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三农”问题上,农信社与地方政府是有利益契合点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富裕,势必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而地方经济发展,农信社业务也势必得到壮大。从终极目的上来看,农信社与地方政府在“三农”问题上求得“双赢”局面。但在实践过程中,地方政府与农信社却又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偏差,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2.
农信社改革遭遇的种种障碍当前,我国农信社改革发展势头令人鼓舞,但也明显存在着诸多障碍。一是农信社面临多元目标的冲突。表现在:中央政府要求服务“三农”与农信社自身实现“盈利”存在着现实冲突;地方政府对信用社的行政干预与农信社自身求发展之间存在冲突;监管机构的保守监管与农信社追求创新之间也存在冲突。二是农信社未能真正“享受”到国家政策的特殊待遇。农信社所得到的政策扶持与国家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直接注资和剥离不良资产相比,要求还是有些苛刻,所受到的待遇也有不公平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2006年,是国家实施“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随着国家对农业税的取消,农民的发展之路更宽,同时也给农信社提供了广阔的支农空间,全国各地农信社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在支农服务业务品种、信贷项目、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方式和手段上进行创新,在农信社的信贷扶持下,农民创业、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一年来,全国农信社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强化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取得了新的成效。至2006年11月,农信社的农业贷款余额为12593亿元,比年初增加2098  相似文献   

4.
“三农”是农信社存在的基础,是农信社的“本”和“源”,没有“三农”发展,农信社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息息相关,共生共荣,有着同一依存主体——农户、同一共生载体——农村、同一行业风险——农业、同一利益目标——农民奔小康。  相似文献   

5.
对省级管理机构应正确定性定位由省级政府承担农信社行业管理,是当前情况下一种比较可行、风险较小的选择。在区域发展中,主要的瓶颈制约是“三农”问题,省政府谋求区域发展与国家解决“三农”战略目标完全一致;省政府保一方平安、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确保金融稳定的目标与银监会防范风险的目标也是一致的;省政府要求农信社服务  相似文献   

6.
现在,资金短缺仍是制约农信社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好服务“三农”的瓶颈,“一农”难支“三农”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农民希望涉农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发展规模农业。为什么农信社不能满足“三农”资金需求?  相似文献   

7.
农信社作为服务“三农”的金融主力军,在推动农村金融变革、支持“三农”发展、繁荣农村经济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提高农信社的市场竞争能力,改变其在金融行业中的弱势地位,关键是要改革农信社体制中的种种制度性问题,其中的首要课题是建立适应市场竞争要求、适合自身特点和符合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的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模式,从而有组织、有分工地开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创造财富中的作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黑河银监分局根据辖内农信社实际情况,以全新的监管思路支持农信社稳定健康发展,进而更加有效地促进“三农”经济的协调发展。调整监管思路,延伸支农触角。年初以来,黑河银监分局根据属地农信社实际情况,积极倡导“监管与服务并重”的监管思路,提出“三抓三促”的监管理念,即抓改革、促发展;抓风险、促稳定;抓服务、促创新,为农信社改革发展提供有  相似文献   

9.
农信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对农信社的风险管理一直是监管部门的监管重点,特别是在农信社改革后如何做好监管工作,提高监管水平,使农信社平稳健康发展,这不仅是基层银监分局面临的新课题,也是实现对农信社监管工作二次飞跃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已难以满足“三农”多层次的需求,也难以保证农信社信贷风险的有效控制。重庆市云阳县联社及时根据这些变化,大力创新“三农”贷款品种,并将其与银监会推动的“送金融知识下乡”、“送金融产品下乡”活动紧密结合,有效满足了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促进了“三衣”和县域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衣民受益、农信社发展的“双赢”之路。  相似文献   

11.
2006年,是广东省农信社的改革攻坚年,也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省农信社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为宗旨,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快发展为目标,以开拓创新为手段,以强化管理为保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改革再结硕果,发展再谱凯歌。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一直被业界戏称为“草根银行”。这一称谓的来源,尽管有农信社长期致力于服务“三农”等弱势群体的缘故,但缺乏现代金融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和先进的现代银行网络支撑,也是被列为“草根银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一、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应达到三个基本目标首先,产权制度改革应有利于明确农信社市场定位,进一步体现为“三农”服务方向。农信社定位于“农”字,不仅是政策所需,更是比较优势所在,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农信社的产权制度改革,必须有利于进一步突出“农”字号的市场定位,并且通过制度安排,用经济手段不断提高农信社为“三农”服务的能力,提高扶农、支农水平。其次,产权制度改革应真正形成产权激励和约束,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产权改革成败的关键。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明确和规范出资人与经营者各自的权力、责任,形成…  相似文献   

14.
日前召开的安徽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传出信息:该省农信社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真正把农信社办成由农民、个体民营业主和企业法人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确保改革后农信社依然是“农”字当头本色不改,支持“三农”发展为其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15.
2004年8月开启新一轮深化改革的进程以来,湖南省农信社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不动摇,在全力服务“三农”中推进农信社自身的改革和发展,走出了一条社农“双活双赢”的新路子。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面对重重挑战和压力,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怎么走?湖南省农信社的答案是:以服务“三农”为根本方向,积极稳妥推进股份制改造;以促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为重点,加大信贷投放,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以为民便民利民为目标,不断增强支农功能。创新创优产品和服务;以有效防范控制风险为保障,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6.
1996年以来,我们一直把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定位在农业、农村、农民“三农”上,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以及农业结构的调整,广义的服务“三农”使不少的农村信用社服务定位发生了变异。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不好,亏损包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有其历史遗留问题、体制问题、经营管理问题、人员素质问题等诸多方面外,服务对象定位不准确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最近,我们到广东的从化、增城两地就农信社的经营问题进行了调研。 增城市农信社情况  至2001年4月末,增城市共有农信社机构17家(独立法人),其中联…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广西银监局积极指导和帮助农信社研究支持“三农”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具体措施,采取了政策倾斜、加强扶持、拓宽领域、增强服务等实际举措,在服务“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截至目前,全区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47家,入社农民2.3万余人。从2006年初起至2007年9月末,全区农信社累计发放“三农”贷款592.85亿元,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也给农信社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是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农村信用社,必须对现有的信贷支农工作进行重新合理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辽宁丹东银监分局坚持监管与服务并举,实施“引”、“加”、“创”、“发”四字法则,指导辖内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加大“三农”扶持力度,取得了良好成效。据统计,辖区农信社已为40多万农户提供了支农服务,仅2008年就累计投放农业贷款近80亿元,成为扶持“三农”的排头兵。“引”:引导农信社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帮助捉村妇女脱贫致富。丹东分局积极推动凤城农信社与凤城妇联取得联系,共同开展“巾帼信贷帮扶工程”活动。  相似文献   

20.
2001年9月19日,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联社)在全国率先挂牌成立,从而奏响了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领域新一轮改革的“集结号”。纵观“江苏模式”的存在,不难发现,是组织制度和业务机制创新带来了江苏农信社的发展和繁荣,组织制度和业务机制创新无疑是农信社发展的原动力,并在服务“三农”中凝练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