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性关联企业贷款风险的观察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各商业银行日益重视企业显性关联并采取了一定的风险控制措施,但企业隐性关联尚未引起银行的足够重视。由于隐性关联难以识别,不少企业试图通过该种方式来避免银行实施的关联管理和授信总量控制。本文在对关联企业的含义、特点及其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加以解释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隐性关联企业贷款的潜在风险及国内银行对隐性关联企业贷款风险存在控制缺失的现状,进而从改善内外部环境、建立风险识别信息系统和强化最后保障性控制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加强风险防范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柜面是银行业务经营的基础平台,也是银行操作风险最为集中、最难控制、关联最广的工作区域。但其重要性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风险管控存在诸多显性和隐性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柜面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深层矛盾、日常柜面操作面临的风险环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构建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关联企业信用风险防控在银行授信管理中十分重要.关联企业的隐性化趋势及其信用风险的系统性特征,要求商业银行针对关联企业授信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优化信用风险防控机制,构建关联企业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机制,提高识别企业间隐性关联关系的能力,统一测算关联企业的授信额度,在此基础上建立关联企业授信风险预警机制,构建银行间关联企业信息互换平台,强化对关联企业信用风险的保障性控制.  相似文献   

4.
<正>背景材料:为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严格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以下简称隐性债务)管理,财政部日前从已实施问责的隐性债务案例中,选取了8起典型案例进行曝光,以儆效尤,切实发挥“问责一个、警醒一片、促进一方”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强调要常抓不懈、一以贯之;明确要求坚持底线思维,加强风险防控,对新增隐性债务和隐性债务化解不实(以下简称化债不实)等问题要严肃问责。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了一揽子政策措施,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取得了积极成效。总体来看,近年来隐性债务风险稳步缓释,风险总体可控,但局部地区的风险不容忽视,一些地区新增隐性债务和化债不实等违法违规行为仍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5.
汤君 《财政监督》2011,(14):67-68
关联交易是企业转移利润、逃避税收的常见手段之一。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大多数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这一特点又进一步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因而关联方交易的审计也是审计风险存在的重大领域之一,审计难度较大。如何加强对关联交易的审计,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已经成为审计领域的一大难题。本文介绍了新会计准则下关联方以及关联交易的界定,分析了目前我国企业利用关联关系进行交易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如何加强对关联交易的审计,以控制审计风险,实现审计目标。  相似文献   

6.
关联交易是企业转移利润、逃避税收的常见手段之一。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大多数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这一特点又进一步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因而关联方交易的审计也是审计风险存在的重大领域之一,审计难度较大。如何加强对关联交易的审计,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已经成为审计领域的一大难题。本文介绍了新会计准则下关联方以及关联交易的界定。分析了目前我国企业利用关联关系进行交易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如何加强对关联交易的审计,以控制审计风险.实现审计目标。  相似文献   

7.
经济下行周期中的商业银行风险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龙清 《西南金融》2008,(11):24-25
本文分析了在经济周期下行区间,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阐明了经济下行周期与商业银行的关系,提出了加强银行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强化压力测试,加强风险预警,构建灵活有效的主动退出机制,及时化解隐性贷款风险以及调整经营战略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任一经济主体在关联关系的传导机制下,只要可能因其关联方的不当经济活动而受到损害,则应认为其存在关联风险.关联关系的类型包括投资型关联、经营型关联、债务型关联等.关联风险具有隐蔽性、突发性、连锁性、欺诈性的特征.关联风险之所以形成,既有宏观经济运行层面的原因,也有微观经济个体方面的原因,还有监管机构方面的原因.通过对企业财务因素及非财务因素的分析,可以及早发现关联风险.采取控制关联企业融资总量,加强对"或有负债"的管理,争取担保实物化,实现跨地区银行分支机构合作等方式,有助于防范关联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前,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风险隐患,如授信风险、操作风险、关联风险、信用风险等,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当前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管理、防范票据业务风险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有效防范私营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通过对私营关联企业利用其特殊组织关系,分离或重组企业、虚拟转移资产、频繁关联交易、相互连环担保、套取银行信用、扩大生产经营等主要风险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把好信贷准入门槛、强化贷前调查;选准适当的授信用信主体、合理确定授信额度;确定恰当的担保方案、积极防范信贷风险;加强银行间合作、深化私营关联企业风险防范等四个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赵碧 《财会学习》2020,(14):240-241
地方隐形债务风险指的是由于地方政府未按规定在限额范围内进行举债,或者承诺以财政资金来偿还债务以及提供违法担保的债务而引发的债务风险危机。本文首先分析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产生背景,然后简要论述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类别,最后结合地方政府的债务实际提出有效遏止增量隐性债务、化解存量隐性债务的风险防控策略,希望能为相关政府部门及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任一经济主体在关联关系的传导机制下,只要可能因其关联方的不当经济活动而受到损害,则应认为其存在关联风险。关联关系的类型包括投资型关联、经营型关联、债务型关联等。关联风险具有隐蔽性、突发性、连锁性、欺诈性的特征。关联风险之所以形成,既有宏观经济运行层面的原因,也有微观经济个体方面的原因,还有监管机构方面的原因。通过对企业财务因素及非财务因素的分析,可以及早发现关联风险。采取控制关联企业融资总量,加强对“或有负债”的管理,争取担保实物化,实现跨地区银行分支机构合作等方式,有助于防范关联风险。  相似文献   

