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高士亮 《商场现代化》2009,(21):124-125
政府行为之间的博弈之间关系着货币政策的效应,关系着货币政策的效力。因此,探讨我国货币政策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关系将是很有意义的工作。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分析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和政府行为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政府行为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造成的影响,以期对提升货币政策的效力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
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主要是指同一货币政策作用于不同经济区域会产生的不同政策效果,侧重于探讨货币政策统一性与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区域差异性间的协调.文章对货币政策在房地产市场上的区域效应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表明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在房地产市场上表现显著,在我国表现为货币政策在东中西部的房地产市场上表现出不同的调控效果和区域差异.因此,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时,应该实行差别化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3.
任培政  朱梦  韩骥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2):170-171
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在强化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合理运用货币政策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在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存在严重的短期行为,这些短期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已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探讨我国货币政策效应时滞问题的重要性。运用var模型对我国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效应时滞进行实证分析,以求得出的结论对指导我国货币政策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货币政策通过资本市场的传导渠道有:托宾的Q理论,财富效应,资产负债表效应、非对称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资本市场的发展将影响到传统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政策工具等,货币政策与资本的互动性日益增强,这就要求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资本市场因素,完善货币政策体系,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丁涛 《商业时代》2013,(10):28-29
本文主要探讨了货币政策效应在各类消费品价格所表现出的非对称性。本文选取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指数、居民交通和通信消费价格指数、居民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消费价格指数共三类消费价格指数,利用我国2001年1季度至2012年3季度的31个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通过使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来刻画货币政策与三类价格消费指数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实证结果显示,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指数对货币政策的变动反应最为敏感,居民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消费价格指数次之,而居民交通和通信消费价格指数的冲击反应敏感度较低。最后,应用相关理论结合我国实际,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在各类消费品价格变动中产生非对称效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研究了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区域效应,介绍了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指出了我国货币传导机制的现状,针对当前在实施货币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政策调整的建议,希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我国2000-2010年间的31个省级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从价格效应和产出效应维度对我国区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在价格效应方面,货币政策对中部通货膨胀的影响最大,西部其次,东部最弱;在产出效应方面,货币政策对东部经济增长的效应最大,中部其次,西部最弱。此外,三个区域的通货膨胀对货币政策的响应都具有1年半左右的时滞。因此,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不仅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可行措施缩小区域差异以提高统一货币政策的效力,而且要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时滞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西方货币理论的基础上 ,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方差分解技术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应时滞进行实证研究 ,得出我国货币政策无论是对经济产业还是对物价水平均存在一定的效应时滞 ,我国货币政策的价格时滞效应长于产业效应时滞 ,不同的货币供应量效应时滞不同等结论。  相似文献   

9.
徐平 《价格月刊》2010,(9):55-58
通过采用广义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概念,把货币政策透明度分为:目标透明度、决策透明度、信息透明度和行为透明度,并论述了中国人民银行从1984年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实践,最后分析了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效应并运用宏观经济指标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效应,得出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提高有助于货币政策效应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研究了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区域效应,介绍了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指出了我国货币传导机制的现状,针对当前在实施货币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政策调整的建议,希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之后,货币政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是将金融因素纳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考察新兴市场国家或工业化国家中的金融因素在其货币政策传导、货币政策效应和最优货币政策下宏观经济动态和福利绩效方面的作用。本文对这些领域的前沿文献进行了梳理,从模型设定、定量框架和政策含义角度,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进行述评,对金融因素在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研究、货币政策研究以及货币政策实践上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背景下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其影响仍在蔓延,当前我国还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2009年中央围绕扩大内需、保增长等目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效果如何,是我们比较关心的问题。主要探讨货币政策的效果,首先阐述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含义和我国当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内容,并分析了我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增长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有效性的比较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一个广义货币供应量、财政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三变量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考察中国1978—2005年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特征。在应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研究它们之间的动态特性后发现:积极货币政策的经济增长效果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内均要强于财政政策,长期内,积极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一直有递减的正效应,但是积极财政政策由于挤出效应的影响,长期内对经济增长呈负效应。  相似文献   

14.
自金融危机以来,各国中央银行采取了非常规货币政策,对新兴经济体造成了溢出效应。通过梳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归总获得非常规货币政策产生溢出效应的主要传导渠道包括:资产组合平衡渠道、信号渠道、预期渠道、利率渠道、汇率渠道与贸易渠道。并对非常规货币政策产生溢出效应的主要传导渠道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层面深入认识非常规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具体传导机制和效应检验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5.
货币政策效应是非对称的,经济过热时的紧缩作用大于经济萧条阶段的刺激作用,因此货币政策的操作也是非对称的.本文认为在世界经济还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基于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我国当前在退出宽松货币政策时应保持谨慎.  相似文献   

16.
研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形成机制,并对区域效应进行度量,能够有效提升货币政策的效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了区域货币政策形成的原因、货币区域效应度量,以及如何合理解决货币区域效应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路伟 《商》2012,(19):106-107
货币政策时滞效应是影响一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重要因素。系统地研究币政策时滞问题,不但对理论界研究货币政策的效应,而且对我国中央银行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宏观调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货币政策有效的前提下分析货币政策的时滞,包括时滞理论发展以及现实意义。接着根据我国经济现状自身的特点对中国货币政策时滞状况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区域经济与金融的异质性,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的成因。利用SVAR模型,基于1999年至2012年的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进行脉冲响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的货币政策下,东、中、西三个不同区域的反应程度和时间均有不同,即货币政策的区域非对称效应是存在的,且西部地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较东部地区反应剧烈,但影响时间短。  相似文献   

19.
张晶 《价格月刊》2007,(3):38-40
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问题,相关的实证研究都采用了非约束性VAR模型。在考虑到这种计量模型存在的局限性和我国货币政策效应检验的特殊性后,本文采用更具有优势的面板模型,对我国1978~2005年间的货币政策在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上的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证明在95%的置信度下,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典的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意味着相同程度紧缩性货币政策效果显著强于扩张性货币政策,本文通过构建四类货币供给方程全面测度中国货币政策冲击,藉此验证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存在性及表现形式。研究表明中国货币政策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效应,当期正向货币冲击对产出的影响力度大于负向货币冲击对产出的影响力度;但滞后两期和四期负向货币冲击对产出的影响力度则分别大于相应滞后期的正向货币冲击的影响力度;考虑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整个时段,紧缩性货币政策比扩张性货币政策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