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聂美琪 《魅力中国》2014,(16):95-95
芒克是一位率性自然的诗人,他忠于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在一九七三年,正值文革的时期,他创作了《路上的月亮》、《天空》和《太阳落了》等诗歌,表迭了自身在特殊时期的哀伤、悲愤和反抗。而在《路上的月亮》中,“月亮”意象被诗人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不仅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更是表迭着诗人忠于直觉来保持诗歌自然风格的理念,以及人与自然相联结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2.
艾德里安娜·里奇是美国著名的女权主义诗人,尤其擅长描写女性在社会中的作用。其作品,特别是诗歌的创作是典型的女权主义作品。她的诗歌《潜入沉船的残骸》是一首关于探寻沉船的叙事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着重描写了“沉船”这一隐喻,在“我”与“非我”之间,以梦想的形态来塑造诗歌。在此诗歌中,开始出现第一人称,女性主体意识开始苏醒,走向自主和独立。本文从“沉船”所表现的隐喻性着手,挖掘了《潜入沉船的残骸》中主体“我”的存在意义,表现出诗人对女性主体存在的探索及作者的思索。  相似文献   

3.
徐媛媛 《魅力中国》2014,(20):86-87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09-1892)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著名诗人。其131首的组诗《悼念》被视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哀歌之一,因而继华兹华斯之后荣获桂冠诗人的称号。创作于1851年的《鹰》是一首怀念亡友哈拉姆的抒情诗。此诗因其动静结合的音韵美、贴切的诗歌表现手法、丰富的意象成为经典之作。本文以诗歌独特的意象创造、和谐的音乐美作为切入点,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4.
瓦列里·别列列申是著名的俄侨诗人、作家兼中国文学翻译家,1920-1952年侨居中国期间曾发表193首抒情诗,并翻译大量中国古典诗歌与哲学著作如《团扇歌》《离骚》《道德经》等,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最杰出的俄语诗人之一”.本文集中阐述他在哈尔滨、北京、上海各时期的生活工作坎坷经历,归纳整理他在中国生活期间所创作的主要诗歌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5.
王田田 《魅力中国》2014,(7):133-133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派在中国新诗坛上崛起,顾城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试以《我是一个任性的被子》一诗为切入点,分析顾城诗作的创作精神,品味他独特的意象构建.探讨诗人复杂的诗歌风格及其成因,窥探童话诗人内心深处的童话王国。  相似文献   

6.
肖文琪 《魅力中国》2010,(23):282-282
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文艺评论家。其诗歌在世界文坛享有经久不衰的声誉。而在《安娜贝尔·李》这首细腻、柔美、忧郁的爱情诗中,诗人更是倾注真情,谱写了一曲爱的咏叹调。  相似文献   

7.
曾卓《有赠》一辑诗歌体现了曾卓诗歌主情的特点和他浪漫的诗人气质。体现了诗歌反映真实,映射社会,表达内心真实轨迹的创作特征。也让人们感悟到在文化荒漠化的时代里,真正的人文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8.
舒婷和莱蒙托夫是中俄两国著名的诗人,其笔下的祖国主题十分鲜明,二人创作相同点在于从创作背景来看,都是描写动荡时期的祖国,如祖国的贫穷;从主题思想来看,即使祖国是贫瘠的,但是诗人仍爱自己的国家,依然抱着希望.不同点在于艺术手法的不同,舒婷是先抑后扬,由祖国的疮痍看到了祖国必将强大的希望;莱蒙托夫先是表达对祖国的奇异之爱,再描写贫穷的俄国.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不同诗人文化视野笔下的祖国.  相似文献   

9.
《乌鸦》是美国诗人、文论家埃德加·爱伦·坡的代表诗作。《乌鸦》以优美的形式、韵律极强的音乐感来表现该诗的主题“美妇人之死”。主题、形式和语言的选择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哲学,而该诗的成功实践也证实了其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10.
王飞跃 《改革与战略》2006,(10):110-110,I0006
在深圳这座改革创新的前沿城市,不仅科技创新、经济创新,其文化的创新也呈现着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比如青年诗人王飞跃的《国粹精点》,采用古诗与新诗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的确令人耳目一新,给已经处于文学边缘的诗歌,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著名诗人柯蓝认为:“《国粹精点》拓展了中国新诗的写作领域,是一部振兴中国诗歌的作品。” 难能可贵的是《国粹精点》还原了诗歌的本质,让读者重新看到了作为一个诗人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民族忧患意识。诗人很机智的把纷纭变幻的现代生活与千古不衰的古代诗歌结合在一起,既赋予了古诗新的内涵,又加深了新诗的厚度,更向读者显现了词语隐秘组合所带来的魔力,读来令人深深震撼。[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的代表作《当你老了》以朴实的语言,抑扬的韵律,唯美的意境征服了读者的心。《当你老了》这首诗,具有语言的朴素之美、和谐的韵律之美、伤感的意境之美,由此可见其诗歌的艺术魅力。在诗歌的创作中,唯有将真善美与真性情进行充分的表达和渲染其所具备的艺术之美才是不朽的。  相似文献   

