罪推定"原则,通过深度的专项检查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并进行合理的赔偿安排.此外,提高市场透明度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出现了设计管理机制不健全、误导销售、异化为银行吸存和放贷工具等阶段性问题。针对理财产品推销过程中片面夸大收益、忽视风险提示、诱导消费者盲目购买金融产品、银行与客户之间责任不清等问题。有必要加快推进监管转型,监管者要淡出行业管理,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把金融消费者保护作为银行业重要监管目标。  相似文献   

6.
自2008年以来,在国内理财产品市场上,外资银行理财产品频频曝出零收益甚至负收益事件,而且正逐渐失去其发行伊始的光环.与之相对应,随着国内银行理财产品的异军突起,开始占据主流地位时,某些理财产品和宣传行为也开始出现让投资者不安的问题.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某些银行在进行产品宣传的时候,喜欢利用诱人的数字来吸引客户并实现销售行为,而刻意忽略了数字背后的其他细节.  相似文献   

7.
陈支农 《理财》2008,(6):83-85
2007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得异常火爆,使其成为各行稳定存款、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业务。然而,投资者对收益的过高预期,银行出于竞争压力用高预期收益率吸引投资者的做法,为双方矛盾的激化埋下了隐患。如今,随着不少理财产品的陆续到期,部分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甚至"负收益",成为部分投资者的"伤心地",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议论。而面对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风云变幻的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8.
韩佼  张佳婧 《河北金融》2022,(2):57-59,68
2021年是《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资管新规"落地的第三年,也是过渡期整改最后一年.三年以来,资管乱象得到有效遏制,影子银行风险显著收敛,刚性兑付预期逐步被打破,资管业务逐步回归本源.但是在转型过程中,商业银行仍然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需要进一步采取诸如提升发行销售理财产品的合规性、持续推动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等措施,以完善和整改理财业务转型,助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凌 《时代金融》2014,(11):113
通过对某金融机构理财产品销售结构和某金融机构产品营销的变化,我们必须有"跳出理财抓客户"的思路和勇气,银行维系中高端客户产品、中小企业融资信贷类产品。结合某金融分支机构业务发展,我们要抓住在资金客户资金流出时机,进行理财产品转化和非理财产品投资,提高建行重点产品在中高端客户销售比例,全面提升"存款、客户和中间业务收入"。为此,我们更需要做好深度服务、创新服务。  相似文献   

10.
付强 《银行家》2013,(1):117-118
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始于2004年,经过八年的发展,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已远超过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总和。巨大规模的理财产品蕴含的法律问题相当复杂,特别是2012年底先后爆发了四起银行理财纠纷事件。有鉴于金融理财产品对我国居民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有必要对其进行严肃的法律思考,探讨金融理财产品的法制规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加紧理财产品的相关立法,更好地保护金融产品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很理财产品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银行理财产品纳入其资产配置。但同时国内外市场的波动使理财产品面临较大的风险,客户针对个人理财产品的投诉时有发生,其中关于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是客户投诉较集中的问题。本文对当前部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示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的设计销售、存续期间和终止时信息披露应当注意的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12.
观点集录     
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应重视风险提示纷至沓来的银行系理财产品零收益甚至亏损的事件,除了显示部分投资者投资风险意识匮乏之外,更暴露出部分理财产品在销售上存着的重大信息不对称的缺陷。如果能够避免不当销售,  相似文献   

13.
声音     
尚福林:银行理财产品将按固定浮动收益分类管理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1月14日召开的2013年度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严控表外业务关联风险。而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的理财业务,被列为需严格监管的表外业务的重点。会议提出,要严格监管理财产品设计、销售和资金投向,严禁未经授权销售产品,严禁销售私募股权基金产品,严禁误导消费者购买。会议还特别提到,  相似文献   

14.
陈锋 《武汉金融》2012,(5):67-68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量呈现逐年加速攀升的发展趋势。由于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种类繁多,设计复杂,购买此类产品的金融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如何有效地保护好这些金融消费者的权益成为了迫切而又重要的问题。本文对2011年表现最为突出的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展情况、相关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银行理财产品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晓峰 《南方金融》2012,(11):96-98
近年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逐年攀升,发行的产品种类繁多,设计复杂,创新层出不穷。创新与监管博弈,风险也在积聚,而购买此类产品的金融消费者处于弱势。本文分析了目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服务中消费者易受侵犯的投资收益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和权益受损救济权等四个方面的权益,提出加强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08年以来,一些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甚至"负收益"事件引发了中国理财市场的激烈争论. "零收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在不可控制的市场波动因素之外,这些糟糕收益背后的机制和问题是什么?此刻似乎已经到了为近几年火热的银行理财产品把脉的时候.  相似文献   

17.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迅速、规模庞大,我认为几个问题需要研究探讨:一是“制药和卖药”的问题,商业银行既是理财产品的提供商,同时又是销售商,存在“王婆卖瓜”效应.商业银行大都宣传自己的理财产品如何收益高、风险小,而实际情况如何,究竟有多少客户有鉴别能力?谁又能保证商业银行在销售个人理财产品时没有故意夸大抑或误导客户的情况?从这些方面的实践经验中不难看出,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的销售中确实存在卖“假药”、甚至“毒药”的现象.这就需要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解决投资者教育问题,谁来担当投资者教育的责任?二是解决产品和顾问的问题,即“制药”(理财产品)和“药方”(财务规划)之间的关系.开药方对客户有价值,需要经验水平,但不挣钱,卖产品才挣钱,这也就催生了商业银行对理财产品自产自销、自卖自夸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正>所谓银行员工"飞单"销售行为指银行员工私下推荐销售非本行发行或代销的理财产品。一、银行员工"飞单"销售行为带来的风险银行员工"飞单"销售理财产品,虽然这种产品的销售未经银行的同意,是一种私下的销售行为,但客户是基于对银行员工的私人信任关系及一定的银行信誉因素,购买其推荐的理财产品。且客户对银行员工推荐其购买的理财产品基本不了解,他们关注的只有收益率,也据此作出是否购买的决定。产品到期,未发生兑付危机,没  相似文献   

19.
被誉为"只顾闷头赚钱"的银行理财产品走下了神坛,"华夏门"事件将它从红火的骄阳下拉到了秋霜中。2013年依然如此。它不是一直那么风光之前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几乎是收益率非常高的无风险利率。例如,3个月期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一般为4.5%~5.5%,6个月期限的为4.6~6%,1年期限的为5.8%~7.2%,而信托产品的收益率更高,均远远超过了同期限的银行存款利率。2011~2012年的一段时间内,3个月和6个月理财产品收益率曲线甚至于国债基准利率反向上扬。  相似文献   

20.
张溪颍 《时代金融》2014,(6Z):103-103
当前理财市场凭借良好的发展前景以及广阔的市场容量成为了各家银行大力拓展的新兴业务领域,各个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销售领域展开激烈的厮杀,试图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本文对创新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对理财产品销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基础之上提出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