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市空间扩展理论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城市空间及城市空间扩展作以简要概述,着重探讨了城市空间扩展的理论划分、扩展的方式以及扩展的动力机制。按照城市研究对象的不同划分,将城市空间扩展理论分为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理论和城市区域发展理论。城市空间扩展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扩展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单核同心扩展模式、轴向带状扩展模式、多极核生长扩展模式、大城市圈扩展模式四种,并从城市经济学等角度总结了几种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
南京城市空间扩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空间就是城市占有的地域空间,更多地属于地理概念而非行政概念,指的是城市设施和城市人口相对集中的建成区。一个城市在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为城市总体规模上的扩大、缩小及地域空间上的扩展或萎缩。这些空间上的变动往往便伴随着城市功能结构的调整。下文将以南京为例探讨其在80年代以来城市空间的变化及结构演化的现象和特点。1南京城市的空间扩展  解放以来南京城市的空间扩展,分为外延扩展即城市空间在数量上增加,在空间上蔓延;内涵扩散即城市空间集约度的提高和空间使用性质的转变。  南京市现辖十区五县,本文主要研…  相似文献   

3.
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运用LandsatTM/ETM影像和Arcgis软件研究行政区划调整影响下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城市用地增长的数量变化、时空格局以及扩展模式等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使番禺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空间扩展迅速;1992年番禺"撤县设市"后,城市建设用地增长总量持续增加,城市扩展模式以自组织特征为主,主要增长区域是中心城区和经济发达的中心镇;2000年"撤市设区"和2005年辖区范围调整后,广州市政府和新的城市规划成为促使番禺城市空间扩展从自组织向他组织转变的重要因素,城市空间增长结构表现出以广州大学城为代表的城市"植入体"增长带动为主的特征。总体上,行政区划调整适应番禺城市发展和促进城市空间扩展,城市增长模式和管理制度仍需创新。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过程实质上是城市文明的时空扩散过程。传统的城市化预测模型多着眼于时间,文章在空间扩散模型的基础上,尝试在城市化预测模型中同时考虑时间维和空间维,提出城市化时空预测模型,如时空相互作用模型、空间—时间自相关模型、内生潜力与外生潜力相结合模型等,从而提供预测城市化进程的新视角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陈睿  吕斌 《经济地理》2007,27(2):240-244,260
城市空间分散化增长蔓延的趋势要求对未来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研究。文章在对城市空间模型的研究案例及发展趋势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将城市空间模型总结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基于因果关系的城市空间增长影响因素静态模型、基于空间发展理论和GIS空间分析的准动态城市空间增长模型、基于系统动力学微分方程(组)的城市空间增长动态模型、以及基于微观主体作用演变机制的城市空间增长模拟模型,并认为城市空间增长模型将向微观离散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市空间扩展与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许彦曦  陈凤  濮励杰 《经济地理》2007,27(2):296-301
城市空间扩展是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总结了城市空间扩展机制、扩展动力机制、模式、模型及产生的影响,以及城市土地利用的扩展模式、动力机制、研究方法以及用地扩展的类型识别和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演变分析,展望城市空间扩展与土地利用扩展,将在生态环境、生态安全、用地效益、土地集约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进一步与3S技术和CA结合,将推进其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长春市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数据源,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工业空间演变特征、扩展模式及效应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核心区工业企业搬迁具有阶段性与非连续性特征,且工业用地集中于近郊区,但远郊区已开始成为工业用地重点扩展区;蛙跳扩展、内聚填充与轴带扩展是工业空间扩展的主要模式,且整体上遵循"轴带扩展+蛙跳扩展",不断刺激城市指状蔓延程度;工业空间主导城市空间的扩展方向与空间格局,直接带动城市空间景观蔓延,使其呈现近域推进与广域扩散并存的复杂化特征。同时,存在市场经济加速城市功能空间演化、城市功能空间集聚与扩散效应增强、宏观调控下城市功能空间重组及交通条件的空间制导作用四种城市功能空间相互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8.
基于1995、2000、2005、2010、2015、2018年6个时间节点的遥感影像数据,运用分形理论、紧凑度指数、重心转移指数分析张家界不同时期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城市空间扩展的时间层面来看,1995—2018年张家界市主城区建设用地扩展阶段性明显,经历了"低强低速、高强中速、中强中速、高强高速"4个发展阶段。(2)从城市空间扩展的方向上来看,5个时期张家界市扩展方向差异性较大,城市重心以向北部转移为主,以北偏东、北偏西的方向发展,城市分散度不断变大,向外扩张趋势明显。(3)从城市空间扩展的具体形态来看,以星状和团状扩展为主,紧凑度指数以2005年为时间节点先增大后减小,城市空间形态以非紧凑化、外延式扩展为主。(4)旅游发展、经济发展、交通发展、城镇化建设是张家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利用遥感影像和城市建成区图,运用GIS分析技术,以淮安市主城区为例,对城市空间扩展与外部形态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淮安主城区空间扩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与各向异性特征,1965年以前,城市扩展缓慢,以北向、西北向扩展为主,1965—1979年,扩展规模较小,以西南向扩展为主,1979—1995年,扩展速度开始加快,以西北向、西南向为扩展的主导方向,1995年以后,城市空间加速扩展,以东向、东南向扩展为主。城市空间扩展的模式可概括为扇翼缓慢扩展型、圈层式扩展型和扇翼快速扩展型三种类型。淮安主城区形态经历了由星形向块状演变的过程,具有明显的趋圆性特点,城市空间扩展的阶段性与各向异性对外部形态的演变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江勇 《经济地理》2012,32(12):73-78
县级行政区域对浙江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城市交通客流联系强度和联系方向研究浙江省县级层面的空间联系特征,明确单中心与多中心城市表现出差异化空间联系特征,市域外形成浙江北部和东部沿海城市发展轴线,浙江西南山区和东部城市呈现差异化联系格局,判断浙江各城市发展总体处在向心集聚阶段,预测可能形成网络化联系格局。  相似文献   

