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作权也称版权,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狭义的著作权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或者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对作品所享有的独占权利,包括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广义的著作权,除了狭义的著作权所指内容外,还包括著作邻接权(我国著作权法称其为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即作品传播者依法所享有的权利.著作邻接权也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两个部分.  相似文献   

2.
著作权也称版权,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狭义的著作权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或者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对作品所享有的独占权利,包括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广义的著作权,除了狭义的著作权所指内容外,还包括著作邻接权(我国著作权法称其为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即作品传播者依法所享有的权利。著作邻接权也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两个部分。著作权有以下特征:1、著作权是产权。产权即财产权利。同其他知识产权一样,著作权虽然包括人身权力和财产权两个部分,但不管是从著作权制度的历史考察,还是以著作  相似文献   

3.
对于著作权法第17条的理解,法学界可谓各有千秋,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司法实践中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导致法律适用方面没有科学的标准可以参照,不利于著作权法律制度的健康发展。笔者试从民法和著作权法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对所谓的委托创作制度进行必要的阐述,同时对所谓的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加以探讨,笔者认为,所谓的委托作品著作权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应当归属于委托人,如需要由受托人享有,可以直接适用著作权法关于著作权转让及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不必由法律另行规定。  相似文献   

4.
作品出租权是著作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著作权国际公约对此做出相应的规定,我国著作权法却少有规定,使得作品出租权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文章对作品出租权的立法动因、主要内容及法律保护等进行探讨,对作品出租权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5.
李闲 《黑河学刊》2012,(7):76-77,91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第37条规定了表演者的义务。通过对该法条规定的解读。研究当今社会卖艺乞讨行为是否在《著作权法》保护的范围内。根据调研结果,从法律视角了解公众对卖艺乞讨行为的认知度。对于这种普遍被漠视的处在著作权保护边缘的行为,应当如何具体运用法律来规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实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网上作品著作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上作品引起的著作权纠纷日益增多,网上作品著作权保护具有不同于传统著作权保护的特殊性,传统著作权法对其的保护是不完全的。因而,文章提出了通过扩大网上作品著作权保护的范围并重新界定合理使用与侵权使用的界限,以实现对网络时代著作权人的有效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进口音像制品如果欠缺相应的行政审批手续,其著作权利在我国境内是否应当得到保护,如何保护,这是本文试图要回答的问题。本文作者通过对两个判决的分析,指出未竟审批的音像制品所存在的权利瑕疵并无影响其著作权的成立,但却对其著作权项下发行权以及由其而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利构成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此类权利的救济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进口音像制品如果欠缺相应的行政审批手续.其著作权利在我国境内是否应当得到保护.如何保护.这是本文试图要回答的问题。本文作者通过对两个判决的分析.指出未竞审批的音像制品所存在的权利瑕疵并无影响其著作权的成立.但却对其著作权项下发行权以及由其而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利构成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此类权利的救济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贺志忠 《魅力中国》2014,(3):357-357
著作权的许可使用是著作权行使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许可面临着重重障碍。著作权是一种私权。著作权的保护和限制,体现了著作权法的利益平衡精神。互联网技术背景下,海量作品、海量作者引发的海量许可、海量侵权带来了著作权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因此许可模式的不断创新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实现许可效率与传播效率的同步提高,法定许可、集中许可与公共许可采取了不同方式,各自的适用范畴也成为著作权法修改中的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彤 《中国经贸》2013,(4):67-67
本文通过对合理使用制度的理论概述,从两个方面探讨了网络环境下我国著作权立法给合理使用制度造成的冲击,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将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三方利益综合起来考虑,合理定位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范围。  相似文献   

