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政支农职能是财政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充分认识并加强财政支农工作,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财政增收,是  相似文献   

2.
基于我国2000—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的农民增收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一是财政支农、涉农信贷和农业保险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二是国际金融危机后财政支农的增收效应有所增强,农业贷款的增收效应则无显著变化;三是财政支农与农业保险的协同作用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财政支农与涉农信贷对农民收入增长并没有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四是财政支农有助于撬动涉农信贷和农业保险的发展进而促进农民增收.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需要优化财政金融安排,形成财政金融支农有效协同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3.
加快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生活实现小康进而达到比较富裕,是财政支农工作的目的和出发点,在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如何抓好农业产业化建设,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财政支农业工作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长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自1978年我国农村普遍实行  相似文献   

4.
财政支农作为国家扶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财政政策工具,对农民增产增收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我国在财政支农的规模、结构和效率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基于索罗增长模型,构建了农民贷款财政完全贴息与完全不贴息两种情形的理论模型,在财政完全贴息的情形下,财政贴息有效缓解了农民融资约束,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民资本实现了同步增长。在财政完全不贴息的情形下,农民资本约束无法解除,无法实现资本增长与农民收入同步增长的理想状态。在此基础上运用1978~2018年财政支农与农民收入增长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内,财政支农每增加1%将会引起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0.19%;短期内财政支农每增加1%,将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0.0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随着农产品供求格局的根本性变化,相对于增加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应该成为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但是,在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以及我国即将加入WTO的情况下,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面前着多种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各级财政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上延续了好的势头。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财政支农工作又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谋划好十二五时期的财政支农政策,更好地支持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财政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有近70%的农业人口。如何促进他们持续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抉择。鉴此,笔试以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五”期间湖北省农民收入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与结构分析,找出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种种原因,并从财政扶持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上提出若干建议,以期对做好新形势下的财政支农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要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财政支农工作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在实际支农管理工作中,仍存在着财政支农资金效益不高,监管力度有待加强等问题。本文对浙江省杭州市财政支农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财政体制改革新形势,就如何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经济新常态下,为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需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财政政策体系。文章对浙江省不同时期财政支农政策措施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总结,并结合财政支农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政策环境变化对财政支农工作带来的新要求,给出了浙江省绿色生态导向财政支农政策改革的具体原则和目标,提出(1)需构建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财政支持体系。包括构建绿色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积极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统筹整合;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探索政府购买服务。(2)从供给侧发力,促进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包括支持绿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主要生态系统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农业资源环境突出问题治理的支持政策;(3)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加大"三农"事业发展的投入。最后,为有效达成财政支农目标,并对绿色生态导向的农业财政政策进行客观评价,文章给出了一套完善的改革质量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党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的发布,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项目会越来越多,规模会越来越大,管理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为了充分发挥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导向功能,达到支持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运行的宏观经济目标,必须加强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管理。对此,笔者有如下思考: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荆州市财政局适应农业阶段性变化和市场化步伐加快的形势,本着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效的原则,下气力支持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服务体系,服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农业生产,取得了农民、财政“双增收”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家财政支援农业支出持续增加,本文从财政支农总量和结构两个维度入手,以辽宁省为例实证分析了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之间关系,结论表明财政支援农业支出对农民收入有促进作用,尤其是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带动明显。  相似文献   

14.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主题,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县级财政部门要紧紧围绕这一主线,充分利用区域农业资源优势,不断创新财政支农机制,切实花好管住财政支农资金,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建设,努力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县域经济实力增强的“三增”目标。  相似文献   

15.
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财政财务管理是整个财政支持“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中央加强“三农”政策的重要保证。深化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财政财务管理改革,建立健全财政支农支出规范、安全、有效的运行机制,切实加强支农资金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业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对于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环节。我国经济总体已发展到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政府逐渐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但是农民收入却增长缓慢。本文选取农民收入作为衡量财政对"三农"投入效益的主要指标,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了各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揭示现实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财政支农机制是指财政手段作用于农业领域的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包括财政支农体制、财政支农政策、财政支农预算和财政支农支出等内容,它既属于财政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未来十年或者更长的一个时期,北京市财政支农机制改革呈现出科学化、民主化、精细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于少波 《时代金融》2014,(7X):228-228
<正>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稳定。但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导致农业薄弱,农村落后,农民贫困,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不仅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我国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国家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扩大,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的财政政策。我国的财政支农政策,对我国"三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  相似文献   

19.
财政金融支农政策的有效实施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从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此,本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财政金融支农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效应,力图为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结果显示:财政支农和农业信贷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正向效应,但也存在着明显的时空差异;支农效应在2004年前后财政金融支农效应发生结构性变化,但支农效应在不断加强;越贫困的地区财政支农效应越明显,而农业信贷效应在西部较小,东部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农业信贷担保是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管理体制、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发挥财政支农作用的重要途径。在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的新形势下,深入研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有关问题,探索财政扶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的思路,有利于实现财政支农体制机制的创新,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农工作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地为我省"三农"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