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侯青林 《财会月刊》2011,(29):37-39
由于信息不完全造成的信贷市场和信贷合约的不完全是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在我国,由于体制上的金融抑制加剧了信贷配给,而中小银行的特殊性,如区域性、资本资产额小、组织层级少等使得它们在获取和处理信息方面具有大银行所没有的优势,能够减少违约风险,从而改变了解释信贷配给的贷款者的预期收益与承诺的贷款利率的函数,进而缓解了信贷配给。  相似文献   

2.
汽车消费信贷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汽车消费政策的支持,汽车金融市场逐步回暖,汽车消费信贷总额逐步上升,但贷款个人在借贷过程中的违约行为却给汽车消费信贷造成了不小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文章通过建立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我国现阶段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中银行与个人消费者的博弈情况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完善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几个建议,包括:发展及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改善汽车消费信贷的制度环境;提高汽车消费信贷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加强银行的内部管理,加强风险控制以及拓宽抵押物处置渠道等。  相似文献   

3.
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一直受到信贷配给的制约,而信息不对称是导致此现象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文章通过"囚徒困境"模型和博弈树分析了不完全信息下银行和银行间以及银行和企业间博弈双方的自利行为,阐述了信贷配给是如何形成的。并从中小企业、金融组织、社会和政府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化解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彭丁  赖莎 《财会通讯》2014,(9):31-34
基于我国资本市场特殊的制度背景并利用深圳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考评结果实证研究了会计信息在公司外部治理中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证实: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对债权人信贷决策的影响与公司业绩正相关;而信息披露质量对机构投资者持股决策的影响与公司业绩不相关。本文提供的经验证据表明,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因治理机制的异质性而不同,债权人利用公司信息的信贷行为能够改善公司的经营业绩,但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决策并不依赖于公司的信息环境,因而不会影响公司治理状况。  相似文献   

5.
公司治理中股权制衡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股权制衡的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动态博弈分析,研究公司治理中控股股东和非控股股东的行为关系。结果表明,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下,控股股东侵占的最优选择取决于非控股股东监督的概率;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下,控股股东侵占是对非控股股东采取策略的最佳反应;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情况下,控股股东会利用信息的不完全性,始终选择侵占;在重复博弈的条件下,有(不监督,不侵占)策略存在的可能性。最后就相应的结论给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现状分析及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坤良  陈头喜 《企业经济》2007,(11):144-146
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商业银行推出个人消费信贷服务。由于人们信用意识薄弱,我国个人信用制度没有完全建立,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及配套制度,使得银行贷款风险增加。如何降低消费信贷的风险,已经成为政府和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转变消费观念,提高信用意识、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健全消费信贷相关法律体系、建立有效的内控体系,实行浮动贷款利率以及采用科学的信用评分技术等应成为防范信贷风险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消费信贷是指为了生活需要,金融或商业机构以货物、货币等形式向有一定支付能力的消费者提供信用,消费者在将来的某个时期偿还的一种信贷行为.消费信贷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近些年我国的消费信贷有一定突破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分析消费信贷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促进消费信贷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消费信贷,是从银行的角度而言的,如果从消费者的角度称信贷消费或者信用消费,从商家和厂家角度又称信用交易,而更多的人喜欢将其俗称为“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当前我国消费信贷应谨防“四大误区”。  相似文献   