11.
对于我国超大城市而言,正处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粗放发展向精明增长转型的时期,识别新发展背景下超大城市空间扩展出现的新特征、新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改革开放后发展最剧烈的地区,上海在空间扩展方面已经经历巨大变化,能够很好地反映城市空间扩展的历程。基于此,文章以上海超大城市为例,基于空间扩展强度指数、标准差椭圆及驱动力分析模型,对上海城市空间扩展的历程、阶段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发现:①上海城市空间扩展强度呈现明显的"S"型结构,扩展强度在经历缓慢下降、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后转变为精明增长背景下的中低速增长。同时,上海城市空间扩展具有明显的计划属性。②上海城市空间扩展模式呈现由蔓延式—跳跃式向填充式扩展模式演变的特征。微更新、微改造、替换将成为城市空间发展新常态。③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发展转型,市场力逐渐取代行政力成为影响上海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国际环境的不景气及依靠投资带动城市发展的不可持续性,使得扩大内需成为上海新一轮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4和2018年长三角区域115个城市中心城区和县(区、市)域的建成区卫星遥感大数据,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空间发展态势,发现区域空间整体呈现拓展趋势,中心城市、都市圈和交通干线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三省一市"空间呈梯度差异,普遍扩张与局部收缩共存;省际毗邻区空间扩展较快,上海与周边区域协同能力较强;区域空间、人口、经济发展总体协调,部分地区存在"空心化"风险。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要完善规划引领下的空间协同治理机制,加快推进都市圈和省际毗邻地区发展,促进区域空间、人口、产业协调联动,建立区域卫星遥感大数据空间监测管理系统,提升长三角区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王花兰  周伟  王元庆 《经济地理》2006,26(4):594-597
中心城—卫星城间交通在大城市空间结构扩展中的作用机理及贡献程度的量化研究是分析、研究我国大城市与卫星城市间交通问题的关键。文章对传统的土地预测引力模型加以改进,并结合计算机模拟技术,构建了中心城—卫星城间交通对城市空间扩展影响模型,揭示了中心城—卫星城间交通在大城市空间结构扩展中的作用机理及贡献程度。文章认为中心城—卫星城间交通普遍化费用降低导致城市扩展单元在卫星城的分配比例增长,而在建成区和边缘区分配比例降低。得出可通过发展中心城—卫星城间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向卫星城扩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空间格局及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浩  金凤君  王姣娥 《经济地理》2012,(4):55-61,66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尺度对我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域分布差异和发展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在微观的市县级范围内,县级及以下名城的分布相对分散,地级及以上名城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县市相对集中;在中观的省域范围内,1982年以来的一、二、三批名城在省域覆盖范围内具有较为明显的东南部、北部、中西部重心格局演变的特征;从全国范围来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空间上总体表现为由东到西数量递减的非均衡分布特征,时空演变总体表现为由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由中心城市、中部城市向边缘城市、地域特色城市,由直辖城市、省会城市向地级城市、县级城市、甚至城市的一个行政区扩展的特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发展在考虑各尺度区域范围内的等级差异和不均衡分布的基础上走向了科学化、细致化。  相似文献   

