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中日两国邦交正常以来,两国的关系在各领域都得到了巨大发展。1972至1997年间,中日贸易额增加约58倍,1998年两国间的贸易额达569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到1998年度,日本对华投资累计达17602件,实际利用金额达到219亿美元。从1972年至1997年日中人员往秋增加了140倍,来中国最多的外国人是日本人,1997年达158万人。同时在中国学习的日本留学生有1.5万人,而在日本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有2.3万人。日本的地方自治体和中国地方政府间的交流不断扩大,日中友好县省、友好城市已有193对,中国地方政府对外友好往来中与日本的合作关系为数最多;而日本自治体的对外交往中,中国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日本从1979年12月份开始对华进行经济援助。中国是日本的最大受援国,中国接受的双边援助中有50%以上来自日本,日本是中国最大的授国,中国接受的双边援助中有50%以上来自日本,日本是中国最大的援助提供国。在中日两国交往的各领域,对华经济援助因其特殊在两国关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构成了两国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日关系及经济联系的发展变化,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也呈不断波动的趋势。研究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变化规律将有助于我国更好地利用外资,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日本企业治理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技术、经济制度、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状态的改变,日本传统的企业治理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目前,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日本企业治理结构中的经营者、所有者、银行的地位与作用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受国际环境变化和自身经济发展迟缓的影响,日本对东盟的经济发展援助出现许多新情况,集中表现为援助形式的多样化和援助内容的深入化。这种变化必将对日本经济未来发展及构建东盟的新型国际经济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阮次山 《环球财经》2003,(11):96-96
日本对中国“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妒心、敌意太重,连句客套话都说不出口。印度同样也与中国进行太空竞争,但反应却大方多了。  相似文献   

6.
反倾销一直是各国普遍使用的贸易救济制度。金融危机发生后,欧美对华反倾销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主要表现有涉案产业开始向劳动密集型以外的产业转移、反倾销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强、绿色壁垒大行其道以及欧美对华反倾销与人民币升值压力持续并存等。导致这些新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涉案企业应诉不力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存在等都是其主要原因。针对这一现状,中国必须从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三个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发生这些新变化的反倾销,比如政府应健全政府职能以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可、企业应完善内部立法和会计制度以积极应诉、行业协会应扮演好桥梁的角色,为企业提供反倾销的咨询机构等。  相似文献   

7.
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动机和经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企业的国际化,即进军海外市场,开始于本世纪60年代。最初的动机在于确保出口市场和利用低廉劳动力。前者主要是为了拓展和巩固欧美市场而进入欧美发达工业国进行本地化生产,后者则着眼于亚洲发展中国家,重点是“四小龙”。进入80年代,由于亚洲四小龙已完成工业化进程,生产成本急速增加,日本企业又纷纷把投资重点,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泰国、马来西业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大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新动向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近年来在华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产业和区位变动的现状出发,发现在华直接投资在这几个方面的新特征、新趋势,以此为背景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给出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9.
一、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现状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经济关系稳步发展。特别是从1978年起,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两国在贸易、投资、政府级的经济合作领域里发展迅速。据日本大藏省统计,1990年度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申报项目为165件共3.49亿美元;1991年度为246件5.79亿美元。与上一年度相比,件数增加49.1%,金额增加65.9%,增长很快。截止1991年度,日本对华投资累计为1105件,共计34.2亿美元。1991年度日本的对外投资总额比1990年度下降26.9%,减少到415.84亿美元.但其中对华直接投  相似文献   

10.
张效梅 《特区经济》2009,240(1):89-90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特别是加入WTO以后,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大多数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进行了调整,出现了如投资项目系统化、投资地点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等新的特点。针对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新动向,我们应该系统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对跨国公司投资的技术、资源导向等,从而使跨国公司的对华投资能够最大程度上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地球村就是这样让大家靠得越来越紧。 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之前三天,世界银行批准了为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提供的1.04亿美元贷款。 "这一项目将历时六七年,预计总资金投入为20.11亿人民币。"世界银行北京办事处高级专家王世勇先生介绍说。几乎同时,墨西哥蒙特雷城召开了联合国首届发展筹资问题国际会议,会议提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建立一种‘新的伙伴关系’"。中国财政部部长项怀诚作为江主席的全权代表参加了会议全程。然而很少有国人清楚,这样一个会议对于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2.
日本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投资的脚步虽比欧美跨国公司晚了好几年,但其善于利用与中国距离近的地理优势,及中国人崇尚日本品牌的消费特点,大量出口日本家用电器,如电视机,录像机,音响,照相机,冰箱,洗衣机等产品到中国,这些产品在1991年以前几乎占据了我国家电市场的七成以上,这种不用到中国设厂又能大量出口占有中国市场的模式,使得日本跨国公路满足于现状,并不急于到中国投资设厂生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有关产业空洞化问题的讨论在日本再次形成高潮,并与“中国因素”联系在一起。而分析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与日本进出口和就业的关系得知,“中国因素”不仅不是日本产业空洞化的祸首,反而是新一轮景气回升的重要动力.中国因素加快了日本逆工业化进程,尽管使日本制造业失业人数增加,但导致日本产业空洞化的真正原因是服务业过多的规制和劳动力市场缺乏弹性,使逆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释放出的失业人员不能向服务业进行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4.
日本对华援助(ODA)对中国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点中国从来就没有否认。但事实证明,对华ODA绝不是免费的午餐,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双赢事业,如果日本欲将对华ODA当作一张“政治牌’来打.那这张牌恐怕是出错了!要真正改善两国关系就不应该让ODA政治化,不能让双方对立的情绪影响中日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日本对中国投资始于上世纪70年代,其投资战略随着中日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了转变,由最初的资源利用型过渡到生产导向型,最后转为生产与市场导向并重的战略。这一战略的转变具体表现为日本企业在华投资配套程度的加深、科研投入的增加、比较优势产业投资的侧重以及与与中国企业合作的加强。日本对中国投资战略的演变对中国经济也产生了诸多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中日贸易、促进中国产业升级以及提高社会就业。  相似文献   

16.
金名 《环球财经》2004,(5):8-10
根据日本财政部的新财政年预算案,日本政府决定把今年的对华经援款项削减至1000亿日元,理由是中国经济实力“日渐强大”。这是日本对华经援出现变化的前兆吗?  相似文献   

17.
《海外经济评论》2006,(46):31-32
【日本《经济新闻》11月7日】日本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开始减少。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今年前三个季度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为32.7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0%。预计,今年金年的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很可能出现4年来的首次下滑。另外,美国和韩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也开始下降。目前。上述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已出现向印度等国扩散的趋势,这很可能导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8.
《北方经济》2006,(4):39
日本决定暂时冻结新一轮对华日元贷款.并将两国关系日益紧张的责任归咎于中方。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二战时两国曾是敌国。  相似文献   

19.
一、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现状分析日本对我国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当年直接投资合同金额仅1400万美元。1984年以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有了一定的进展。据我国对外经贸部的统计,到1989年底,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项目累计为948个,吸收日资合同金额26.33亿美元。另据日本大藏省统计,到1989年9月,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累计为643个,投资金额22.9亿美元。从中日双方统计看,尽管统计数字有所不同,但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项目的数量和金额在80年代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990年由于受“六四”事件影响,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出现了暂时的下降。据我方统计,全年吸收日资合同金额不到3亿美元。另据  相似文献   

20.
从1996年起,中国已经连续7年成为世界头号反倾销目标国。7年来,美国已成为对华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之一。本文概括了近几年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新动向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美国近期对华反倾销的主要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希望中国企业在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