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6 毫秒
1.
地方税制体系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美、英、日等国的地方税制体系实例进行比较分析,得出选择地方主体税种和辅助税种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并提出改革我国地方税制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吴莎 《商业文化》2015,(9):89-90
"营改增"是为了优化税制结构,实现各行业间的税负均衡,但改变了原地方税体系格局,存在着地方税收入规模下降、地方税主体税种缺位、地方税收征管难道加大等问题。提出中央地方利益分配格局再调整、赋予地方政府相应税权、择机开征新的税种、加强国地税之间沟通协作等完善地方税制体系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靳正 《商》2013,(20):200-200
随着“营改增”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依照现行税制,地方财力势必有所下降,因此将营业税并入增值税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为地方政府寻找到并设计好新的主体税种。房产税是现行税制体系下最易作为地方税的主体税种,但要想使房产税成为真正意义的地方主体税,应对现行房产税进行适当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分税制改革后地方税收体系建设缓慢,地方政府长期收支不平衡,依靠土地出让金填补资金缺口。目前,我国的地方税体系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体税种缺位,部分税种设置不合理,税收管理权限过小。完善我国地方税收体系应从优化税制结构和合理划分税收管理权入手。  相似文献   

5.
我国房地产税制弊端及改革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萌  孔刘柳 《商业时代》2007,(21):80-81
目前我国房地产税制弊端日益明显,改革现行房地产税制,开征物业税是我国未来税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物业税改革的三个主要目标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社会收入分配公平和稳定地方财政收入。我国应逐步将物业税培养成为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积极发挥物业税作为主体税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西方国家税制结构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施本植  梁柯 《财贸经济》2004,(12):46-49
根据主体税种的不同,西方国家曾分别实行了以财产税、流转税、增值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的4种税制结构.这4种税制结构各有所长,各有其适用的范围.税制结构的选择,取决于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公平和效率的权衡,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的社会化、商品货币化程度.本文借鉴西方国家税制改革的经验,提出了推进我国税制改革的主要对策措施,包括科学选择主体和辅助税种、优化主要税种的内部结构、完善中央税与地方税结构等.  相似文献   

7.
张洋  余进 《中国市场》2009,(27):44-45,83
福利国家特殊税收制度成就了其高福利水平,而我国税制与福利国家存在诸多不同,在主体税种、辅助税种、税负等方面我国难以效仿福利国家,在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呼声不断高涨的今天,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福利体系并依此建立相应的税收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在税收理论体系中,房地产税作为地方税收体系的主体税种,与分税制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十分重要的联系。我国的房地产税改革实践不仅要注重对地方政府的既有收入的保障,更要推进现有分税制的完善。从国外房地产税制的成熟经验分析,税收收入的归属与税权的划分并不是统一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房地产税的立法权、征收权、评估权的国际比较,为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中的税权划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浅议改革和优化我国地方税制的原则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和优化我国地方税制的总体思路应该是适应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建设的要求,适度提高地方税收管理权,科学划分地方税种,稳步改革地方税制,建立起规模适当、税权适度、税制合理、税种齐整、税负公平、征管科学的地方税体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的情况变化,现行地方税制度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渐突出。主要存在着地方税制改革滞后、中央税与地方税的内涵与外延界定不彻底、税制结构不舍理、征管手段不完善等问题。完善我国地方税体系应确定税收立法权;科学划分税种;合理确定地方税收入规模。使我国的地方税制具有合理性。地方政府可运用税收杠杆,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金凯 《商场现代化》2016,(4):216-217
在宏观层面,税收问题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税收规模、税制结构和税收制度。其中,税制结构广经论述,主要观点认为包括税种结合与税种比例。此外,本文还整理收集了税制结构成因,包括生产力水平、政府意愿、税收征管水平及国际税收政策的影响;分类方面,观点认为目前主要存在所得税主体、流转税主体和双主体税形式。  相似文献   