9.
按照信息经济学的解释,信息不对称是指某些市场参与者拥有另外一些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是相对于中小企业和信贷机构(主要为银行)而言,与信贷机构相比,中小企业占有信息优势,能够掌握更多、更真实的企业内部信息,而信贷机构通过有限渠道了解到的中小企业信息则是不完全的。这种信息不对称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事前信息不对称。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不完全信息下的期权定价问题,采用风险中性估值原理对期权进行定价,将不完全信息引入到模型中去,构造投资者不完全信息集,利用马尔科夫性质、条件期望性质、Fubini定理等结论,给出了在不完全信息集下的欧式期权定价公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构建银行、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三方动态博弈模型,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融资过程中三方参与者的行为以及可能出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旅游企业信用缺失的现象也较为严重,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国旅游市场的信用博弈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造成我国旅游企业信用缺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直接原因是旅游企业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根本原因是信用的有关法律和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因此,要解决我国旅游企业信用缺失的问题,必须建立健全信息传递机制,加强信用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并需要政府、旅游企业和消费者均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构建银行、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三方动态博弈模型,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融资过程中三方参与者的行为以及可能出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结合目前燃气出租车推广的实际情况,讨论政府政策和出租车的燃气行为。在初步分析了双方行为特征后,通过建立多人参与的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得到了各种条件下选择燃气的出租车的均衡数量。  相似文献   

15.
实物期权定价理论综述及未来研究领域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在对实物期权定价方法综述的基础上,结合实物期权非独占性和复合性的特点,提出了不完全信息下实物期权定价方法的未来研究领域和研究技术路线。这条路线是:在探讨不完全信息下实物期权定价参数的数学描述方法的基础上,从研究不完全信息下独占型单个实物期权定价开始,逐步深化到对不完全信息分享型复合实物期权的定价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一行政决策失误的原因分析1.政府决策信息的不完全。所谓决策信息,就是指为决策者确定决策目标、制定决策方案、做出最终决策时所提供的一切相关的数据、消息、资料等。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所获得的信息很少是完全的,原因有三:第一,决策信息收集不充分。应该收集的信息没有收集起来,或者搜集不全面。第二,决策信息选择困难。政府每天要面临海量的、各个方面和层次的信息,对于信息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杜晔  谢铁军 《物流技术》2014,(15):346-348,359
由单个零售商和单个供应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零售商对供应商的批发价格具有一定的压价能力,在完全信息零售商与供应商的stackelberg博弈基础上,研究了零售商将压价率作为私有信息的不完全信息博弈的激励机制问题。供应商利用激励机制能够使零售商真实披露隐瞒的信息,从而实现系统收益最大化。最后,运用实例仿真验证了激励机制的可行性,说明激励机制设计实现了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改进。  相似文献   

18.
基于博弈论视角,从理论上构建了金融机构与大学生消费信贷决策的动态博弈模型,并引入信誉机制,比较分析了传统金融机构退出大学生信用卡市场而互联网金融大举进入校园信贷市场的深刻原因,同时借助大学生消费信贷调查一手数据实证检验了信誉机制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单次和有限次重复博弈中,“囚徒困境”普遍存在,而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尽管利率和交易成本下降有利于促进交易,但信息不对称问题却使博弈只能进行有限次,因此要达成长期合作,必须引入具有“社会性惩罚”的信誉机制来抑制大学生的短期投机行为,然信誉机制对于促进传统金融机构与大学生合作的作用有限,更多的是促进互联网金融机构与大学生消费信贷关系的达成,实证结果验证了该结论。由此得到的启示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优势、强化互联网金融市场监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责任意识,有助于破解“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监管困局,这对于规范互联网金融校园消费信贷市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有企业信息披露研究侧重于其对股东决策的影响,然而供应商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也会依赖于企业信息披露而调整商业信用策略。利用深交所的信息披露考核来表征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实证考察了企业不同信息披露质量对商业信用的影响,以及外部市场环境对两者关系的进一步作用。研究发现,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越高,获取的商业信用越多,说明公司信息披露可以降低违约风险和信用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竞争更为激烈的行业、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信息披露质量对商业信用的影响更为显著,说明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对商业信用正面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市场因素。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不完全契约理论指导下,分析了项目公司和产品购买方的套牢机制,并对项目公司投资决策和事后谈判行为决策进行了探讨。讨论了产品购买方降低项目产品价格时的套牢问题,分析事前权益比例对双方决策行为的影响,给出了再谈判时双方的临界条件和最优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