11.
加强著作权保护并不意味着只重视著作权人的保护而忽视其他方面,在加强重视知识产权的时代,优秀的作品不应该因为强调其权利保护而与众多使用者隔绝。一味地强调版权保护是非正常的现象,势必造成权利人与使用者双方的损失,权利人的作品无法汲取公众评价的养分;使用者不能有效的接触作品,信息获取受到阻碍。著作权有了法律的保障,又通过集体管理这一有效的权利行使模式来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作品使用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加有序、更加规范。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与著作权法的矛盾由来已久,且在移动互联网普及后的5G时代、物联网时代愈加凸显。继续遵循传统版权保护方法极其不利于图书馆的革新与转型,但正当的版权也不容侵犯、应当获得保护,文章正尝试为图书馆适应新形势与版权人获益间寻求一条共赢的新途径来平衡双方权利。鉴于我国现行版权法规定了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制度,文章在有效保障版权人利益的前提下兼顾社会公众享受信息资源的权利,提出了解决二者冲突的协调机理——为图书馆扩充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电子商务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及其保护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培 《特区经济》2005,(8):209-210
一、电子商务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知识产权是指个人或集团创建的并受法律保护的思想、计划、观念和其他的无形资产的所有权。在电子商务范畴里,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著作权与相关权利、商标权和域名、专利权、商业机密(隐私问题)。1.著作权与相关权利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迅速发展起来,不仅使文化、艺术等领域发生了变化,甚至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仍处在辅助工具阶段,人工智能创作的性质怎样确定、著作权是否存在依旧是不确定的。人工智能只能被视为人们使用的对象和工具,不能被指定为与人有同等地位的法律主体。基于这一前提,人工智能产品应该被用作人类利用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并根据当前著作权对作品的构成要素判断其原创性。在人工智能构成作品的情况下,所有权应根据现行著作权法的规定处理。即人工智能作品的著作权原则上归属于使用人工智能创作作品的作者(自然人或者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其他情况下属于雇主或者委托人。文章对此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物权法 调整财产关系的重要法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权,是对物的权利。这里所指的物,主要是不动产和动产。物权是一种财产权,财产权是直接体现经济利益的权利。财产权主要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物权、债权和继承权。知识产权主要有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和著作权。债权主要是根据合同产生的权利。财产可分为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物权是对有形财产的权利,物权法是调整有形财产关系的法律,调整无形财产关系的法律主要有合同法、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法律。  相似文献   

16.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著作权法所保护的的重要客体之一,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对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维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创作者的著作权益及与国际立法接轨都具有着重要意义。面对现阶段关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存在的著作权法争议,文章结合国家版权局公布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关于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具体建议,以期促进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陈宇红 《发展》2006,(8):78-79
知识产权是智力成果的创造者依法对其创造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知识产权一般分为两部分:版权及与版权相关的权利;工业产权.其中工业产权又分为两个主要类型:区别性标记--商标和地理标志;专利和工业品外观设计.企业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主要有专利、商标、工业品外观设计、地理标志、未披露过的商业信息即商业秘密.由于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的特点,因此,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点在于企业拥有知识产品的财产权,即没有法律规定或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使用权利人的知识产品.知识产权仅在法律规定的地域和期限内受到保护,一旦超过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这一权利就自行消灭,相关知识产品即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为全人类所共同使用.  相似文献   

18.
著作权合理使用是著作权法中一项重要的机制,体现着公平和效率两大重要价值.公平体现了合理使用的合理性,效率则体现了合理使用的必要性.目前,我国著作权法的相关设置,采取了单纯的"规则主义",难免造成实践过程中的困扰,显得过于僵化而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著作权中的精神权利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文章就网络环境下精神权利面临的困难、学者的观点、立法趋势进行分析,并结合合理使用制度,探求网络著作人身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收回权是著作人身权中的一种,,目前许多国家的著作权法中都规定作者享有收回权,但由于其行使将会对作品使用权人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为防止作者滥用权利,规定收回权的国家的法律都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条件。文章对有的国家的法律规定的收回权行使的某些正当理由提出疑问,并提出理由以供探讨;最后提出我国构建收回权制度时如何规定收回权行使条件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