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海娜  余磊 《魅力中国》2010,(20):100-100
2009年12月26日《侵权责任法》顺利通过,这部法是继我国《合同法》和《物权法》之后在民事领域里又一部非常重要的民事法律,对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侵权责任法》颁布之后,在很多方面引起了学界和民众的争议,而争议最强烈的恐怕就是第八十七条——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本文就对这一争议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2009年通过的《侵权责任法》将高空抛物或坠物致人损害且无法确定加害人的情形规定在了物件致人损害一章中,即第87条。但是高空抛物是人为从建筑物中向外抛掷物件的行为,有着明显的"行为性",是行为人实施具体的抛掷行为,文章认为,不应放在物件致人损害一章中。同时,学理上的举证责任倒置是在已知侵权行为人的基础上,行为人自证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该条文是在无法获知侵权行为的基础上,通过让可能的侵权人提出证据证明自己不可能是侵权行为人来缩小可能的侵权人的范围,故文章认为不符合举证责任倒置的一般规则。  相似文献   

3.
免责事由是指针对受害人要求加害人承担侵权责任的请求权而提出的,能够使加害人免除或减轻责任的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章的规定,一般免责事由包括过失相抵,受害人故意,第三人过错,不可抗力、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相似文献   

4.
人格物问题以人格为基础,继而研究人格财产制度,在国内外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人格物的概念。但我国侵权责任法中并无相关规定。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为《解释》)中里程碑式的设立了"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这一概念,肯定了特定物品之上的人格利益应得以法律明文保护,然而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动并不能全然的包含适用于整个人格物侵权纠纷。导致在司法实践中还面临着审理此类案件时法官裁判标准不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结合归责原则的相关立法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侵权责任法》第24条,得出公平责任并非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而是损害分担特殊规则的结论。同时,还对公平责任在侵权责任法中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认为社会保障制度足以替代公平责任,更好地完成其功能。  相似文献   

6.
邱波 《魅力中国》2013,(29):328-328,367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本条中“提供劳务一方”、“接受劳务一方”、“劳务”、“劳务关系”实质上与司法实践中“雇员”、“雇主”、“雇佣”、“雇佣关系”的含义是一致的。因而。本条的理解和适用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的有关规定有着密切联系,在审判实践中需要加以区别适用。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今年3月1日起施行,"高空抛物"行为首次入刑,再度引发舆论关注。关于高空抛物坠物致害行为,目前,我国法律采取的是民事、刑事两线并进规范,即一方面入刑,另一方面也要承担民事责任。在民事法律方面,早在10年前,《侵权责任法》出台了一条备受争议的条款,"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即"抛(坠)物者不明,全楼业主埋单"。  相似文献   

8.
李妍 《中国经贸》2011,(4):42-42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范围逐渐扩大,社会生活中的危险来源与事故发生率也日渐增多。现代社会的价值目标更注重为社会成员提供和创造具有安全保障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弥补了侵权法的漏洞,顺应了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本文通过对该法第37条规定的评析,对这一特殊责任主体的侵权责任进行相对全面介绍。  相似文献   

9.
《侵权责任法》第10条至第14条规定了共同侵权的责任成立和承担方式,但是并没有进一步详细规定受害人针对共同侵权人中的一人放弃权利主张时的规则,因此仍然必须遵循《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五条的规定.本文以美国法上著名的Cox诉Pearl InvestmentCo案为研究,针对共同侵权人权利放弃制度的研究线索,为我国完善《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提供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10.
惠珂 《魅力中国》2011,(4):291-292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第22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从而把精神损害赔偿范围从侵犯人身权扩展到侵犯人身利益。可以认为《侵权责任法》承认了精神利益作为一项独立法益的存在.但是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的规定尚很不全面、具体。  相似文献   

11.
我国《侵权责任法》产品责任中对生产者和销售者适用的是严格责任原则,目的是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消费者利益。该文通过对利益平衡理论的分析,阐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不仅存在个体利益的对立和协调,还需要整体利益的统一与维护。在产品责任领域适用严格责任,应该对责任主体和适用范围等有所限制,否则就会导致严格责任的泛化,偏离其应有的规范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丁莉针 《魅力中国》2011,(17):135-135
在《侵权责任法》颁布以前,我国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立法杂乱无章,使得侵权行为致死的赔偿金数额五花八门,由此导致了“同命不同价”的现象。《侵权责任法》的颁布使得“同命同价”的实现在法律上有了明确的依据。但是该法第十七条仍然存在很多缺陷。  相似文献   

13.
《侵权责任法》对我国医疗侵权损害赔偿制度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效,有效地实现了医疗侵权损害赔偿范围、赔偿标准与鉴定方式双轨制的统一,有利于权利的平等保护,实现了医疗损害责任法律的统一适用,维护了法制的权威。但变革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继续对《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补充完善,以更好地实现我国医疗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肖荣 《魅力中国》2011,(15):236-236
《侵权责任法》颁布以来,社会各界尤其是法学界对法条第二十四条即被称之为公平责任原则的争论一直都在激烈的进行着,本文通过对法学界内中对公平责任原则的肯定说和否定说的阐述中,指出《侵权责任法》中第二十四条不应当成为现代侵权行为法的一个独立的归责原则,并且法条所指内容其实质是公平原则的体现和延伸。  相似文献   

15.
李璨 《黑河学刊》2010,(12):90-90
要对归责原则进行分析,明确对交通事故侵权责任主体的认定。要明确交通事故侵权责任主体的认定的基础理论,并针对交通事故责任主体认定上的一些实际问题对新的侵权责任法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受害人同意是指受害人针对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特定行为或者针对该特定行为所造成的特定损害后果予以同意,并且通过明示或默示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意思。在我国《侵权责任法》中,并没有对受害人同意制度作出明文规定。有效的受害人同意必须满足相应的构成要件,即:主体必须具有同意能力、意志是自由真实的、具备明确具体的内容、必须明确且预先作出,同时,加害人的特定行为或造成的特定损害后果不能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不能超过同意的限度和范围,满足以上构成要件,行为人的责任才得以免除。在权力自由、权利限制以及利益衡量的基础上,受害人同意产生相应的效力。  相似文献   

17.
《侵权责任法》第22条关于精神损害赔偿适用的范围具有重大缺陷。本文从比较视野的考察,支持侵害具有人格利益财产承担精神损害赔偿。同时厘清具有人格利益财产的内涵及其承担精神损害赔偿的特别构成要件。这对于发挥该制度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璟 《魅力中国》2010,(33):42-43
《侵权责任法》已经出台并生效,该法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但是在关于侵权责任法的保护范围问题,在归责原则的构成上,在安全保障义务的构建上,对纯粹经济损失的保护上及对专家第三人责任的规定上都有需要继续探讨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张敏  高崇慧 《魅力中国》2010,(35):160-160
雇主责任的问题在法学理论界讨论已久,新出台的《侵权责任法》也涉及到雇主责任的规定,本文结合《侵权责任法》就我国当前雇主责任制度的现状进行论述,并提出完善我国雇主责任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55条首次在法律层面规定了患者知情权原则,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如何适用该条规定存在一定困难。从患者知情权与同意权的区分、患者知情权的范围、医疗机构履行告知义务的标准及医疗机构的免责条件等方面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