13.
加强保险公司关联交易管理,对于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保护广大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管理工具,在加强保险公司关联交易管理方面,可降低管理难度,提升管理效率,防范管理风险。本文基于关联交易监管政策,分析信息技术运用于保险公司关联交易管理的必要性、可行性,并详细阐述信息技术运用于关联方名单管理、关联交易识别、关联交易审核、数据查询与统计分析,以及关联交易审计等管理环节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4.
廖春良 《上海金融》2006,35(5):40-43
首先,从风险分担、信贷效率、债务配置几方面介绍了国外集团企业关联担保问题的研究结论,表明关联担保是许多国家集团内企业彼此支持、度过财务危机的一项重要机制,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和外部监管效率的低下,使银行有可能面临新的担保风险。其次,通过我国集团企业关联担保的实证分析,发现关联担保量与担保企业的偿债能力呈负相关性,说明关联担保对我国银行债权的保护作用还有待加强。最后,对建立健全集团企业关联担保管理体系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宋颖 《南方金融》2007,(2):25-27
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潜在风险主要有产融结合的系统性风险和信用信誉风险、关联交易风险、恶意举债风险,针对上述风险来源,要量身定做适合的准入机制,对关联交易实施严格监管,对系族企业加强协调监管,建立顺畅稳健的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16.
集团客户组织结构复杂.信用状况参差不齐,给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其授信风险不言而喻。随着一些集团企业.如新疆德隆、蓝田、银广夏、上海周正毅关联企业.深圳彭海怀兄弟关联企业等相继出现风险问题,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授信业务的监督和管理日益加强。加强对集团关联企业贷款风险管理,不仅是商业银行控制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的保障,也是对授信工作尽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隐性信贷资产由于隐性风险虚假构成了信贷总量部分虚胖和扩充,会对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金融安全稳定造成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对宜川县农村信用社隐性信贷资产进行实地调查,反映其风险状况,分析其危害及其成因。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财政风险可分为显性财政风险和隐性财政风险.显性财政风险主要指债务风险,隐性风险主要指金融风险、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对财政造成的风险、各类的"准国债"的规模失控造成的风险、县和乡财政赤字逐年增加及大量欠发工资造成的潜在财政风险.为此,应发展经济,振兴财政;加强国债资金的管理,提高国债的使用效益;统一政府财政权;积极稳妥地推行债传股改革;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积极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19.
不完全隐性保险政策与银行业风险承担行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现有文献往往都不对政府隐性保险的操作实践进行任何的区分,未能考察不同隐性保险方式对不同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不同作用机理。本文在一个两期经济的框架内,比较研究了不完全隐性保险和完全隐性保险的政策效果与环境依赖,研究了不完全隐性保险对银行业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给出了不完全隐性保险对不同银行风险选择的激励条件和边界。不完全隐性保险对健康银行的风险选择具有屏蔽效应;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完全隐性保险能降低问题银行的风险承担激励,但其效果取决于受保险的消费者类型和实体经济的微观基础。当银行业现有的风险承担倾向较高时,政府不完全的隐性保险政策要优于完全的隐性保险政策。  相似文献   

20.
近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张,且以存量规模大、隐性债务突出为主要特征,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风险.对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历史根源进行梳理,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总结债务累积引发的风险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债务监管机制,以及加强预算管理等化解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