12.
穆延柯 《魅力中国》2014,(7):109-109
自幼生活于宦门的范成大由于时代和自身遭遇的影响,其传统的儒家文化与当时盛行的佛学思想紧密的交织在一起,成为了周汝昌先生笔下“好用释典禅语”者,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引《说郛》卷二十载吴萃《视听钞》语:“多用释氏语”,并且说范成大“也许是黄庭坚以后,钱谦益以前用佛典最多。最内行的名诗人”。由于诗歌是诗人主体思想情感的载体,所以由此可见其受佛教影响很大。本文主要探讨一下范成大未仕时期佛儒思想的纠结。  相似文献   

13.
德都蒙古作家和诗人从1980年开始,以《花的柴达木》杂志为文学阵地,热情创作,积极发表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如今已经走过了三十四年的路程,本文对近年出现的各种诗歌活动及《花的柴达木》创办对德都蒙古文学发展贡献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祝静 《魅力中国》2011,(18):89-89
本文就杜甫在夔州时期所作的入夜诗做一个大致的梳理,浅析诗人这类诗歌的创作心态,挖掘其间的深刻内蕴,以期解读杜甫晚年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5.
王飞跃 《开放导报》2007,(2):I0010-I0011
翻开2006年12月号《星星》诗刊的增刊,在封三的位置有一位诗人的大幅照片,并配有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柯蓝、内航、朱先树、阿翔等的评语,那就是《星星》诗刊隆重推出的2006“年度诗人”王飞跃。2006年王飞跃以独特的写作手法创作完成的《国粹精点》在第二届文博会上展出后引起诗界关注,《星星》诗刊在9月号、10月号连续两期推出该作品,《诗刊》也早在8月号发表了其中诗作,诗坛泰斗柯蓝称:“《国粹精点》拓展了中国新诗的写作领域,是一部振兴中国诗歌的作品。”该杂志还特设了“年度诗歌视点”栏目,发表了王飞跃的《国粹精点》选辑,其编后语写道:“我们在庞大的诗歌队伍里发现了诗人王飞跃,发现了王飞跃的《国粹精点》,从而更发现了中国诗歌一种新的动向。可以说: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最大的贡献是展出了《国粹精点》。这是诗歌的荣幸,这是深圳的荣幸。王飞跃的这种诗歌新文本已经为我们阐明了诗之所为而不曾为,诗之敢为而未能为。”如此之高的评价确实令人震撼,从而更说明中国新诗90年来终于出现了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16.
魏宏泽 《魅力中国》2011,(14):279-279
《The Road Not Taken》(未曾选择的路)是20世纪美国诗人Robert Frost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朴实无华的语言,朗朗上口的语音使这首诗歌不仅吸引了美国读者,也深受世界各地诗歌爱好者的喜爱。无论何时阅读总会有不同的感受。这首诗歌究竟魅力何在?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青睐者?本文试图从象征和押韵两种修辞手段探析它的文体特征,有助于读者能够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诠释这首诗歌,从而更好地去理解和欣赏。  相似文献   

17.
申玲玲 《魅力中国》2013,(14):118-118
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广大士卒,这是高适诗歌创作的两大主题,也因此使他的诗歌透着一种“悲壮”的美,他在后人心目中也接近于拥有爱国热忱渴望奋勇杀敌的英雄。“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封丘作》)也体现了他高尚的人格。然而,高适的干谒之作,却着实给他高大的形象染上了污点,甚至有人因此认为高适是一个心口不一、虚伪至极的人。唐朝类似于高适这种情况的大有人在,如骆宾王、王勃、陈子昂、王维、李白、杜甫、岑参、韩愈、李商隐、杜牧、韩促等都曾为入仕或入幕创作干谒诗。那么。干谒究竟能否作为评判诗人人格的因素呢?它与诗人的人格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相似文献   

18.
王粲被刘勰誉为建安文学史中的"七子之冠冕",其诗歌风格随着诗人生活阅历的变化而演进,以建安十三年归顺曹操为主要分水岭,形成前后期不同的艺术审美特征。基于诗人所处时代政治因素及身世原因,在创作《七哀诗》及《从军行》等代表性作品时,渗透进其自身不同的思想心态并将之表现在作品的诗风才情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文化     
《今日重庆》2011,(11):7-7
诗人华万里、吕进获殊荣10月16ES,“中国当代诗奖(2000-2010)”颁奖仪式暨《中国当代诗歌导读(2010卷)》首发式在荣昌县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当代诗歌导读》编委会、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世界诗人》(混语版)杂志社主办,荣昌县文联等单位承办评选活动共设4个奖项,  相似文献   

20.
陈红岩 《中国经贸》2010,(4):117-117
《诗经》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被后人文人模仿,借鉴。魏晋时期,曹操其四言诗对《诗经》形式及艺术表现手法的借鉴,陶渊明诗歌形式到题材对《诗经》都有着明显的承继关系。《诗经》对曹操、陶渊明及其创作在文学史上巨大成就的获得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