12.
由于分税制改革的不完善和不规范,影响了地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比例,导致税种划分不规范,地方税缺乏主体税种,使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税收权限,对地方财政体制尤其是地方税收收入产生不利影响。改善地方财政税收体系的政策建议是:优化税收结构,构建地方税体系;积极推进"费改税",合理增加地方税收入规模;明确中央地方政府事权,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寻求导致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弱的原因出发,通过对我国现行地方税体系进行分析后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中央与地方某些共享税种的分享比例变动频繁;省以下政府间税收划分规则不规范及主体税种结构趋同;地方税体系税种结构不合理。对此本文提出以下改革措施:科学处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优化地方税主体税种;在合理划分事权的前提下,合理划分财力,特别是省以下各级政府间财力划分。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中,增值税和营业税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流转税税种,二者分立并行。其中,增值税的征税范围覆盖了除建筑业之外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则课征营业税。一、"营改增"对税制改革的影响(一)"营改增"税制改革的理论现实意义自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所有税种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了划分,本质上是依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确定相应的财力。分税制在未来十几年的运行过程中,虽然发挥了一系列积极的作  相似文献   

15.
随着“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论断的提出,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分税制改革至今,地方政府承担了大部分的支出责任,但是其自身财权非常有限,“营改增”之后地方更是面临主体税种缺失的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呼吁通过建立地方税主体税种来健全地方税体系,但大部分研究以税收增加地方政府收入为视角,忽视了税的其他职能。 文章认为,地方税体系是各税种及其相互间联系组成的有机整体,除了发挥地方税体系为地方政府筹集资金的职能外,还要重视地方税体系对于地方政府实现良好治理的重要作用,以此拓宽地方税体系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田晓艳  许玉 《商》2014,(4):203-203
随着“营改增”在全国全面的展开,曾经作为地方主体税种的营业税“大势已去”,一旦“营改增”的收入回归共享税种,将导致地方主体税种的缺位,这个问题亟待解决。面对这个问题,笔者考虑先将国内消费税作为地方的主体税种,然后改革资源税和环境保护费等,以此作为辅助税种来完善地方的主体税种。  相似文献   

17.
财产税类在我国的税制中是个薄弱环节,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的财产税制也是我国整个财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财产税改革的方向应是:将财产税构建成为我国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适当拓宽财产税的税基,加强财产税的征收管理,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税收权限,给予地方一定的税收自主权。  相似文献   

18.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税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荣玉 《商业时代》2006,(17):44-45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的全球性主题,也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一个重要决策因素,其中,税收手段已成为当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有吸引力的工具。政府通过生态税制,以实现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促进经济增长等经济社会目标。在我国建立生态税收是环境保护的最有效的手段,也是21世纪对税制的要求,因而笔者建议提高现存税种的生态要素比例、优化生态税收体系、调整现行税制中相关的税种、开征排污、燃油、垃圾等新的生态税种,构建我国完善的生态税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三次提到税改,为中国10年来最大的一次税收制度改革鸣金开锣。目前我国实行的是1994年确立的税制,这是一套以所得税、流转税为主体,其他税种辅助配合的复合税制体系。1994年税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财税体制改革。但不可否认的是,1994年税制仍或多或少地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没有充分体现公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逐渐暴露出来。此次税改重心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在“中国财税论坛2003”上所说,此次税改将围绕七项主要内容展开,增值税、企业…  相似文献   

20.
高瑞元  糜迪 《商业时代》2015,(10):83-84
“营改增”后,地方政府财力减少,省级地方主体税种面临缺失,而房产税、消费税与资源税并不适合作为地方政府组织收入的支柱税种。本文建议保留部分服务业征收营业税、开征零售环节销售税和改变个人所得税分成三种方案,将以上三种税种共同作为省级地方主体税种。根据投入产出表模拟计算,这三种方案可以弥补原营业税改增值税后造成的地方财政收入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