15.
《经济地理》2012,32(4)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尺度对我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域分布差异和发展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在微观的市县级范围内,县级及以下名城的分布相对分散,地级及以上名城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县市相对集中;在中观的省域范围内,1982年以来的一、二、三批名城在省域覆盖范围内具有较为明显的东南部、北部、中西部重心格局演变的特征;从全国范围来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空间上总体表现为由东到西数量递减的非均衡分布特征,时空演变总体表现为由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由中心城市、中部城市向边缘城市、地域特色城市,由直辖城市、省会城市向地级城市、县级城市、甚至城市的一个行政区扩展的特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发展在考虑各尺度区域范围内的等级差异和不均衡分布的基础上走向了科学化、细致化。  相似文献   

16.
上海城市扩展模式及其动力机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刘曙华  沈玉芳 《经济地理》2006,26(3):487-491
近10余年来,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城市化的任务艰巨,面临的矛盾十分复杂,而城市扩展是城市化进程空间行为的直接表现形式。文章把上海作为具体案例,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上海城市扩展在地域空间上的动态过程及其各阶段所表现的特点,做出了四阶段的划分。提出了新上海“一个中心,三个圈层,四个副中心,九个中等城镇”主体发展框架,并对城市扩展的模式、动力机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1990-2010年中国主要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SVBI指数,以多时相、多波段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1990-2010年中国62个主要城市的建成区,通过测算各城市的紧凑度、形状指数及分维数,分析城市空间扩展和形态演变趋势.结果发现,20年间我国主要城市的扩张速度与城市的级别成正比,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特征;1990年和2010年两个年份城市空间形状趋于稳定,集中于正方形与矩形之间;城市的空间紧凑度总体提升,分维数呈下降趋势;城市扩张方向往往趋向于少数几个方向,“摊大饼”式的扩张不多见;39个城市用地规模扩展不合理;H形和星形形态对消除大气污染的效果最好.城市化推进、交通区位条件变化、城市新空间要素出现和政府调控力度加大是影响62个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使得我国电力事业也在不断的进步,城市电网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这个城市电力负荷的中心点,各个城市对电网的规划是其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主要介绍了改进空间负荷预测方法的特点以及空间负荷预测的步骤,阐述了改进空间负荷预测方法的理论和数字模型。  相似文献   

19.
城市空间重构已经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重构方式都会推动城市经济的增长。城市空间扩展存在着一个合理的限度,城市空间形式不同,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力及其方向各不相同,而空间形式取决于城市空间重构过程,在科学的发展模式下,高效的城市空间重构方可真正推动城市经济的正向增长。鉴于此,文章针对城市空间重构对城市经济增长的效应机制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20.
基于RS/GIS的长沙市城市空间扩展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1989、1999、2009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利用GIS分析技术、等扇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了长沙市1989年以来的城市空间扩展的动态变化过程、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在扩展方式上,长沙市城市空间扩展总体上以“团状+星状”扩展为主,但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扩展特点;②在扩展方向上,总体经历了“东南东方向—东南方向—东南、西和东方向”空间转变过程,其城市重心转移距离为1 725.23m;③应用多元回归模型构建长沙市城市空间扩展的驱动力指标评价体系,认为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区位条件的引导、国家的政策制度、规划调控、行政区划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