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阐述林业行政公益诉讼的概念、特征和作用的基础上,指出林业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应扩展至检察机关和社会组织,并对社会组织作出限制性规定;受案范围还应包括规章以下的抽象行政行为。对林业行政公益诉讼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包括诉前程序的设置、举证责任的分配、行政不作为的认定及其法律责任形式等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对林业行政公益诉讼立法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指出当前违法用地问题突出,分析土地制度还存在的不完善之处,提出立法对策和法律架构。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法理推断法、对比研究法。研究结果:(1)主要依靠行政权力进行监管、保护的模式不利于实现国家土地资源安全;(2)健全社会公益监督机制有助于提升土地资源的监管、保护力度及其效果。研究结论:构建行政与公益诉讼特殊司法救济双轨并行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3.
检察机关提起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确立是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的一大进步,在实践中确实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但依然存在诉讼动力不足、检察机关角色冲突、诉讼程序笼统、取证举证困难等一些问题.社会组织作为公益力量的代表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具有不可比拟的独特优越性和现实意义,但因缺乏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而阻碍其在环境治理中...  相似文献   

4.
新民诉法第55条规定明确了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法律地位,为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然而,该规定作为一种诉讼救济手段尚不能与现实的环境需求和社会需求相匹配,需要从利益维护路径的扩张和相关起诉主体职能的规定与限定两个角度进一步完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起诉主体制度。  相似文献   

5.
救济先于权利,没有救济,权利就形同虚设。针对层出不穷的土地违法案件,国家的调控政策失灵,行政管理手段捉襟见肘,而土地公益诉讼制度的引入,能有效遏制土地行政违法事件,强化对行政机关的社会监督以及实现土地资源的安全战略目标。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构建土地公益诉讼制度具有必要性,应尝试建立土地公益诉讼主体制度、构建独立的诉讼审判庭、举证责任分配制度以及诉讼费用的承担和奖励制度,推进土地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公益诉讼制度是在公共利益被蔑视、弱者权利被侵害的社会环境中要求被建立的一种新型诉讼制度.我国至今尚未建立公益诉讼制度,使得众多满怀公益心的热心之士不是求诉无门就是屡诉屡败。为此,我国应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制度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诉讼主体、诉讼请求和适用范围等方面高度相似,实质上是一种竞合。实践中,两诉讼制度纠缠不清、衔接不畅导致不能很好地发挥各自效能。学界对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制度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衔接存在“合并说”与“序位说”两种传统解法,两种学说各有千秋,但都未能很好地解决两制度的竞合问题。作为传统解法之外的“范围说”,能从源头上使两制度不再产生竞合,但作为新解法还需进一步完善内容。文章通过分析“范围说”的理论基础与两制度的适用范围,提出构建“分散+系统”的双重立法模式,并沿用“定义+列举”的形式来重新确定具体适用范围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论环境公益诉讼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梅 《林业经济问题》2003,23(6):348-350
没有救济就没权利,为了维护公共环境利益,保护公民环境权,有必要对传统民事诉讼进行补充和修正,扩大环境民事诉讼起诉主体资格和受案范围,建立环保法庭,确立新的赔偿原则和范围,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9.
全国人大常委会8月31日通过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为公益诉讼打开了一扇门。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民事公益诉讼整体呈现适用频率不高、救济领域狭小、起诉主体较为单一等问题。这既无法较好地实现民事公益诉讼保护不特定社会公众共同利益的立法初衷,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我国《民事诉讼法》将民事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作了四项具体规定,尽管条文中运用了一个"等"字看似对救济客体的类别尚留有扩大的余地,但司法实务中对公益诉讼案件类型的认定仍较为狭窄,这不仅使得公益诉讼制度的立法目的无法得到很好贯彻,还会导致诉讼过于片面化,许多应当被保护的公共利益不能得到较好的保护。实践中可以通过体系解释正面列举公共利益的种类,反向排除不应属于公益诉讼的案件类型,同时遵守比例原则,使得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救济客体得到科学有效的扩大。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股东诉讼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爽 《中国改革》2002,(4):59-60
  相似文献   

12.
公司代表诉讼制度,源于英国1864年东潘多铅矿公司诉麦瑞威泽案的判例。该案创设了这样一条规则:如果少数股东指控控制公司的人欺骗了公司,则该少数股东可以以公司的名义提起诉讼。目前,世界上各主要国家都规定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我国也在新《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条做出了相关规定,这无疑填补了立法空白,能够更好的保护小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中美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进行比较,从制度层面和法理层面分析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一场方兴未艾的公益法实践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金荣 《中国改革》2006,(10):45-48
近些年来,有关公益法实践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有关公益诉讼的学术讨论也开始如火如荼。本文试图对主要自2000年以来媒体广泛报道过的公益法实践活动进行简要的回顾。虽然媒体和学术界的关注点主要是“公益诉讼”,但本文的视野却并不仅限于此。本文关注的是更大范围的“公益法实践”。在概念上它泛指一切以保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或者带有这种目的的法律行动。判断的标准在于,所采取的法律行动是否是为了挑战目前不合理的法律制度或法律实践,挑战涉及公众利益的大公司和企业的不合理做法,敦促政府履行法律职责,或者促进政府和社会对有关公…  相似文献   

15.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我国政府行政机构和行政管理制度多次改革的艰难历程,这些改革基本上是围绕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调整社会管理重心而进行的。因此,新一轮的行政机制改革应在吸收西方先进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运用有效的政府机构改革理论指导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行政机制。  相似文献   

16.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新一届中央政府简政放权的“当头炮”和“先手棋”,已经成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突破口。通过执政理念的转变、机制的创新、改革动力共识的强化和严格依法审批,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并将群众满意度内化为检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的标准成为我们必须要做好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回避制度是民事诉讼中一项基本制度,世界各国民事诉讼法都对回避制度做了规定.我国也十分重视办案人员的回避问题,民事诉讼法在总则中对回避制度做了原则性规定.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重实体、轻程序”思想的影响,法学理论界对回避制度研究不多,在立法上关于回避制度的规定很不完善,司法实践中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严格执行,该制度在某些细节方面还应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2019年11月28日,由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扬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江苏高宝邵伯湖“2·02”特大电鱼公益诉讼案公开审判在江苏省高邮市高邮湖畔举行。经各方围绕“电捕鱼”行为对生态环境损害的赔偿金额、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如何承担等争议焦点充分辩论,综合考虑“电捕鱼”行为的多种特殊因素,法庭当庭判处10名被告人承担生态赔偿金152.44万元、本案渔业资源损失咨询费5万元,并通过国家级媒体向社会公众公开赔礼道歉。  相似文献   

19.
兵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影响和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文章分析了兵团现行行政审批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兵团创新行政审批制度的总体目标、构想和创新兵团行政审批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0.
股东的诉讼权利既是公司法中股东权利群的核心内容,又是公司中小股东行使监督权维护自身权益和公司权益公力救济的重要工具.中英两国在股东诉权的类型、诉讼当事人、诉讼事由及诉讼结果方面均存在差异,比较视域下研究两者的差异,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股东诉权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