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交通是基础,能源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支撑.在济南出口加工区,一场以绿色、低碳、环保等新能源产业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革命"正在演绎着别样的精彩. 伴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号角"的吹响,新能源汽车离百姓生活渐行渐近.位于济南高新区出口加工区的山东宝雅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省、市两级的重点扶持的企业正在新能源电动车产业中砥砺前行.这个在国内首家获得电动汽车欧洲认证的企业,追求卓越,不断挑战,为实现"电动汽车王国"的目标不断奋进.  相似文献   

2.
《浙江经济》2015,(3):59
百人会论坛为新能源汽车支招国内外各界广泛关注的首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于2015年1月13日-14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主题为"产业发展新生态"。论坛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以下简称"百人会")主办,清华大学、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技术研  相似文献   

3.
<正>从2014年至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论坛已经走过十年的时间。2024年3月15日至17日,以“巩固和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为主题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围绕这一主题,来自全球政府部门和汽车、能源、交通、城市、通讯等领域的行业机构和领先企业代表,分别就全球汽车产业发展新形势、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新路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与电动汽车发展:趋势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汽车是全球石油危机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发展清洁能源汽车迫在眉睫.发展电动汽车代表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方向,已成为各国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对我国能源安全、节能减排以及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样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支持电动汽车发展政策和规划严重滞后,扶持政策的力度需要大大加强.我国具有发展电功汽车的先发优势与资源优势,应该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与政策先导作用,推动低碳交通,振兴汽车产业.  相似文献   

5.
基于低碳交通发展的深圳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低碳交通、打造绿色城市"已成为了国内许多大中城市发展的主题,新能源汽车推广和应用又成为了发展低碳交通的重要手段之一。深圳作为国家首批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的城市之一,推广应用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并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上有较为成功的模式和经验。本文将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深圳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策略,进而启发和引导其他城市的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概念的研究和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分析,寻找到了汽车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并探析了政府在相关方面的任务,旨在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7.
陈一 《科技和产业》2019,19(9):114-118
为中国新能源电动汽车企业能够利用信息和数据在新的科技时代创新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运用文献分析和理论研究构建中国新能源电动汽车企业的虚拟价值链模型,以蔚来汽车为例,通过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整合评价法对虚拟价值链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发现虚拟价值链的关键环节有信息技术平台、智力资本、设计和研发,虚拟价值链上的环节总体发展偏好。得出结论,中国新能源电动汽车企业关键优势明显,但链条缺乏完整性和协作性,并给出中国新能源电动汽车企业布局虚拟价值链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随着能源和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重,国家为发展新能源汽车做了大量工作,经过10多年的努力,已经有很大进展。我们看到,10年前还没有大动作的发达国家已经在快速推进电动汽车,我国又开始落在后面。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可谓是醒的早,起的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1.发展定位不能以市场为导向。"十五"期间,我国启动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并研究我国电动汽车的定位与发展方向。但主要是征求  相似文献   

9.
吴倩 《走向世界》2010,(10):40-43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 "低碳"风潮席卷全球. "新能源"三个字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作为有效缓解环境污染和能源衰竭的新能源汽车,成为世界各国拉动经济的突破口,掀开了行业发展的下一个章节.  相似文献   

10.
短短几年,无论是纯电动汽车销量。还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数量,中国都出现了爆发性增长。新能源汽车由2012年前的1万辆增加到2014年的8万辆。发展以电力驱动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国策。随着包括新能源汽车补贴、动力电池补贴政策在内的多项利好政策的酝酿和出台,以及国内、国际汽车制造商加码中国新能源市场,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进程明显提速,私人消费市场逐步活跃起来。2015年是我国新能源车市场发展的关键一年。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国际市场推广方面取得好的开端,自2009年以来,我国已有部分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走出了国门.2009年6月中国首台自主品牌混合动力客车出口新加坡,实现国内自主品牌混合动力客车首次出口. 2010年,哈飞汽车集团的"哈飞赛豹"高速电动车正式批量出口.今年比亚迪的电动汽车发力欧洲市场,其主推车型是E6纯电动车型和F6DM双模电动汽车.其中F3DM参加西班牙的电动车测试项目,这是比亚迪新能源车首次参与欧洲电动车测试项目,此举是比亚迪进军欧洲市场前一次举足轻重的试水.  相似文献   

12.
郝明军  胡滨 《魅力中国》2014,(25):116-116
随着低碳经济的观点越来越受到重视,能源消耗大户的汽车产业日益被关注。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其碳排放量也居于世界首位。减少碳排放量是中国义不容辞的世界责任,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也是我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一个重要机遇。本文将通过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提出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如果堵多政策之间出现不一致,甚至政策与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现实脱节,那么新能源汽车市场反而会陷入政策陷阱。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先后三次提到要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同一天,科技部发布《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摘要)》。此前,国务院发布的工业升级转型"十二五"规划中,则明确规定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累计销量要达到50万辆。  相似文献   

14.
吴锦 《走向世界》2010,(10):36-39
随着油价的飞涨、传统能源的枯竭,新能源汽车正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承载着人们的希望,电动汽车缓缓驶来.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的出台,电动汽车即将迈向大规模应用.山东省规定,从今年3月1日起,逐步允许电动汽车挂牌上路,驾驶电动汽车绿色出行在山东将不再是一句口号.  相似文献   

15.
刘昌荣 《上海国资》2010,(12):36-37
上汽集团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路径日渐明朗。 10月,上汽集团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目标:在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升级和示范运行的同时,重点推进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产业化。  相似文献   

16.
在正式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中已明确: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纯电驱动将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的主要任务则是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和各项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指日可待。不容回避的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若干无法绕行的核心技术专利。电池技术、动力总成系统、电控系统已是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的热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7.
肖超 《现代乡镇》2012,(9):110-111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12年4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这是继2012年3月份《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出台后.短短一个月内再度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计划。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已进入了提速阶段,未来五年将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走向世界》2010,(10):45-45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电动汽车已悄然成为引领未来汽车发展的风向标.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将在今年上半年推出,据悉政策重心是:立足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做强汽车企业集团.  相似文献   

19.
图片简报     
《首都经济》2009,(12):10-10
近日,北京市正式出台汽车、都市型工业、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五大产业振兴规划。其中,调整和振兴汽车产业实施方案提出要努力使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特别是电动汽车产业实现跨越,振兴发展新能源产业实施方案则提出实施千辆新能源汽车应用工程。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20.
项目背景工信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方向;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年。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锂离子电池具有电压高、寿命长、体积小、质量轻、无记忆效应和绿色环保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